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倪大紅演活的“伏生傳書”,他的堅持和擔當,讓巜尚書》浴火重生

倪大紅演活的“伏生傳書”,他的堅持和擔當,讓巜尚書》浴火重生

《典籍裡的中國》大年初一開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讓人淚目,老戲骨的表演功力得到了大家齊聲稱贊。在倪老師的爆裂演技下,讓一個富有理想擔當和堅忍不拔精神的古代知識分子呈現,也讓一個塵封已久的曆史故事重回人們的視線。伏生傳書,曆經千難萬險,飽經戰火,跨越兩個朝代,幸運的是他最終赢得了時間。

《尚書》,上古之書也,相傳為孔子編定,記載内容從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位列儒家五經,曆來被人推崇,是封建王朝治國之典籍,國家用來開科取士,讀書人用于晉身立命,其文十分艱澀難讀,古人稱“飽讀詩書”,書即《尚書》。在《尚書》的曆史傳承中,伏生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沒有伏生傳書,可能就沒有《尚書》。

伏生,是人們的尊稱,他的名字叫伏勝,字子賤,秦漢時濟南人,他生活的時間大緻處于秦始皇統一中國至漢文帝那一段時期,他的壽命很長,活了一百歲,這不止是他個人的幸運,更是文化的幸運。

伏勝從小勤奮好學,飽讀詩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博士官,專門從事官方學術研究,他被選為儒學博士。當時的博士,全國才七十人,掌管圖書,博通古今,是皇帝的參謀顧問,地位顯赫,受人尊重。伏勝特别喜歡《尚書》,并且數十年持之以恒精心鑽研,學問極為高深。

秦初時期,中國文化繁盛,無論官方還是私家,文化學術事業都非常發達,各種思潮發生激烈碰撞,百家争鳴,百家齊放,是曆史上少有的文化盛景。但正因為各類思想自由碰撞,國家的政令頒布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讀,加上當時六國剛亡,老百姓本來對秦國的認同感不高,容易産生混亂,這是大一統的中央王朝不能容忍的。丞相李斯建議,凡是原各國的曆史和詩、書、禮、樂、春秋及諸子百家的書籍,除皇家收藏一部供博士官們研究之外,其餘一律燒掉。有敢于聚衆講學者,殺;敢于私藏書籍者,殺;敢于用詩、書的道理議論政令者,滅族!”秦始皇同意他的建議,下令全國焚書,同時要求博士官到當時的京城鹹陽集中任職研究,博士官的私人藏書也必須燒去。

從後人的角度分析,秦統一中國後,如何統一人們的思想,選擇什麼樣的治國政策,原本就是秦帝國執政者們艱難的選擇。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以法家為正統思想,秦帝國建立後延續法家就成為了不二之選。在這樣政治環境下,儒家注定得不到重視,還會因為一系列主張被執政者仇視。原本師從儒家荀子的丞相李斯,到秦國後自稱法家,之後焚書坑儒等一系列操作,最終成為了儒家的掘墓人,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盡管心裡十分不舍,但伏子隻能選擇将自己私人收藏的書籍上交焚毀,可是他太愛《尚書》這部典籍了,于是挖開自己寝室的牆壁将這部書藏在裡面,而将自己其他所有的書籍裝車送到郡守進行燒毀。伏子有一女兒,聰明好學,喜歡跟着父親學習《尚書》,去京城時,便将保護牆壁藏書的任務交給了她。

伏子到京城任職後,主要就是做些學術研究,他精心學問,倒也過上了一段平靜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長,因為秦帝國的暴政,各地一直反抗不斷,秦始皇去世後,帝國很快土崩瓦解。項羽帶領大軍攻入鹹陽,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宮室連同那一部供于研究的皇家藏書燒了個精光。中國的文化傳承出現了空前的危機,而《尚書》原本研究人數就少,面臨失傳。

接下來,楚漢争霸,華夏大地血流成河,伏生四處東躲西藏,好容易才保住了一條命。等到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國家總算安定下來。伏生便急忙回鄉,這距他離開家鄉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所幸女兒仍在,但也已經是一個老婦人了。女兒痛苦地告訴他,家被亂兵燒了,自己的丈夫與兒子被擄走,下落不明。伏生來不及悲傷,焦急地問到自己的藏書,女兒便帶他到一堆廢墟邊。家裡的房子早已成為斷垣殘壁,伏生在裡面努力尋找,所餘者已不足三成。

伏生在女兒的幫助下,将殘存的書簡一一整理,并根據自己的記憶加以補充。漢朝初立,國家實行休養生息,沒有精力和财力去發展文化教育,連秦朝頒布的焚書令都沒有人提出廢除。為了将《尚書》傳承,伏生便開始偷偷開課授徒。等到漢文帝時期,國家富足起來,想恢複皇家的藏書,就下令群眾獻書。皇家藏書日益豐富,但是《尚書》始終收集不到,最後有人報告伏生在傳授《尚書》,伏生終于進入了朝廷的視野。

《尚書》,據說原本有一百多篇,伏生冒着殺頭的危險,曆經千苦萬難,隻保留下來了三十多篇,而且因為書簡殘破,内容極為不全,在旁人看來幾乎就是一本天書,已經沒有多大用處。所幸伏生原為博士官,稱得上是當世精通《尚書》的第一人,如此才有這部典籍的再生。從這個意義說來,《尚書》就是伏生憑一己之力得以傳承下來,他有如再造的特殊功績。伏生的一生,抱着一個信念,舍得了生死,充分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堅持和擔當,正是有了伏生們的存在,才讓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續,生生不息。

《尚書》有幸,有伏生為他終生守護,得以延續至今;伏生有幸,憑此得以身後留名。老天猶憐,在那個屍骸蔽野、血流成河的黑暗時期,足足給了伏生一百年的高壽,讓他跨越一切艱難險阻,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