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一鳴 實習生 盧明
每年從4月底到5月初,全國各地的教育部門開始為該地區能夠上學且年滿3歲的兒童登記資訊。
近年來,兒童保育和養老已成為民生領域的熱點話題。在2021年的兩會期間,兒童保育服務的供應也是讨論的熱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邱立成和北京市委李建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海南省委委員周偉,都對生育支援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公共事先串通的人服務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撫養子女、學習教、工作和掙錢、因病、養老、生活、生活和虛弱等方面要取得新的進展。其中,"育兒"包括3-6歲兒童的學前教育和0-3歲兒童的保育服務。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家庭對兒童保育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我國兒童保育服務的供給率仍然不足。據悉,目前我國40%的育兒家庭有育兒需求,0-3歲兒童的保育率為4.1%,大部分嬰幼兒就讀于民營機構,而發達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的保育率在25%~55%之間。
為響應公衆對兒童保育服務的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願景綱要》将地位數量作為"十四五"規劃中民生的新名額。該檔案提出,未來,中國每1000名3歲以下兒童保育機關的數量将從目前的1.8個提高到4.5個,到2035年,将增加50多萬個新的示範性普惠制名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到2019年底,2017年至2019年中國出生人數将分别為1723萬、1523萬和1465萬。

2019年3月1日,教師在廣州的一家寄養機構與兒童互動。晶片圖
作為中國第一個提出兒童保育服務管理标準的城市,上海也制定了"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力争增加三歲以下兒童2萬人,并将進一步規範兒童保育服務市場。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的資料,2017年至2019年間,上海的出生人數分别為117,700,984,000和914,000。
2018年4月,上海出台了"1加2"照顧0-3歲兒童的新政策,鼓勵社會組織、企業、事業機關和個人"多主體參與"事先串通的人服務。去年9月,上海還釋出了《上海市關愛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上海市關愛服務發展提供了更詳細的規劃,以建構更好的兒童保育服務體系。
在該政策出台前,市場上許多為0-3歲兒童提供事先串通的人服務的民營機構,在工商局注冊為"教育咨詢企業",隻有提供早期教育服務的資格。上海的《教養教育新政》明确了院校的建設标準,讓這類市場化的早期教育機構可以改革完善目标政策,申請寄養資質。同時,各區還成立了區級事先串通的人服務指導中心,解決事先串通的人資格申請和監督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根據上海3歲以下兒童事先串通的人服務管理平台,上海有營利性機構212家,非營利性事先串通的人機構89家,免費福利事先串通的人設施1家。營利性機構收取的費用從3000元/月到18800元/月不等,大部分費用在6000元以上。89家非營利機構收取的費用主要是3000元/月,其餘從1800元/月到23000元/月不等。
據 www.thepaper.cn 記者走訪,目前上海養老市場的護理供應模式按經營主體分為公私幼稚園、早教中心事先串通的人所、社群公共事先串通的人所、企業園區等集體事先串通的人所,市場導向型事先串通的人所等企業圈和社群, 家庭式小型事先串通的人所等形式。
《上海市關愛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到,到2022年,全市50%以上的幼稚園将開辦。根據2019年9月釋出的《上海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到2019年,上海市共有幼稚園1627所,開學率共計391所,按此計算幼稚園開辦率為24%。這一數字與50%的目标仍有一定距離。
除了上述官方認證的保育機構資質外,市場比較普遍,也可以接受家長的另一類機構隻具備早教服務資格,而且還提供保育服務的私立早教機構,即上述市場化機構。對于這樣的機構來說,申請事先串通的人資格并不容易。
一家以市場為導向的早期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告訴新聞界,他的商店是一家早期教育品牌連鎖店的特許經營權,于2019年初開業。作為一家提供事先串通的人服務的機構,他希望通過申請事先串通的人資格獲得"社會認可",但在實際申請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障礙。
目前,如果以市場為導向的保育機構通過申請事先串通的人服務通知獲得事先串通的人服務資格,則需要遵守《上海市三歲以下兒童保育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但《辦法》對選址、人員配備比例等要求。有媒體報道稱,上海在全國推出首個事先串通的人服務體系"1加2"檔案,對機構準入門檻提高,上海市婦聯認為,按照标準實施,70%~80%以上的事先串通的人所營運成本将被租金和人工成本所占用, 成立前兩年的虧損較為常見。記者在采訪中對該機構負責人作出上述現象的回應稱,"有一些機構具備受教育資格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在獲得資格後一年内因為無法實作盈利而關門大吉。"
一方面,收到信托教育通知函的機構也存在對生活來源不滿、人員流動大等問題,配套政策還存在不足。有的機構由于轉型前期投入大,營運成本大,使收費标準大大提高。即使在一些地區,也存在機構選擇直接停止發放兒童保育資格的情況,因為機構在頒發資格後表現不佳。另一方面,市場化的早期教育機構也想申請教育資質、合規管理,但盈利是機構運作的目的和前提,是以這些機構往往被委托的高準入門檻的資曆絆倒,陷入兩難境地。
近年來,上海出台了《教養教育新政》,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政策空白,為"政府主導、家庭為本、多元參與"的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支援。然而,政策在落地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新問題,迫切需要更詳細的規則出台,為市場規範的出台提供指導。
随着教育供給再次成為民生熱點,不少學者結合自身實際研究經驗給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從今天開始,研究所釋出了"做委托"的題目,梳理了我國事先串通的人服務的發展曆史,關注兒童保育市場的現狀,并邀請學者們結合家庭育兒、規則修訂、創新兒童保育服務供給方式等角度的實踐研究經驗,制定和實施政策。
負責編輯:吳英豔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