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華裔小說家,寫出了家庭不能承受之輕

作者:Beiqing.com

撰文|宮照華

伍绮詩出生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是香港移民第二代。《無聲告白》在2014年作為處女作出版後,飽受好評。能夠如此吸引讀者的原因,在于它講述了一個非常具有普遍性的故事。

我們是否也會遭遇到這樣的困境——父母明明對你十分關心,你卻依然感到很不舒服;回到家裡,周圍充滿着親人的陪伴,但你卻隻會感到更加孤獨;父母會給你的未來提出美好的建議,但在你看來,那些建議卻猶如噩夢……

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擾的話,那麼,《無聲告白》或許也是一本讓你喜歡的小說。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它的故事。

本期書目

這位華裔小說家,寫出了家庭不能承受之輕

《無聲告白》,作者: [美] 伍绮詩,譯者: 孫璐,版本: 讀客文化·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7月

/ / /

家庭能夠影響人的成長,但這種影響并沒有機械因果式的關系,很多情況下,即便是生長在同一個家庭裡的成員,也會因為遇到不同的事情而衍生出迥異的性格。《無聲告白》中家庭成員的性格并不算特别複雜,但他們背後的人生經曆導緻這些人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驚人地疏離。這個家庭雖然在外表上充滿着溫馨與互相關懷的氛圍,然而尴尬之處在于,他們給予對方的關懷多數時候起到了恰好相反的作用。小說《無聲告白》的背景雖然有着華裔移民生活的因素,但它叙述的其實也是每個家庭常見的困境。

小說的故事從這個家庭的二女兒莉迪亞失蹤開始寫起。最後,她的屍體被警察在湖泊中發現。這個平時溫順的二女兒為何離家出走,究竟是自殺還是被人謀殺,她的親人們對此給出了不同的反應。

這個家庭的父親名叫詹姆斯·李,是個華裔,在大學裡從事詭異的美國牛仔文化研究與古生物曆史。他在上課的時候與學生瑪麗琳相愛。在上世紀美國的社會氛圍中,白人女性與亞洲男性結婚是一個并不被多數人接受的事情。伍绮詩在書中寫道,“他們為此抗争了四年。又過了四年,法庭才承認他們的婚姻。然而,要到許多年後,他們的關系才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不過有些人——比如瑪麗琳的母親這樣的人,是永遠不會接受這種事的。”

瑪麗琳懷着浪漫的幻想嫁給了詹姆斯·李,但母親的陰影在她身上揮之不去。這個陰影不僅僅是母親對瑪麗琳與亞裔結婚的反對,也包括瑪麗琳母親度過一生的方式。那是一個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周圍方圓八十公裡的女人,觀念保守,她的人生任務就是在家中結婚生子。結婚後,瑪麗琳陷入了沖突的情緒,她發現盡管詹姆斯對她很溫柔,但随着時間推移,這種溫柔漸漸陷入疲憊,她害怕自己餘下的人生也變成像母親那樣空虛。她曾經選擇離家出走,去大學選修幾門喜歡的課程,但在幾周後被醫院檢查出已經懷有身孕,因而隻能重新回家。

瑪麗琳的狀況也影響了詹姆斯·李。他從沒想過背叛瑪麗琳,卻被天然的浪漫幻想支配着發生了一段婚外戀情。他們的兒子内斯知道了這件事情,面對這件事情,内斯的處理方式是仰望星空——當你将目光放置在宇宙的時候,地球上的一切人與事都變得極為渺小。他在學校裡也是個刻苦求學的好學生,目标是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借助着諸多象牙塔裡的幻想,内斯逃避着自己身邊真實的家庭狀況。

是以,女兒莉迪亞在家中其實扮演着一個相當孤獨的角色。父母都想在她身上實作自己未竟的生活理想——父親詹姆斯·李身為華裔,遇到了美國當地社群的孤立,因而希望女兒能多交朋友。他會逼迫着女兒給自己并不熟悉的同學打電話,他認為這是幫助莉迪亞成長的好方式。母親則從自己的家庭汲取教訓,堅持要把莉迪亞培養成一個身體上獨立的女性,不依靠男人,不依靠結婚與生育活在這個世界上。

小說裡有一幕場景最能展現莉迪亞在家中體驗到的那種“溫馨的孤獨”。那是一次聖誕節,她期待着家人會送給她什麼女孩子喜歡的禮物。結果,她的父親送了她一本《如何赢得朋友和影響他人》,母親送的禮物則是《科學界的女先驅者》和《基礎生理學》。他們都認為自己送給女兒的禮物是最适合她的東西,卻沒有想過,這些書籍根本稱不上是禮物。

而她的兄弟内斯,則忙于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兩個孩子陷入了争寵的階段,輪流以自己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失敗的莉迪亞決定放浪形骸,考試成績不斷下降,還認識了一個聲名狼藉的名叫傑克的男孩。

最後,在孤獨中,莉迪亞選擇了自殺。他的兄弟内斯堅持認為男孩傑克是兇手,她的父親詹姆斯将案件交給警察,因為在他眼裡,會給朋友打電話的莉迪亞是個不缺朋友的人,女兒不會存在孤獨的問題

(其實莉迪亞每次都是胡亂撥打一個号碼,然後對着無人接聽的話筒疲憊地演戲)

。她的母親則認為女兒是由她精心培養出來的、身心獨立的人,不可能做出放棄生命的舉動。他們的所有關懷,所有對莉迪亞的了解都證明了一件事——他們根本不了解莉迪亞本人。

這是家庭中常見的狀況,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父母在家中對兒女關懷備至,結果卻隻會适得其反。《無聲告白》作為伍绮詩耗費六年時光寫成的代表作,出版後便成為了《紐約時報》的年度暢銷書,也是因為它用超越了種族、國籍與文化的方式,刺中了許多人内心沉默的家庭之痛。

作者|宮照華

編輯|羅東;張婷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