
今年建國門大街連續14年開展"鞭打春牛"活動 攝影/本報記者 魏偉
2008年春,建國門大街在地圖/東城建國門街古觀景台下舉辦了首屆"鞭打春牛"活動
追逐新聞中的四隻"多頭"
鑫醜牛年與慶祝,消息在"牛"的事情更多。今年的春節假期,北京青年報記者每天為您梳理一次由新聞熱點猜測的牛群,以新聞視角為您的節日增添一個。
"十幾個國泰民安,二十幾個風雨,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安全......十打很完美!2021年2月3日,正好趕上第24屆荔春節,東城建國門大街,傳統的"鞭牛迎春"活動如期舉行。在好祝福的聲音中,鞭子彈簧手綁在紅絲帶柳條上,打在春牛的身上,田野下面有老牛的"推"意味,更多的是風雨,咱嗦風登的意思。在東城建國門大街,荔春節鞭打春牛的習俗已連續14年實施,成為該街的标志性民俗文化活動。
Lichun是天安桔月曆中24個節流閥中的第一個。站立,是"開始"的意思,春天,代表着溫暖、成長,意味着一個新的輪回已經開啟。回顧曆史,中國傳統的春節活動已有約3000年的曆史。高澄編纂了《事物的原著》記載,"周公開始造春牛,遮蓋出土的牛,以示早晚耕種",到了漢代,鞭打春牛的習俗頗為流行。
民國時期,政府采用公曆,曆紀念霖春日的節日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我國最後一次有記錄的春節儀式是在1911年,一百年前。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社群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範小榄說:"建國門位于北京東南部,明清兩代在建國門地區舉辦春慶活動和春牛遊行。2008年,民間專家論證後,建國門大街首次在古觀景台下舉行了鞭打春牛儀式,再現了建國門近百年的傳統風情。這次修複,讓古詩《孩子鞭牛,學玩春先》的場景又回來了,活動被列入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該活動已連續舉辦14年。"
據介紹,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活動内容更加豐富,形式也不斷創新,2009年活動首次推出牛童,2011年進老物展,2019年春禮加大...如今,已形成一個喊泉、春、春、咬泉、春為一體的活動體系。例如,在"喊春"環節,街頭推出兒童為"春信使",一邊走在街上,一邊唱童謠,給春食,送袋,傳達春天"溫暖、美麗、動感"的資訊。在"春天"環節,由春天的人報出春日的具體時間,居民們期待春天的到來。"春"是鞭打春牛,"咬春"是動員居民制作春餅、春卷等美食,品嘗美食,迎接新年。在"春節"環節,更加豐富多彩的元旦娛樂、表演,意味着來年生活熱鬧,紅紅相紅。
民史專家王作軒對"鞭打春牛"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荔春節活動曆史根基深厚,中國文化特色濃厚,是一個完整的傳承過程,在傳承上能與時俱進。該活動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為人們搭建了一個與民俗文化親密接觸的平台。應該說,鞭打春牛是一種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動力。溫/本報記者 蔣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