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護好古建築有利于儲存名城傳統風貌和個性”。作為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的承辦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遺大會”為契機,将福州古厝的影響力與城市發展機遇緊密結合。閩都古建築是福州曆史文化的實證,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别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天推出第三篇,敬請持續關注。
《謝傑和冊封舟》
作者:璎 珞
明清兩朝,福州籍的冊封使共有 5 位,其中明朝的兩位是陳傅和謝傑。由于資料欠缺,陳傅出使琉球難以考證。而謝傑出使琉球對後世影響頗大。
謝傑(1535-1604),字漢甫,号鋒梅,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江田鎮人。謝氏族譜中記載,長樂謝氏是當地望族。謝傑“幼警敏,博學能古文詞”,明隆慶四年(1570)鄉試中舉人 , 萬曆二年(1574)中進士,授行人司行人。這個職位在京官中地位低而聲望高,晉升極快。國中之進士,以任此職為榮。謝傑兩年後就被派遣出使琉球,回國後,曆任光祿寺丞、兩京太常寺少卿、順天府京兆尹、南京刑部右侍郎、京城刑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逝後,萬曆皇帝“贈太子少保,遣官護喪,賜祭”。謝傑自出使琉球時的正七品晉升至正二品,逝後又被更新為從一品。在琉球冊封使中能如此平步青雲,得到萬曆皇帝恩寵,又得上司賞識的官員很少見,比如一起出使琉球的正使蕭崇業,最後僅官至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而謝傑并非靠巴結奉承取得這樣的地位,反而是經正常勸皇帝要“孝親、尊祖、勤政”,在每一個崗位上都盡心盡責。
謝傑著作頗豐,著有《順天府志》《使琉球錄》《琉球錄撮要補遺》《日東交市記》《白雲集》《遺詩》等多種。清朝時出使琉球的周煌非常欣賞謝傑寫的琉球文章。他說謝傑的《使事補遺》,第一次認真地把琉球内容細分為 8 個部分:原委、使禮、冊封、用人、啟行、敬神、國俗、禦倭。此外又有《日東交市記》,瑣言二條,曰事權,曰恤役。在《琉球錄撮要補遺》和《日東交市記》中,謝傑詳細說明了冊封舟造船和行船的用人問題。周煌對此十分敬佩,這促使後來的使者不敢馬虎敷衍,十分認真完善自己的出使筆記,把琉球的情況寫得更具體,友善後來使者參考。
謝傑也是明朝出使琉球的冊封使中第一個認真記錄倭患問題的官員,并與自己麾下人員共同研究撰寫了一本研究日本問題的書《虔台倭纂》。那麼,謝傑出使琉球的經曆如何呢?
建造冊封舟
萬曆四年(1576),明朝任命戶科左給事中蕭崇業為琉球冊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謝傑為琉球冊封副使,前往琉球冊封琉球國世子尚永為中山王。明朝期間,琉球國的君王在位時間都很短,和萬曆帝一起登基的尚永王在位 16 年,30 歲就病死了,但這已是明代在位時間很長的琉球君王了。
明萬曆元年(1573),9 歲的明神宗朱翊鈞和 13 歲的琉球國中山王尚永同時登基。兩人都是兒童皇帝。萬曆四年(1576)任命蕭崇業和謝傑出使琉球時,明神宗才 13 歲。了解明史的讀者都知道,萬曆帝登基後并不執政,而是首輔張居正全權主持工作。其實明萬曆三年(1575),明朝已同意冊封尚永王,但冊封的過程特别麻煩,各種事務一拖就到了萬曆七年(1579)的夏天,蕭崇業和謝傑才前往琉球。為何拖這麼久呢?蕭崇業在他撰寫的《使琉球錄》中說,因為嘉靖年間倭寇一直侵擾福建,導緻福建為了建造多艘戰船,把境内的許多良木都砍伐光了,而冊封舟遠航需要最好的木料,結果“采木經年”。采木經年還不算,造船找合适的工匠也難。怎麼個難法呢?謝傑撰寫的《琉球錄撮要補遺》裡提及了。
謝傑在京城是個兩袖清風的小吏,出使琉球前,由工部制造、禮部頒賜一套麒麟服,但佩戴的玉帶需自備。因昂貴謝傑買不起,本想用保定石來替代,但和玉帶對比品質差别甚大,擔心到了琉球贻笑大方。剛好同僚張中貴别号“中山”,得知謝傑的煩惱後就對謝傑說:“謝使君去琉球封三坊七巷福船文化館内的冊封舟船首模型中山王,我的号也是中山,這也算緣分!”就慷慨地把自己的玉帶借給了謝傑。
謝傑到福州負責冊封舟的建造,沒想到這件事不僅費錢費力,既要找到合适的能工巧匠,還要協調各方力量。是以謝傑在《琉球錄撮要補遺》中回憶冊封舟建造之艱難:“天下事,假之以權則易集,權不在手則難成;況使夷航海,大事、危事乎!”這是說集權辦事容易,手上無權就難了,而且航海出使琉球,更是要命的大事。
謝傑為何發此感慨呢?因為那時福州沒有巡撫,一切政務均由巡按禦史來管理,結果權力分散,政事處理零亂。而且福州地區的倭寇尚未清除,他們不斷前來騷擾,軍隊自救不暇,也無力幫謝傑處理冊封舟之事,隻是簡單地在民間貼個告示:“封船、戰船,事同一體。違誤作弊者,以軍法處理。”
軍方貼出這樣的告示,乃因福建的一木、一料、一夫、一役皆由軍隊管理。管理軍隊的不是别人,就是督舶太監。這督舶太監A錢受賄不在話下,對福建地方事務都要插手幹預,權勢如日中天。按理,督舶太監要協助冊封使的工作,但這些被皇帝寵信的太監目中無人、無法無天,哪裡管冊封使的生死?軍方對福建各衙門官員說:“采木雖系冊封的事,也會騷擾民間。所有科司不許伐人墓樹、風水樹,不許拆人籬舍,不許傷人田禾;一旦發現,以軍法處理。”也就是說,軍方不想幫他們造冊封舟,想節省一點費用,拿來造戰船。這樣一來,造冊封舟就更難了。那些買木材和造船的人常常被一些囤貨居奇的刁民捉弄、誣告。這些刁民每次告狀都能赢,讓那些造冊封舟的人獲罪。獲罪還算小事,沒有株連無辜的人才是大幸。謝傑是以感慨,明朝有冊封琉球使者以來,這是頭一次碰到軍隊如此蠻不講理。當然,此前造冊封舟也很難,甚至不顧冊封使性命用戰船代替,但那是在嘉靖年間倭寇侵擾的非常時期。最後,在謝傑的努力協調下,軍方才同意建造冊封舟。
造冊封舟需要大量的鐵條和鐵釘。軍方派人到尤溪花了大價錢買了品質最差的鐵料。負責造船的官員發現用這樣的鐵料造的冊封舟在海上是禁不起風浪,就予以拒收。采購之人竟昧着良心反到軍方那裡誣告,結果造船官被軍方捆綁關押。謝傑隻好出面為造船官化解冤屈。
接下來買木材也同樣遭遇了諸多波折。當時造冊封舟的木材除了福州附近山區的,就是建甯的最适宜。其中船桅必用杉木,舵木必用鐵力木,還要樟木和其他雜木。這些木頭應是幾百年的老樹。從偏遠縣區的深山老林運到福州十分費力。每過一鄉運輸巨木,需要整個鄉村的民夫 400 多人來拖拉。每走一程就要換一鄉的人來拉。十個鄉就要動用三四千人。沿途經過各府、縣,大約要發動 10 萬人。實際上,每次這麼多人拖拉巨木,花費的時間隻是片時數刻而已。軍方聽說如此耗費人力,就換了一個做法,讓 600 多名士兵來做,每天工薪加倍還配上好的夥食。這些士兵剛開始很樂意,可才 10 天就沒人肯做了。因為原本要 10 萬人晝夜輪流接力去做的事,現在由 600 個士兵來擔當,且必須一個多月做完。謝傑調查了解情況後,就又去找軍方協調說通,依舊按照原計劃來執行。
造一艘冊封舟通常需 3 年時間,其間要解決的問題層出不窮。蕭崇業完全不知所措,全賴謝傑去協調,是以在他撰寫的《使琉球錄》中誠懇地感謝謝傑。這是由于冊封舟上需使用的物品,蕭崇業和謝傑的官費根本不夠支付,隻能借用民間商人物品,用完了再退還。一些奸商設法用低劣器具來應付。謝傑是本地人,知道如何應對。他對這次福州監督造船成功的總結是:“我從容、溫和婉轉地耐心解釋溝通,軍方也能了解接受我的意見。是以,雖然工期推遲,但也不失為正直君子所為。”
謝傑的事務被軍方多方刁難,和他當時官職低有關,但他善于溝通協調,為人寬宏大量。讓軍方和正使蕭崇業都十分敬佩,後來的一件事同樣顯示出他的崇高人品。他年輕時,父親謝廷衮曾是長樂縣學教谕,晚年有同族人冒他之名逃避賦稅。當時縣令劉禹龍告訴禦史,逮捕謝廷衮。謝傑代父辯解,幾乎被縣衙役打死。謝傑任右副都禦史巡撫南贛時,劉禹龍退職家居南贛。劉禹龍深恐謝傑趁機報複,但謝傑沒有這樣做,世人知情後皆服其度量。
造冊封舟,除了前面談的購買巨木和鐵料困難外,造船和行船的用人問題更難。謝傑說航海以船為命,造船的船匠很重要,這是基礎,而船匠需要兩種人:一需漳州的船匠負責把船造得堅固耐抵風浪;二需福州的船匠來合理設計船的規格樣式。這兩地的船匠缺一不可。行船期間,福州和漳州兩地的匠人缺一不可,各有長處。漳州船工主要負責掌舵過海,而從福州出發則需要福州船工,因為福州的水路是否有暗礁,深淺如何,非福州船工不可。通常情況下,福州船工都選擇長樂梅花、連江定海人,這些人深谙閩、浙海道。還要選一個福清的萬安船工。這樣每一航程都需要不同洋面的當地船工引導,共同合作。船上也有來自琉球的船工 30 人專門負責琉球的海路。謝傑是第一個寫造船與行船用人的冊封使,對後來出使琉球的使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用人參考依據,少走了彎路,大大節省了國家的造船經費。是以,後人都誇贊謝傑對冊封舟的建造貢獻很大。
在蕭崇業與謝傑之前,陳侃、高澄、郭汝霖都寫了《使琉球錄》。謝傑在此基礎上考慮得更周全細密,做事也圓融得當,協調有力。此後,出使琉球的使者基本依照他的記錄來造船和用人,避免了損失。
謝傑眼中的倭人倭事
謝傑和正使蕭崇業一起出使琉球。蕭崇業寫了《使琉球錄》,而謝傑寫了兩篇補充,說明了琉球必請中國天使去冊封琉球國中山王的原因在于中國來琉球舉行的盛大封王典禮非常威武莊嚴,足以震懾到琉球國内的日本人,讓他們對中國護佑下的琉球不敢輕舉妄動。那時琉球國小民貧,不時向日本貸款。每遇到冊封使來琉球,倭商不管在哪裡,都要跑來看中國冊封琉球中山王的儀式大典。倭商名義上是來祝賀,其實是來向琉球追債的,因為中國冊封使總會帶來豐厚的禮物。
蕭崇業和謝傑所帶領的冊封使團到達琉球時,倭人商船得到消息已先期到達琉球了。倭商中摻雜着倭寇。倭人所居舍館,與中國冊封使團居住的天使館相距不過 2 裡。琉球官方擔心倭商在琉球惹是生非,不利于中國冊封使團,就經常對兩個冊封使說一些危言,想把冊封使團遷往久米村中居住。謝傑反對道:“隻要管好自己,就不必擔心。如果無故遷走,就是避倭,豈有堂堂中國懼怕他國的道理呢!我這次來,碰巧倭商也來貿易,原本沒有糾紛恩怨,不是敵人,不用擔憂!境外無私交,這是規定。隻要管好自己的下屬随從,不和倭人來往,就沒事。”接着再次告誡自己的随從人員,禁止與倭人交往貿易,違者一律問罪。指令下達後,随從人員都十分遵守紀律,無人違法。
過了一段時間,台風襲來,冊封使團船隊衙役與倭人在港口各自護船時發生沖突,倭人拔刀傷到衙役首領。首領頓時血流淋漓。謝傑為首領驗傷,看傷口是被刀背所傷,不是刀口,慶幸地說:“這是倭人情急防衛自救,不是有意刺傷。通知所有衙役都回天使館來,稍後我通知琉球科使方面去倭人館裡告誡他們。這些倭衆必不為禍。”不久琉球中山王派了 2000 人來協助冊封使團的船隊妥善護衛好冊封舟。倭衆也不敢再犯。
正是這次出使琉球令謝傑眼界大開,深刻了解中國與琉球、日本之間的關系,以及日本的倭患問題,為以後撰寫的重要著作《虔台倭纂》奠定了實地調研基礎。他在《虔台倭纂》中介紹了日本的名稱、地理位置、山川地形等,記錄了明代中國東南沿海的抗倭鬥争過程。謝傑認為中國應早日修築海防,要未雨綢缪提早做好防備工作。《虔台倭纂》書中附有詳細的《萬裡海圖》和東莞縣的大頭船(烏艚)和閩船(白艚)的樣式。閩船有六種,一二号曰福船,三号曰哨船,四号曰冬船,五号曰烏船,六号曰快船。這六種閩船都是用杉木制造。福船高大如樓,共 4 層,是當時海戰的利器。在書中他還用心地讓人把這些船的樣式一一繪制。除了這些,連兵器樣式也有介紹并配有繪圖。
謝傑的卻金志
日本對琉球虎視眈眈,琉球就愈加依賴中國,渴望中國派冊封使來冊封中山王也是想借中國力量壯膽,自然不敢怠慢中國的天使。嘉靖十三年(1534),尚清王為感謝冊封使者陳侃辛勞奔波,贈 40 兩黃金,陳侃謝絕。尚清王又命貢使把這 40 兩黃金并一封信呈送嘉靖皇帝。嘉靖帝就命陳侃等收下。琉球為褒揚他們清正廉潔的操守,在王公貴族聚居的首裡(今那霸)建“卻金亭”。這贈 40 兩黃金就成了慣例,以後中山王都要賜予冊封正副使一筆 40 兩的賞金。冊封使們都會多次謝絕并寫一首卻金詩以表心志。謝傑也不例外。
謝傑在《卻金詩》中寫道:
夷中一宴一酬金,使君不改初來心。
還君酬金盡君爵,為君翻作卻金吟。
……
不改初心,是謝傑的書生本色。謝傑有如此金子一般的卻金志,為人自然清正,官運亨通,得到萬曆帝的賞識。據傳,他任職期間還有各種奇遇。萬曆三十一年(1603)寒冬提前降臨,眼看漕運就要誤期,謝傑十分憂慮,向天焚香禱告。而此時,盡管漫天大雪,運河竟沒有完全封凍,留下一條水運通道,使運糧船如期到達。真可謂蒼天不負有心人,朝廷上下都十分驚奇,對謝傑也充滿了敬佩之情。
——刊于《閩都文化》2020年第一期
來源: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