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搜狐文化第43期書單

被人類關進籠中的穿山甲,目前被科學家證明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來自大自然的病毒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審視人與動物關系的機會。人類,歸根到底也是一種動物,不過一直以“進階智慧”自居。自從文明誕生以來,動物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就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動物既是威脅和敵人,也是朋友和助手,人類與動物之間不斷變化的複雜關系,甚至關乎到文明的興衰。
[英]布萊恩·費根 《親密關系》 劉詩軍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2019年12月
人類與動物親密相處的時間已超過250萬年,但直到智人的出現,才使我們之間越過了捕食的藩籬。本書中的故事開始于冰河時代,狗、山羊、綿羊、豬、牛、驢、馬和駱駝這八種動物成為主角,他們在上萬年漫長的時間裡,變成了我們工具、奴仆、家庭成員。今天,動物具有人格特點的觀念卻蔚然成風,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曆史的功臣”?是否該在人與動物之間建立一種全新的親密關系?曆史提供了背景,卻沒有現成的答案。
[英]艾麗絲·羅伯茨 《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李文濤譯 新經典文化·讀者出版社 2019年5月
把視線從動物身上進一步延伸,你會發現不僅是動物造就了我們今天的世界,植物也參與了“合謀”,小麥、玉米、洋芋、水稻、蘋果和狗、牛、雞、馬甚至人類自身同等重要。數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在人類不斷馴化新的物種為己所用的同時,這些物種也在“馴化”人類,它們的印記留存在整個人類社會,沉澱在我們的基因中,決定了我們的口味,也埋下了我們患病的隐患,并将繼續影響着人類的未來。
[美]漢斯·辛瑟爾 《老鼠、虱子和曆史》 謝橋、康睿超譯 重慶出版社 2019年11月
再把視野從宏觀拉回到兩種不起眼的小動物——老鼠和虱子身上。估計沒有什麼人會喜歡這兩種小東西,它們傳播病菌,制造大瘟疫,奪走了數以億計的寶貴生命,但我們的曆史就是這樣被它們“推動”的。漢斯·辛瑟爾從寄生現象入手,闡明傳染病的本質是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間的生存鬥争,他梳理了傳染病從古代到20世紀的流變曆史,并給出警示:隻要人類的愚蠢和殘暴給傳染病一個機會,它就會乘虛而入,重整旗鼓。
[美]克麗絲蒂·威爾科克斯 《有毒》 陽曦譯 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1月
傳染病的恐怖,不能讓我們忘記動物身上的另一種緻命之物——毒素。數千年來,人類對毒液深深着迷,無論是它迅速發揮功效的能力,或是極小量就足以造成傷亡的威力。克麗絲蒂·威爾科克斯以生動的口吻娓娓道來動物研究者們如何“以身犯險”,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動物,帶你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細緻的運作方式以及對人類的影響。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毒液也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非凡潛力。
[美]馬蒂·克倫普 《兩栖爬行動物的神話與傳說》 黎茵譯 未讀·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中醫有種“以毒攻毒”理論:有毒動物是治病良藥,日常飲用蛇酒一類的東西也能進補。這種觀念的深入人心部分有賴于經驗醫學千百年的試錯,部分也源于這些動物的神話與傳說。爬蟲學家馬蒂·克倫普探索了探索了世界各地關于兩栖與爬行動物的民間傳說,揭示了它們在民間醫藥和魔法中的用途,以及在文學、視覺藝術、音樂和舞蹈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本書是一首關于蟾蜍和蛇、蝾螈和蜥蜴、鳄魚和烏龜的“頌歌”。
[日]小林照幸 《朱鹮的遺言》 王新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9年10月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科學可以給出好多種答案,但《朱鹮的遺言》也許能給你更深刻的反思。這本書講述了朱鹮,這種象征天皇的“神鳥”,盡管受到當地愛鳥人士不遺餘力的保護,在2003年仍然沒能逃脫滅絕的命運。從日本朱鹮滅絕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功利主義使人類逐漸喪失了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與其追責,不如從根本上反思“對生命的慈愛”,是如何從現代社會消失的。
[英]喬治·奧威爾 《動物農場》 辛紅娟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動物農場》是奧威爾著名的反烏托邦寓言小說,講述了農場中一群動物不堪人類壓迫,奮起反抗并建立自己的家園,然而這場行動由于上司者豬的獨裁和動物們的愚昧盲進而變質,農場更新成為一個更不平等、更殘酷的社會。奧威爾借助寓言的方式隐喻現實,是衆所周知的解讀,這次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在動物人格化觀念盛行的當下,人類與動物關系的處境,是否也正在發生着某種預言性的改變呢?
白關 《寫給人類的100封信》 耕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9月
不論我們從何種宏大視角來解剖動物與人的關系,你在世界上得到的所有愛,總有一種是來自動物的。資深美術原畫師白關精選了100個動物進行了極具風格化的藝術展現,其中包括現存在世的,也包括已經消亡的。通過每種動物發出的拟聲詞和一句短箋,在情感上與讀者形成強烈的互動性——孤獨與愛,生存與别離,植根于我們從小到大的記憶中,也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
[英]米莉·瑪洛塔 《地球上最孤單的動物》 孫依靜譯 後浪·四川美術出版社 2020年2月
芳蹤難覓的栗腹鹭、鐘愛旅行的勺嘴鹬、感情專一的虎尾海馬、雌雄難辨的曲紋唇魚……來自英國插畫家米莉·瑪洛塔畫筆下的43種瀕危野生動物,述說着自己鮮為人知的日常。它們是正在消失的自然生靈,身陷種種威脅與困境,但極少進入公衆視野,成了“地球上的孤單的動物”。每種動物都值得在這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使我們想起多年前央視那句公益廣告語——“别讓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後一種動物”。
(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