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逼妻子自盡,然後背着皇帝自盡,之後幾萬人跟着自盡

說起南北兩宋,衆人心中的第一形象無非就是懦弱。的确,兩宋時期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強敵時常騷擾邊境。到了北宋後期,這些少數民族更加是肆無忌憚的侵襲大宋國土。若是說近代史上的清末與列強簽訂的各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可謂是人神共憤,那麼宋朝時期對外敵的一步步退讓就可謂是已經無力回天了。然而,這個以文人為主的王朝隻能在所有人的絕望中被少數民族的鐵蹄臣服。

1127年,這一年,金兵蠻橫的腳印踐踏北宋的都城。這一年,标志着大宋朝廷的恥辱,這一年,趙建構立南宋。

先逼妻子自盡,然後背着皇帝自盡,之後幾萬人跟着自盡

與其說南宋是繼北宋之後的另一個封建王朝,還不說這是北宋的趙家皇室一個苟且偷生的好名字。靖康之變後,當任的兩任宋朝皇帝被迫遷到北方,受盡淩辱,而當時的南宋朝廷也好不到哪裡去,外有金兵咄咄相逼,内有奸臣當道,百姓更是飽受戰亂,苦不堪言。

這樣苟且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公元1279年,這一年,元朝兵馬南下,上至皇帝,下達大臣紛紛逃離都城臨安。而據曆史記載,人們公認崖山一戰為南宋政權正式颠覆的标志,多年來,世人多稱崖山(今新會崖門)為南宋小皇帝趙昺(音:bǐng、同丙,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又稱宋帝昺和大臣陸秀夫跳海自盡的地方,由此南宋滅亡。然而,事實究竟是不是如我們一直以來是以為的這樣?

先逼妻子自盡,然後背着皇帝自盡,之後幾萬人跟着自盡

恐怕,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硇洲島位于如今的廣東省,這個地方之是以出名,是因為在這裡百姓供奉着大量關于宋皇室的遺迹,現今甚至還有陸秀夫等宋朝忠臣的石像。

南宋之前,硇洲島隻是整個宋朝版圖上的一角。那麼,究竟為什麼這裡會供奉那麼多有關于宋皇室的東西呢?這或許就和上面的問題有關了,之後這裡則成了中國曆史上宋元兩朝交替的最後一筆。

昔日,因為被元朝蠻兵所驅逐,弱小的南宋政府隻能被迫南遷。而這些殘兵敗将一路南逃,最後就來到了這硇洲島。說來,這硇洲島的名字還是9歲的小皇帝趙昰起的,象征其對于對抗蒙古人的決 心。然而,深感國家将亡,自己有心無力的趙昰也在這一年死在了硇洲島,這也促成了趙昺8歲登基,沒落皇帝罷了。

先逼妻子自盡,然後背着皇帝自盡,之後幾萬人跟着自盡

如今,在硇洲島擁有不少宋朝時期的珍貴的曆史遺迹,足以讓世人瞻仰。但同時,對于硇洲島我們還是有不少疑問的, 硇洲島地處崖山南方,且不說到底兩地之間距離多大,但看,為何已在硇洲島的南宋皇帝趙昺會跑去崖山跳海自盡呢?這豈不是自投羅網嗎?當時的大臣會同意這個做法嗎?而這,豈不是有悖常理。

對此,多年來各方學者多行研究,而其中得出的最好的解釋唯有一個。

趙昺和陸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島跳海的。

這或許是迄今為止最好的解釋了!但這也不是一個貿貿然就得出的結論。

據悉,如今的硇洲島上仍然保留着許多宋代遺留下來的行宮及書院。而這塊不達60平方裡的地方會有這些大興土木的建築,唯一的解釋就是為趙昺在此處時所建造的。

先逼妻子自盡,然後背着皇帝自盡,之後幾萬人跟着自盡

如果趙昺并不打算在此常駐,為什麼還會建立這些大興土木的宮殿呢?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趙昺一行人并不打算再東奔西跑,甚至打算學趙家的先祖,也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一樣,偏安一方。至于他們有沒有像趙構一樣的運氣那都是後話了。不過,顯然是沒有的。

既然趙昺打算在硇洲島常駐,那麼曆史上為什麼還會有南宋軍隊北返的說法呢?顯然,曆史是絕對不會欺騙我們的。然而,所謂趙昺率領軍隊北返一說或許不大真實,而真正率領軍隊北返的大有可能是當時的将軍張世傑。

極有可能是當年的張世傑率領着多數的宋軍精英企圖北返,嘗試是否能在蒙古人的手裡撐出一片天地,來讓這個小朝廷苟延殘喘。而當時的趙昺等人則在硇洲島隻留下小部分人馬,等待張世傑的好消息。

先逼妻子自盡,然後背着皇帝自盡,之後幾萬人跟着自盡

趙昺之是以不是在崖山自盡,而是在硇洲島跳海的解釋是:當時的趙昺等人一直在硇洲島等待張世傑的好消息。怎奈等來的隻有張世傑的戰敗訊息,絕望憂傷之下,丞相陸秀夫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先跳海自盡,然後他将黃金國玺系在腰間,背着小皇帝在硇洲島跳海自殺了(關于陸秀夫趙昺自盡場面《宋史·帝昺本紀》有載)。

有一點也值得一提,之後,大臣,宮眷,将士等聽到陸秀夫背着小皇帝自殺的噩耗,這幾萬人都紛紛投海殉國。戰敗的張世傑知道這個消息後也是堕身入海,從此南宋滅亡。此場面可以想想是何其悲壯。

故此,趙昺死的這年隻有9歲。9歲的年紀能當上皇帝,已是少有。而曆史對于這個孩子仍然痛下殺手。

文|江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