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池瑜/文
20世紀初期産生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畫在繼承傳統與變革創新、西畫造型與筆墨語言、寫實寫生與反應生活等創作語境和思想交鋒中向前發展,幾代中國畫家為中國畫的現代轉型和發展大膽探索砥砺前行!白雪石先生就是中國畫現代轉型與創造的實踐者,他探索出自己獨特的中國畫語言和形式特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籌備,現展出白雪石的部分代表性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和速寫作品,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觀賞展出的這些精品力作,觀衆不僅可以看到白雪石的創作成果與特點,而且也能窺見中國畫現代發展的曆史軌迹。
白雪石1915年出身于北京的平民家庭,他在中學期間師從趙夢朱先生學習花鳥畫,20歲時拜師梁樹年先生學習山水畫。他于1941年加入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并參加相關創作研讨活動,多次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山水花鳥畫作品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白雪石先生在北京四十八中任美術教師,1958年調入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960年在北京藝術學院教授山水畫,1964年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副教授、教授。他在認真教學的同時,積極深入生活和開展寫生活動,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創作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物畫,以及新的山水畫與花鳥畫。70年代以後多次到桂林寫生,創作以漓江煙雨陽朔風景為題材的大量山水畫,并為北京地區重要公共活動建築如人民大會堂、中南海辦公樓、釣魚台國飯店等創作大幅山水畫,形成其山水畫清婉俊秀、氣象明麗的風格特征,為藝壇和社會所重,産生較大的影響。

泰山腳下岱廟之漢柏 白雪石 1984 紙本水墨 68cm×88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傳統藝術形式的國畫如何表現新的社會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問題曾引起美術界讨論,國畫家們進行大膽探索。白雪石在50年代和60年代參與變革中國畫的藝術實踐,創作了一批反映農村新面貌和農民生産勞動及新生活的優秀作品,如《把糧食賣給國家》《牧羊女》《喂魚》《慶祝普選》《撿棉花》《達娃英雄》《棉花豐收》《向自然進軍》《收蓖麻》等,用新的藝術觀念和思想感情來表現農民的勞動場面,筆墨形式清新自然、生動傳神。這些作品創造了新中國人物畫的嶄新面貌,呈現出新時代社會生活的視覺圖像,是新中國初期國畫人物畫創作的重要收獲之一。
白雪石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山水畫家,他早在30年代和40年代就下工夫臨摹古代山水畫,研究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構圖、色彩表現特點和技法。新中國成立後,他懷抱為祖國河山寫照的意志,遵循唐代張璪提出的繪畫創作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原則,依據南朝陳代姚最”心師造化“的訓律,探索從寫生到造形、從客體到主體、從自然景物到筆墨語言的創作規律。他深入到祖國名山大川中觀察感悟山水景物,研究國畫的筆墨語言、線條色彩及皴擦點染和表現自然山水的對應關系,創作了一批描繪黃山、廬山、泰山、太行山、燕山的具有新的形式特征的山水畫。1972年起他帶着為北京重要國家機關創作壁畫的任務,多次到桂林寫生,創作的以桂林地區景觀為題材的巨幅山水畫,懸挂于中南海辦公樓、人民大會堂和釣魚台國飯店等建築物中,其作品還被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和朋友。這些作品不但顯現山水畫審美魅力,而且也發揮其特定的社會作用和文化作用。白雪石的山水畫,創造了一種現代筆墨與審美形式。作者以現代審美眼光審視,表現南方山水之秀麗與清婉,作品或煙雨迷濛,或春光明媚;亦圖寫北方山水之峻偉與氣勢,作品或層巒疊嶂,或秋色蒼茫。其總體風格清俊端麗,雄渾而溫潤,蒼郁而清婉,氣韻生動。
蓖麻豐收 白雪石 1961 紙本水墨設色 45cm×44.5cm 北京畫院藏
《周易·系辭下》載言: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用言語不能窮盡的意緒與觀念,創造形象則可以完整地表達出來。山川為天地之大象,山水畫乃天地之大美。白雪石的山水畫,為祖國河山立象,為神州山水傳神,為天地造化存意!意存筆先,立象盡意,所盡之意,乃内蘊于雪石先生心靈中吞吐大荒、師法造化的審美精神和豪壯氣概,是傳寫出的大自然的本真與靈趣。畫家之意,是融貫心物、會通主客體的藝術情感和審美意念,亦是創作中籠天地于形内、挫萬物于筆端的神思與興會!中國山水畫創作,是自然哲學走向藝術哲學的路徑和通道。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乃為妙寫自然;以形寫神,以神寫形,即是傳神寫照,均為中國繪畫造型的獨特法則。中國畫家立象盡意,應目會心,感物吟志,神超理得,進入藝術思維的審美化境;思與境偕,心與手應,披圖幽對,神遊天地,到達山水畫創作與鑒賞的自由世界!寫氣圖貌,立象盡意,此中象意,乃藝術之象、審美之意!觀賞白雪石的山水畫,同時也在閱讀一部自然向人生展開的感性哲學書!中國的山水畫與畫論,承載着獨特的中華民族審美感覺和藝術思維,是需要我們不斷研讀和了解的自然哲學、人生哲學加審美哲學!
白雪石
白雪石(1915-2011),出身于北京的平民家庭,在中學期間師從趙夢朱先生學習花鳥畫,20歲時拜師梁樹年先生學習山水畫。1941年加入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并參加相關創作研讨活動,多次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山水花鳥畫作品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北京四十八中任美術教師,1958年調入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960年在北京藝術學院教授山水畫,1964年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副教授、名譽教授。他在認真教學的同時,積極深入生活和開展寫生活動,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創作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物畫,以及新的山水畫與花鳥畫。70年代以後多次到桂林寫生,創作出大量以漓江煙雨、陽朔風景為題材的山水畫,并為北京地區重要公共活動場所如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首長接見廳、釣魚台國飯店等創作大幅山水畫,形成其山水畫清婉俊秀、氣象明麗的風格特征,為藝壇和社會所重,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載于《文藝生活(藝術中國)》 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