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适時作品——中國傳統時間繪畫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專場展出,将重點展出150餘組200餘件展品,直至2022年2月16日,以季節為一線,以傳統風俗為導向,專場收藏。觀衆可以從中領略中國傳統文化風俗,探索當季的繪畫,探索作品的主題和意義,探索畫家繪畫技巧和表現方式的異同,探索藝術與文化風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

展廳"清供應"部分的家具,"玉塘富貴"。
十二月四點,二十四節,是古人對時間的了解,由此産生的定制活動與它息息相關。古人在春、夏、秋、冬四次,試圖設定時間,在特定的節日、時間、表達感情,傳遞美好生活的憧憬。時間和叙事介于墨水和墨水之間。他們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了這一重要時刻,并時不時地制作,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時間畫"。
這種繪畫的創作具有清晰的時間節點、清晰的主題内容、相對固定的圖像圖案、适宜的使用功能,集文化内涵、審美價值和功能機制于一體,代代相傳,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自成一體的體系,獨樹一幟。
展覽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偉介紹了展覽現場懸挂的上元節宮燈、燈籠拼圖全部從公衆那裡收集,主要是原創。
《春夢》《夏舞》《秋興》《冬藏》
據展覽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偉介紹,展覽分為《春夢》《夏舞》《秋興》《冬藏》四個部分。其中一部《春夢》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展品,向觀衆展示生機勃勃的"春景"和人們在節日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出的畫作包括青陽金的《江南春彩圖軸》(青陽金)、青潘的《唐美圖軸》、齊白石的《一年地圖軸》和青珠定的新《新年觀軸》等。
青竹鼎新"新年觀軸"。
"夏日舞"部分展示從松樹遮陽的夏日、飛翔的亭子聽春、荷花池劃船、河釣、到四月浦清生、五月龍舟賽、鐘起角點男性黃時光畫,突出夏日運動而甯靜、公正柔和。展出的畫作包括青馬守貞的《岚淊地圖軸》、青肅六鵬的《蘭庭雅集圖軸》、秦钰的《夏青平圖軸》、青金農的《鐘琦小妹圖軸》等。
青金農,"鐘琦的小妹妹地圖軸。
"秋興"部分展示層森林染色,蟹胖菊黃,烏谷豐登,瓜果香味的秋收場景,還有落木小曉,過聲淡淡的悲傷,更滿月,山間濃郁的感覺不見了。展出的畫作包括明申的《秋林道的圖軸》、青魯環城的《道子吉青軸》和沈清的《氟圖軸》。
沈明的"秋林路"圖表軸。
"冬季系列"部分是本次展覽的互動焦點。在這裡,這幅畫有冬古人呼嘯着尋找李子的身影,畫中有專門設計的99感光地圖互動。觀衆可以在冬至相遇,一起開始一支筆,試試九九個數字之間的窗戶數量,直到寒冷降溫回到開始,這是朝代的時代。用畫筆描繪冬天的甯靜與美麗,不時體驗,為展覽畫上圓滿的句号。
青章生"軸心的閑置視圖圖"。
一批"非文物"為展覽針引線
策展人陳偉表示,為了讓觀衆欣賞到更具代表性的時代繪畫,此次展覽以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為主,同時将廣州美術館、東莞市博物館兩個機關借用珍貴的藏品,豐富的展覽内容。部分展品将于12月底更換,分階段展出。
她特别提到,除了看畫、陶瓷、雜項、民俗、古文獻等文物收藏外,展覽觀衆還将看到宮燈、插花、藤條、瓷塑、香袋、繩子等非遺物作品。例如,主辦方為了表達"上元節",不僅挂着宮燈,還為市民收集燈籠拼圖,為了展示"花節",特别定制了瓷花《十二花神》,美觀、驚豔,為了展示"端午節"的風俗,展示香袋、繩子等, 比如這樣的非遺物産品,讓觀衆在制作過程中大吃一驚。
特别定制的瓷花"十二花神",美觀。
此外,為了讓觀衆把展覽帶回家,展會開發了多款限量版産品,還有廣東省博物館首次推出的"種子盲盒",有信箋紙、金屬書簽、香片、冰箱貼紙、拼圖盲盒等9種文具, 家居用品。
展覽期間還将推出策展人指南、"明清花鳥畫中向瑞符号的诠釋""南粵兩宮畫的季節氛圍"等學術講座、"行走廣州(十響園)""清花""宮燈制作""作品筆觸""園林會""網絡互動遊戲"等專題教育活動,以及"燈光拼圖""猜燈籠拼圖"互動活動。
撰稿/攝影:南都記者 周培文 徐曉磊 實習生 鐘永宏 記者 黃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