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如果你是成長型 saas 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早期員工或是投資者,那麼你的腦海裡可能會浮現“退出”一詞。一般來說,創業公司退出機制有兩種:被收購或上市。前者一直是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案,而公開市場對 saas 初創來說還比較陌生。2014 年 6 月,salesforce 成為第一個上市的 saas 公司,上市首日股價較發行價上漲 30%。salesforce 的成功表明了市場對 saas 公司的接受程度。随後幾個月,blackbuff 和 rightnow 也相繼上市,自此還有 75 個以上的 saas 公司陸續上市。

為了了解這些公司上市的條件,bowery capital 的助理 loren vittetoe 和 jefferies 的投行業務人員 james shalhoub 複盤并比較了它們的公開招股書(s-1)和 ipo 檔案。

概覽

根據曆史資料,已經上市的 saas 企業中,中值企業創辦了 10 年,擁有員工 530 人,營業收入近 1 億美元,增長率約 48%,但仍處于虧損狀态。這類企業在上市後市值達 6 億美元,上市首日股價上漲 32%。下表是上市 saas 企業的一些資料概覽: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這些基準很有趣,但是将這些應用于整個 saas 領域是不公平的。是以我們根據上市時的股本估值把 saas 上市企業劃分為三類:市值 5 億美元以下的、市值 5 億美元至 10 億美元之間的以及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同時我們分析了與 saas 相關的增長情況、盈利能力、資金配置、效率等因素,以發現更深層次的趨勢。

對增長的高期待

盡管投資者們要求技術型公司的收入增長要高于其他行業,saas 公司的基準還要更高一些,畢竟 saas 公司的優點是可以相對輕松地部署它們的産品。由此,管理層可以将更多的資源花在擷取使用者和擴大銷售上。不過,如下圖所示,大型 saas 公司面臨的風險很大。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上市時市值超 10 億美元的 saas 公司在過去的 12 個月裡中值增長率約 85%,高增長率有利于它們獲得更高的估值。這些公司表明,它們可以形成大規模增長,并且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或者奪去現有市場大部分份額。

整個 saas 行業缺乏盈利能力

僅有 29% 的 saas 企業在上市前的财年中實作了盈利,仍有一大部分企業上市時仍未盈利。不過這些企業處在快速增長階段,且簽署了能帶來高額利潤和長期收入的合同。投資者更願意根據這一早期趨勢,來判斷未來盈利的可能性。saas 公司能以更便宜的銷售成本為客戶提供延伸的産品功能和服務。是以 saas 行業整體毛利率較高,如下面第一張圖所示。盡管如此,每個細分市場的 saas 公司仍缺乏盈利能力。但在上市後的兩年時間裡,這些公司在盈虧平衡方面有所突破。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資金使用情況

在分析 saas 公司上市時費用配置設定情況時,很容易看到錢都用在了哪裡:

通過研究 75 家公司,我們發現了上市 SaaS 公司的這幾個特質

1.銷售和市場成本(s&m;) 2. 研發成本(r&d;)  3. 綜合行政管理成本(g&a;)

為了保持高速增長,并從投資者處募集資金,saas 公司會在産品研發和建設大型銷售團隊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産品研發方面的投入是為了鞏固現有客戶群,使産品多樣化,并擷取潛在的市場佔有率。而銷售團隊是為了讓這些事情得以發生,公司也能因為這項投入獲得發展。

在上市後的三個财年(包括公開發行年限)裡,saas 公司會利用其在公開市場上募集的流動資金和現金流進行投資,投資增長速率和上市前持平。中型 saas 公司會縮減研發成本,而市值超 10 億美元的公司則和上市前政策不同,他們會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同時縮減銷售和市場成本。

适時調整需求

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會随着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對一些業務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saas 公司已經證明他們可以保持爆炸式增長并産生較高的利潤率,最終兩者共同實作(如 veeva systems)。是以,随着時間的推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基準也有所下調。saas 公司的毛利率的流動均值約在 65%~70%之間,ebit 利潤率則為負值。

然而對于收入增長來說,投資者在每個細分領域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預期。随着對 saas 公司的風險投資在過去十年中急劇增加,saas 公司管理團隊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專注增長,而不是考慮省錢。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4-24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