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丸散膏丹內建》
【配方】夏枯草200g,當歸5g,白芍5g,玄參5g,烏藥5g,象貝母5g,僵蠶5g,昆布3g,桔梗3g,陳皮3g,川芎3g,甘草3g,香附10g,紅花2g。
【制法】将上述藥物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用2500ml白酒浸泡3周,過濾即得。
【用法】口服。每次15~20ml,每日2次。
【功效】清熱散結,化痰軟堅。
【主治】瘰疬。
【宜忌】瘰疬已潰者忌用。
【附記】本方原為夏枯草膏,現改為酒劑。藥酒過濾後也可以加白蜜250g或白糖250g調味。本方适用于瘰疬未潰者。
【配方】人參、細辛、茜草各30g,川椒、茵芋葉、金牙石、幹地黃、防風、制附子、地膚子、蒴藿、升麻各60g,羌活250g,牛膝25g,白酒1500ml。
【制法】将前十四味搗為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日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調血養榮,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主治】風寒濕痹,筋骨、關節酸痛,四肢攣急,口不能言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30ml,日服3次。
【附記】引自《藥酒彙編》。驗之臨床,确有良效。
【配方】丹參、川芎、杜仲、白茯苓、防風、白術、黨參、桂心、五味子、陳皮、黃芪、山藥、當歸各30g,石斛60g,幹姜、牛膝各45g,炙甘草15g,白酒2000ml。
【制法】将前十七味搗為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補虛祛邪,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腳氣痹弱、筋骨疼痛等。
【用法】口服:每次飯前溫服20ml,日服2次。
【附記】引自《藥酒彙編》。驗之臨床,多效。
【配方】淫羊藿、巴戟天各25g,雞血藤50g,白酒500ml。
【制法】将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0日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補腎強筋,活血通絡。
【主治】肢體麻木、癱瘓、風濕痹痛及跌打損傷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ml,日服2次。
【附記】引自《藥酒彙編》。驗之臨床,堅持服用,每收良效。
【配方】狗胫骨500g,當歸、千年健、威靈仙、百步舒、杜仲、延胡索、大棗(去核)、茜草各120g,制川烏、制草烏、細辛各15g,三棱、莪術各30g,紅花50g,川牛膝100g,白酒4000ml。
【制法】将狗胫骨洗淨、搗碎,餘藥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0~30日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化淤,舒筋壯骨,通絡止痛。
【主治】坐骨神經痛。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服15~30ml,日服3次。
【附記】筆者應用,方中狗胫骨另用水煎3次,取濃汁入酒中。凡孕婦及陰虛發熱、消化性潰瘍患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