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一個冬天,仍然讓人“瑟瑟發抖”。四場“霸王級”寒潮絲毫不留情面,狂風、雨雪混雜而來,全國不少地方氣溫創下新低。
寒潮為何頻頻來襲?“幕後推手”拉尼娜脫不了幹系。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娟當時稱,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拉尼娜事件持續,引導冷空氣頻繁南下。
從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這一場拉尼娜事件持續近七個月。但是暫别數月後,如今,它又來了。
拉尼娜對全球冬季和夏季氣候影響示意圖 本文圖檔均為微信公衆号“國家氣候中心” 圖
拉尼娜為何方神聖?
與厄爾尼諾事件大緻相反,拉尼娜象征冷酷。
它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出現大範圍偏冷,并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這兩者被認為是可能導緻全球異常氣候的重要原因。
最近,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變化有些活躍。今年3月剛結束異常偏冷,在夏季短暫升高後,7月又開始下降,9月被監測到迅速下降。當這個區域的海溫偏低0.5℃持續5個月及以上,則确認為是一次拉尼娜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10月22日宣布,今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今年冬季将出現一次拉尼娜事件,判斷弱至中等強度。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曆史資料,自195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僅出現過1次強拉尼娜事件,時間為從1988年5月開始持續到1989年5月;有9次中等強度事件;其他均為弱事件。上一次拉尼娜(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則是中等強度事件。
2020年3月~2021年10月,nino3.4區的海溫指數。
冷還是不冷?
拉尼娜到來,會讓人“凍哭”嗎?
确實,總的來說,拉尼娜事件容易導緻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冬季平均氣溫偏低,南方地區的水汽條件也會明顯偏差,降水成為“困難戶”,天氣會更幹燥。
然而,冬季偏冷,并不會每次都與拉尼娜如影随形。
從曆史資料來看,國家氣候中心分析,出現拉尼娜事件後,我國冬季偏冷的機率更大一些,約是偏暖機率的兩倍。而1950年以來,有5個拉尼娜年氣溫是偏高的。
1950年以來全球發生的拉尼娜事件
實際上,拉尼娜是一個氣候大背景。
拉尼娜對我國的影響,沃克環流起到了中間作用。簡單來說,赤道海洋表面東西面的水溫有差異,進而産生了一種緯圈熱力環流,這就是沃克環流。進入拉尼娜狀态後,沃克環流加強,它會吸引更多冷空氣南下,間接讓我國變冷。
不過天氣環境複雜多變。除了拉尼娜,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還有很多。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李超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還有北極海冰、西伯利亞積雪、青藏高原積雪、北極濤動等等,他們互相博弈、互相影響,共同決定着冬季的走向。
上海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傅易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同樣強調,“大的氣候背景固然會産生影響,不過對于具體某一個地方,還需綜合分析天氣系統是如何控制的。”
是以,冬天冷還是不冷,不能簡單粗暴隻看拉尼娜。
極端天氣也會到來?
過山車式的氣溫起伏、極端性寒潮、破紀錄的降雪等異常天氣,也是拉尼娜在暗中作祟?
回顧過往,2008年的雪災是一場創傷。
2008年1月10日開始,我國接連遭遇四輪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性天氣。那次氣象災害範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嚴重。很多地區50年一遇,部分地區百年一遇,實屬曆史罕見。
背後到底是什麼因素如何惡劣?中國天氣網分析稱,當時歐亞地區大氣環流異常是導緻災害的直接原因,而彼時強烈發展的拉尼娜事件則是引起大範圍環流異常和低溫雨雪冰凍的“幕後黑手”。
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專家鄭飛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造成2008年災害性天氣的,有拉尼娜、中高緯環流和熱帶mjo(熱帶季節内振蕩)活動等衆多因素。
再看今年,天氣也不對勁。上海在内的多地先是經曆了異常強勢的秋老虎猛沖kpi,遲遲不肯退去。然後,随着一股強冷空氣南下,大家又猝不及防地體驗了一把春夏“咻”冬。
10月以來,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出現,不少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南方多地寒冷程度甚至堪比冬季。不少網友疑問,這是拉尼娜發威了?
對此,李超解釋,秋冬季節大氣環流有所調整,10月中旬的強冷空氣南下,标志着今年夏季風的撤退,冬季風登場。在拉尼娜背景下,冷空氣活動更加頻繁,為入秋以來的低溫事件提供了氣候背景。“但是,每次的具體天氣過程受影響的環流條件是不一樣的,近期寒潮的異常程度,與此次拉尼娜事件有沒有顯著關聯,還需進一步分析。”
這樣看來,拉尼娜确實和異常、極端天氣有勾結,不過倒也不背所有的鍋,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
今年内“一拉剛平,一拉又起”
和上一次相比,這次的拉尼娜不太一樣。
李超告訴記者,此次拉尼娜發展較為迅速。“9月以來,nino3.4區,也就是主要監測關鍵區的海溫快速下降。根據預測,nino3.4區的海溫距平指數(某一區域海面水溫和常年平均值之間的內插補點)還将繼續下跌,可能會超過上一個冬季。”
通常用nino3.4區的海溫指數,用于反映厄爾尼諾_拉尼娜事件狀态。
“一拉剛平,一拉又起”,今年還是個“雙拉尼娜年”。上一次拉尼娜(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還在眼前,連續兩年冬季發生,“雙峰型拉尼娜”來了。
如同大自然平衡的一環,冷暖交替的海溫變化一直存在。李超說,一般而言,拉尼娜現象結束之後,海溫會回到中性或偏暖狀态,“雙峰型拉尼娜”現象較為少見。
毋庸置疑,名稱霸氣“翻倍”,“雙峰型拉尼娜”對大氣的影響也會更加顯著。李超分析,受其影響,在我國冬季平均氣溫最低的1月和2月,冷空氣活動将明顯偏強,發生階段性極端強降溫事件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11月4日,國家氣候中心釋出今冬氣候預測,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中東部地區氣溫總體以偏冷為主,降水總體呈北多南少分布。
李超預計,我國今冬明春的氣候條件“不大好”。農業生産、人體健康、能源供給、交通運輸及森林防火等方面,都可能會遭遇一些麻煩。
具體來看,北方地冬小麥可能會因氣溫偏低、降水偏多,導緻抗寒鍛煉時間縮短。而南方油菜産區卻會因降水偏少,可能出現旱情。對個人健康而言,氣溫波動相對變大,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同時也會給新冠病毒的傳播“助纣為虐”。
更何況,全球變暖的大背景讓氣候琢磨不定,今冬疊加拉尼娜事件的影響,情況會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就此次拉尼娜事件而言,公衆需要更加關注天氣預報,實時了解天氣變化,并積極做出生産、生活方面的應對。”李超說。
滄海一粟,對拉尼娜奧秘的探索,還在進行。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