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 深層學習</b>
如果先前經驗不能有效指導人們的行為,那麼學習就不能隻依靠或者主要依靠積累經驗、在學習中尋找規律以及用這些規律預測未來。為了能夠成功應對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需要超越先前經驗的能力,除了早期經驗預測給出的行動之外,還應思考在當下情形中其他的行動方式。鑒于現實有混亂的特點,人類進化的方式主要依靠學習,而并非天生的行為,這使人類進化出能夠超越先前經驗的認知機制。此為本書主題,是以,應對它進行标注,并給出一個明确的解釋:
深層學習假說:
人們基礎行為的改變(從先天結構到對知識、技能的擷取)過程中,人類進化出了認知過程和機制,這使他們能抑制經驗并超越經驗給出的動作指令。
深層學習假說并不否認認知機制在經驗的基礎上起作用。歸納學習在嚴格的條件下才有用,人們可以明顯支配如下過程:将情景資訊編碼到記憶中、歸納推理、形成預期和計劃等,這在認知心理學書本中有所介紹。這些過程引發的學習産生了與原有知識一緻的新知識。借用一個有用的邏輯術語,我将這類添加性的知識增長稱為單調性學習。[52]
深層學習假說認為單調性學習最多是學習的一半。另一半則是如何放棄、否決、拒絕或者抑制一些知識,這些知識我們先前已經接受了,并認為它們能夠有效預測不斷變化實際上卻無法預知的環境。我們也是以間接創造了一個心理空間,去接納變化甚至沖突的概念、信念、想法和政策。完整的人類學習理論必須補充第二種非單調性的學習機制,這種學習機制允許超越先前經驗。
深層學習假說認為我們可以支配認知機制,超越過去經驗的支配,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輕松為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在計劃和超越過去經驗之間找到平衡點——哲學家thomas s. kuhn稱之為“基本張力”——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進化能讓我們完美解決該平衡問題。[53]解釋認知變化就是解釋非單調變化的可能性和難度。
如果環境是變化的源頭,且人們不得不去适應,那麼這樣的情形可以作為非單調性學習的有趣例子,而人們也是變化的另一因素。大約12?000年之前,人類文明剛剛興起,藝術、商業、科學和技術發展驚人,這彰顯了人類改變和創新的能力。人們創新有時是為了滿足所需,有時是因為他們設想事情應該是怎樣,有時沒有其他什麼理由,僅僅就是想要改變。由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團體引起的變化常常需要他人去适應。
适應環境強加的變化(通常認為是學習)和主動發起的變化(通常認為是創造)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而且大家也認可,但是,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其内部的相似性。當人們通過不同的表現引起變化時,他們内心的想法一定有所改變。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改變了繪畫藝術——他畫了《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創立了立體主義繪畫流派。[54]為了創作《亞維農的少女》,畢加索必須有一個新的構想——繪畫該是什麼、能是什麼,或者該怎麼完成、能怎麼完成。我們不需要相信,在提筆作畫前,畢加索就已經想好了整幅作品;也不需要假定,在開始繪畫之前,他就已經完全意識到自己會用新穎的方式畫畫了。但是,畢加索内心的想法一定有所改變,否則,該幅作品不會與以往的作品截然不同。
深層學習假說認為,個體為了适應環境所産生的認知變化和個體為了創新所産生的認知變化終究是相同的過程。創造和學習從最開始就被剝離開來,它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專業術語都不盡相同,這不利于二者的發展。深層學習假說認為兩種情況最終将歸入同一理論,這有利于兩個領域的統合。
深層學習假說屬高階原則,是關于認知變化的願景。它本身不能用來解釋任何行為和心理現象,正如原子構成物質這一原則不能解釋任何特殊的化學反應一樣。本書的目的是将深層學習假說細化到具體的理論,描述三種類型的認知變化——創造、調适和轉變。三種理論假設三種類型的變化有不同的認知機制,但是具有共同的核心,即認知的非單調性變化。
在正式開始之前,有必要預演一下相關的基本假設,回顧該理論成立的标準。解釋認知變化意味着什麼?确切地說,解釋每種類型的變化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