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2》怕是真糊了…
雖然芒果tv上的播放量,與《浪姐1》相比,并沒有低多少。
二公播放量分别是2.5億和2億:

但看下各大第三方的搜尋指數可以發現,其總熱度怕是連《浪姐1》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從工作日中午播放量上億,到買一堆熱搜都砸不出個輿論水花,沒想到這個在半年前打開中女審美時代的現象級綜藝,就這樣匆匆地糊掉了。
不過呢,拜各路資本爸爸的大力支援,《浪姐2》的嘉賓陣容還是值得關注的。
比如最新一期的預告,就放出了楊丞琳、曾黎和蘇運瑩來當踢館嘉賓的現場。
三十六歲的楊丞琳,狀态依舊好的吓人,飽滿又自然,動态更是絲毫不拉垮。
作為中戲96明星班班花的曾黎,也像粉絲做的應援海報裡說的那樣:
一天不毀容,一天有飯吃。
早年的曾黎有多美呢。
保劍鋒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她是中戲空前絕後的女神:
在各種明星采訪中,作為班花最容易被提到的,也是曾黎。
不過曾黎的外型美,并不是沒有争議。
下庭過長,頭大臉大,五官不突出,面部留白過多。
跟劉濤的同框對比很明顯了:
導緻很多網友都表示get不到她的美貌,調侃她跟郭珍霓一樣,都是被一部分網友吹出來的,“論壇特供美女”。
無獨有偶,與曾黎同班,讓同班男生二十年後回憶起來都贊不絕口的張彤:
用現在的審美看上去也是“平平無奇”,說她是班花,不禁讓人忍不住黑人問号臉。
之是以會出現這樣讓人“精神錯亂”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伴随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人的審美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對人們産生巨大影響力的審美範疇,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轉換。
不同于我們現在常用來形容外型的,“a”、“飒”、“精緻”、“霸氣”等。
在八九十年代,“大方“之美,對于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是以我們能看到。九十年代毛戈平化妝視訊裡的模特臉上,并不是youtube上流行的那種被形容為“仿佛是人偶(チャイボーク)”的中國妝。
并不以霸氣驚豔、奪目出挑的戲劇感為目标,而是以稍高于生活日常的姿态出現。
美人本身也沒有現在常見的斜眼睥睨和欲拒還迎,隻是穩穩地美着,沉着又實在。
在那個時代的影視作品裡。放眼望去,遍布着像曾黎和張彤這樣,以“大方”為基調的美人。
比如《西遊記》裡的女兒國國王朱琳:
《北京人在紐約》裡的王姬:
《牽手》裡的俞飛鴻:
《東邊日出西邊雨》裡的許晴:
以及《一年又一年》裡的原華:
和扮演過小喬、李師師的何晴:
小頭小臉、窄臉高鼻的精緻混血審美,在那個年代,還沒有成為國人的審美追求。
人們對于幼态美的偏愛,也還沒有蔚然成風。
于是我們能看到,年輕精緻的李小冉在《來來往往》裡給許晴做配。
現在看起來絕美的範冰冰,在《還珠格格》裡當丫鬟,也并沒有被當時的觀衆質疑。
至于大家眼中的“骨相之王”章子怡,在那個崇尚大方美的年代,也多被形容為,與美無關的“尖嘴猴腮”。
進入新世紀後,日韓和台灣的青年偶像文化,夾帶着少女審美,對大陸進行了一波至今尚未斷絕的輸出。
人們後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于幼态審美的追捧,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賺取了無數人眼淚的《藍色生死戀》。在其中擔當主角的宋慧喬,當時隻有不到十九歲:
文根英則隻有十二歲:
蔡琳和金素妍,也在隻有二十歲的時候就拍了《夏娃的誘惑》:
像我們更加熟悉的《豪傑春香》和《宮》,所講述的故事,也都發生在高中時期:
當時甚至有一部在各大衛視輪播的韓劇,名字就叫《新娘十八歲》:
拿了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提名的《我的野蠻女友》和《假如愛有天意》,裡面的主人公也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
擁有少女審美傳統的日本,在這一點上當然更具影響力。
幾乎每一位有影響力的日本女明星,都有參加少女選秀的經曆。
像大張偉最喜歡的女明星酒井法子,十五歲時就以偶像歌手的身份出道:
木村拓哉的妻子工藤靜香,也是在《17歲美少女大賽》中嶄露頭角之後,才得到了日本藝能界的關注。
更不要說火遍東亞的岩井俊二系列電影。
《情書》
《關于莉莉周的一切》
《燕尾蝶》
《彩虹女神》和《花與愛麗絲》
無一不是以少女為主角。
在輸出少女審美上,台灣也沒有落下。
《流星花園》裡大s和楊丞琳的角色設定,都是高中生:
《薰衣草》、《海豚灣戀人》等在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台灣電視劇,主角也都在二十歲上下。
在日韓和港台這樣一波接一波,強勢的少女審美文化輸出之下,大陸原本以“大方”為基調,占據主流的中女審美文化,被悄無聲息地逐漸邊緣化。
以至于現在的我們,很少再用“大方”去形容一個人的面容和氣質。
取而代之的,是以強化五官立體度為名額的犀利、驚豔,和以皮膚極端白皙嫩滑為名額的年輕。
源于《道德經》的“大方”,在中式審美中,其實是一個相當核心的範疇。
它所描繪得,是合乎于“道”的最高審美境界,講求得是某種介于出世和入世之間的智慧美。
是以當我們在形容一個人擁有“大方”之美時,并不指向她皮肉、五官的細膩精緻,而是指骨相、輪廓、氣質神采、舉手投足所展現出的宏大風度。
與此同時也默默指定了對幼态審美的排斥,和對成熟美的贊揚。
估計很多寶寶都看過洪晃母親章含之的照片。長相疏朗大氣的她,是很多心中的大美女。
洪晃曾在采訪中提到過:
“八十年代回國創業。本來不見我的人,一聽到我是大美人章含之的女兒,立馬給我開了綠色通道”。
早年國人對于大方美的認同,可見一斑。
我們也能看到,與現在瘦骨嶙峋、巴掌臉的網紅模特不同。
八九十年代的國模,幾乎都擁有結實健美的骨架和留白較多的面容,美的很大氣、很成熟,幾乎人均禦姐。
曾黎、張彤在九十年代為人稱道的美,也正是這種氛圍的産物。
看起來過于伶俐缺少持重感的章子怡和袁泉,跟她們比起來就像是沒長大的小丫頭片子,還不能被劃入“大美人”的範疇。
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或許并不缺少欣賞成熟女性的審美經驗,隻是這三十年一切都變化得太快,被大家在無意之中遺忘了而已。
雖然受到了日韓少女審美的嚴重影響,但由于有“大方”的審美基因在,我們終究會覺得大寶貝、趙麗穎、古力娜紮等,跟倪妮、杜鵑比起來,還是少了那麼一點美人氣場。
成熟大氣楊采珏的美名,也大有趕超清純劉亦菲的趨勢。
承接了“大方”審美傳統的國模劉雯,也才會被我們認為,是力壓甜美世姐張梓琳的存在。
總之,在國人尋找審美文化認同時,“大方”是一個非常需要被認真對待的審美範疇。
正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美學表現區分成了中式/非中式;也正是它,為我們奠定了欣賞成熟女性之美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