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钰發言 攝影:新華網 夏添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 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給教育增添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客觀推動着教學方式的調整和進步。12日,在由新華網主辦的“首屆資訊化與基礎教育課程變革峰會”現場,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钰針對“如何推進資訊技術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闡述了自己的見解。時隔一年再次參加新華網的活動,面對資訊技術與教育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她希望“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資本市場如何火爆,我們都要始終堅持教育為體,網際網路為用。不忘初心。要堅持從教育的核心出發,合理利用網際網路,合理利用資本的力量。”
韋钰說,“資訊技術與教學改革趨向深度融合的局面是多年我們孜孜以求的機遇。”同時,她也再次強調:“線上教育産品品質的本身,始終是線上教育機構更需要關注和發力的對象。在未來的線上教育中,資訊技術要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
在發言中,韋钰引用的一連串資料,有力的證明着資訊技術與教育改革的日漸深度融合正在和将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她認為,教育是最難被自動化的領域,可“教育遇到的挑戰是巨大的”。
“在人的智能中,最重要的是決策智能,教育在培養人的能力上,主要要圍繞培養知情的決策者這個目标,特别是建立在科學概念和模型上的直覺決策能力。”韋钰認為,随着資訊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主要在于“培養人的目标,過程和方式都将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社會生産力的組成中,人力資源是重要的因素,在農業社會,人的勞動力貢獻顯得十分重要,而在工業社會裡,人發明的工具和人對工具使用的技能顯得更為重要。韋钰說,“在當今和未來的社會裡,最重要的是人的智能,以及人與機器共同組成的、互動和互補的智能。”韋钰認為,人的智能是未來經濟發展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發言最後,韋钰表示,目前我們正面臨着我國教育改革、教育資訊化技術可貴的發展機遇,而任何在教育領域中發動的教育改革,都首先需要進行教師教育訓練,需要對家長普及有關知識,以形成社會的共識。“在這方面教育資訊化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