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動中國的大學生,今成副書記

據媒體報道,近日,秭歸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上司之窗”欄目更新,“縣委上司”一欄顯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2004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徐本禹已任秭歸縣委副書記。

相信很多人對徐本禹的印象大都來自于他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生于1982年的徐本禹是山東聊城人,家境貧寒的他在華中農業大學讀書期間,受到了很多關懷。在大三暑假,徐本禹來到當時沒有通水、沒有通電、沒有通路的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岩洞國小支教,原計劃兩周的支教最後變成了兩個月。

2003年7月,徐本禹高分考上母校公費研究所學生,但他一直牽挂着貴州的孩子們。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放棄讀研究所學生的機會,重返貴州支教。

華中農業大學對他的這一決定非常支援,破例為他保留了兩年研究所學生入學資格。重返貴州後,徐本禹先到岩洞國小支教一年,接着又來到條件更加艱苦的大水鄉大石國小支教一年。

感動中國的大學生,今成副書記

2004年7月,講述徐本禹貴州山區支教的文章《兩所鄉村國小和一個支教者》出現在網絡,頓時引起社會、媒體強烈關注。當年,徐本禹作為當代大學生志願者的典型,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詞說:如果眼淚是一種财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裡,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着。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畢業後,徐本禹曆任華中農業大學團委副書記、共青團湖北省委學校部部長等職。工作後,徐本禹也一直緻力于推動青年志願者工作的發展,鼓勵青年志願者幫助更多的人。

感動中國的大學生,今成副書記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像徐本禹這樣優秀的年輕人走上了基層工作崗位,引發了不少關注。他們也的确給基層工作帶來了不少新風。

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委副書記的鄧卓棣,先後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律系和杜克大學法學院,28歲出任平果縣副縣長。

感動中國的大學生,今成副書記

鄧卓棣曾參與當地鎮黨委“一把手”換位去貧困屯擔任“一把手”的工作,他曾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以為屯長沒什麼事幹,當了幾天才知道基層的苦、群衆的難。隻要上司幹部能堅持進行換位思考,用心來感同身受群衆的疾苦,其實很多要求就不會難以做到,問題就不會無法解決。”

曾獲評“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湖北恩施州巴東縣委原書記陳行甲,曾為宣傳巴東旅遊錄制mv,并從3000米高空跳傘,被網友冠以“網紅書記”之稱。

各地也都出台過不少相關政策,大力引進年輕的高學曆人才,到基層承擔重要工作。

2016年,福建就曾有5名“80”後被提名為縣(市、區)黨政正職人選。這得益于該省面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三所院校,選拔一批優秀畢業生到閩工作的務實舉措。

引進生以聘任制公務員方式選拔引進,博士挂任科技副縣(市、區)長或開發區、市直機關科技副職,碩士挂任科技副鄉鎮長(街道辦科技副主任)或開發區、市直機關部門、縣直機關科技副職。

浙江也曾在2016年引進了3名年輕高學曆人才,3位出生于84、85、86年的博士生被提名為處級上司幹部人選,均是通過定向選調引進的。

“90”後鄭睿臻于去年8月挂任西安市周至縣副縣長,引發不少關注。身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經濟學專業博士畢業生的鄭睿臻,是作為陝西省2017年定向招錄選調生,被配置設定至周至縣挂職擔任副縣長。

感動中國的大學生,今成副書記

習總書記曾經多次提到過選派年輕幹部的重要性:對那些看得準、有潛力、有發展前途的年輕幹部,要敢于給他們壓擔子,有計劃安排他們去經受鍛煉。

他也曾鼓勵年輕幹部多到脫貧攻堅一線去經受鍛煉:在溫室裡成長慢了一些,溫室裡提拔要到一線走一走、練一練,看看能不能脫穎而出。

年輕幹部大多教育程度較高,眼界開闊,思維活躍,進取心較強,但學曆不能代替經驗。基層工作有其複雜性和特殊性,尤其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對于大多沒有經曆過生活磨練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做好并非易事。

從這樣的基層崗位做起,幫助這些優秀的年輕人才了解基層實際情況,經受複雜工作的鍛煉,增強掌握全局、解決複雜沖突的能力,無疑将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近年來,一直不乏各種年輕幹部交流任職或挂職鍛煉的消息。從過去的“80後”幹部,到如今引發關注的“90後”,不難看出,幹部隊伍年輕化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幹部,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幹部,源源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幹部”,也為今後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關鍵期。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巨繁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拼勁十足、甩開膀子,能幹成事的實幹家。越來越多這樣的優秀人才走上工作崗位,也必将鼓勵更多的人“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