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使用者模型(persona)也稱為「人物模型」、「使用者畫像」、「使用者角色」,是alan cooper在《about face:互動設計精髓》一書中提出的系統化的研究使用者的方法,該方法的目标人群正是産品經理和互動設計師。

最近我們也在實踐基于行為資料快速、低成本建構使用者畫像的方法,歡迎各位共同探讨。

使用者模型(persona)是alan cooper在《about face:互動設計精髓》2一書中提到的研究使用者的系統化方法。它是産品經理、互動設計師了解使用者目标和需求、與開發團隊及相關人交流、避免設計陷阱的重要工具。

但在現實中,一般隻有很少的成熟公司,産品經理、互動設計師或使用者研究人員才會花時間建構使用者模型,個人認為之是以這樣,至少包含兩方面原因:

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按照傳統方法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成本高、時間長,不是一般公司和團隊所能承受的;

另一個原因在于,傳統方法對使用者模型建構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對使用者的訪談和觀察,其中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不少産品經理不敢嘗試,有些人嘗試後并沒有得到有用的資訊,後面往往就不再做了。

我們将嘗試提出一種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快速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alan cooper提出了兩種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使用者模型:基于對使用者的訪談和觀察等研究結果建立,嚴謹可靠但費時;

臨時使用者模型(ad hoc persona):基于行業專家或市場調查資料對使用者的了解建立,快速但容易有偏頗。

在alan cooper的方法中,對使用者的訪談和觀察是建構使用者模型的重要基礎。完整步驟如下圖: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第0步:對使用者的訪談和觀察(及其他研究)。将使用者當成師傅,自己作為徒弟去觀察師傅的行為,并提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收集并研究使用者行為、環境、談話内容等資訊,以發現使用者的行為、情境和目标。(比如,某兒童社群的使用者角色大緻分為孩子、媽媽、爸爸和祖輩等四類,需要分别研究)

第1步:根據角色對訪談對象進行分組。根據研究結果和了解對使用者進行大緻的角色劃分,并根據角色對要訪談的使用者進行分組。

第2步:找出行為變量。把每種角色的顯著行為列成幾組行為變量。一般包括使用者的活動(行為及頻率)、(對産品及相關技術的)态度、能力、動機、技能幾個方面。

第3步:将訪談主體和行為變量對應起來。實際上就是為每個訪談使用者标注各項行為的情況。

第4步:找出重要的行為模型。發現訪談使用者中的中的顯著的行為模式組合。(比如兒童社群産品的「某些家長」會「密切關注」孩子在社群中的一舉一動,而「另一些家長」則隻是「偶爾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況)

第5步:綜合各種特征,闡明目标。從使用者模型的行為細節中綜合/挖掘出使用者的目标和其他特性。

第6步:檢查完整性和備援。為每種使用者模型彌補行為特征中重要的缺漏,将行為模式相同而僅僅是人口統計資料有差異的使用者模型合并為一個。

第7步:指定使用者模型的類型。對使用者模型進行優先級排序,确定主要、次要、補充和負面使用者模型。主要使用者模型是界面設計的主要對象,一個産品的一個界面,隻能有一個主要使用者模型。

第8步:進一步描述特征和行為。通過第三人稱叙述的方式描述使用者模型,并為不同使用者模型選擇恰當的照片。至此,使用者模型建構完成。

在缺乏時間、資源不能做對使用者的訪談和觀察時,可以基于行業專家對使用者的了解、或市場研究中獲得的人口統計資料,建立「臨時使用者模型」。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臨時使用者模型」的建構過程與「使用者模型」的建構過程很像,隻是其資料基礎一個是來自對真實使用者的訪談和觀察,另一個是來自對使用者的了解。二者的準确度和精度都有差别。

到現在,距離alan cooper首次提出使用者模型(persona)概念已經過去快20年了3。在這期間,軟體産品開發的過程方法以及公司的運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以快速疊代為特點的靈活開發方法取代了傳統的瀑布模型,以「開發→測量→認知」回報循環為核心的精益創業方法在逐漸影響和改變公司的運作方式……

而傳統的使用者模型建構方法,從誕生之日起并未發生特别大的變化。對于已經習慣了靈活、快速的産品經理和互動設計師來說:一方面,花很長時間去研究使用者建構使用者模型需要下相當大的決心、更需要下很大力氣才能争取到所需的時間和資源;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産品冷啟動耗費的時間越來越短,為了降低成本和風險,産品團隊在啟動期往往會選擇盡快将産品推向使用者,盡快獲得回報以「快速試錯」,現實和壓力迫使大多數新産品的pm不敢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深入的進行使用者研究。這就很容易了解,為什麼大家都覺得使用者模型很好,卻鮮有人在工作中真正運用它。

接下來,我們将提出一種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輕量方法。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首先,在開始時,整理和收集已經獲得的任何對使用者的認知、經驗和資料。

它們可能是您和所在團隊對使用者的了解,也可能是您産品的業務資料庫中記錄的使用者相關資訊(比如使用者的性别、年齡、等級等屬性),還可能是使用者(在産品内外)填寫的任何表單或留下來的資訊(比如使用者填寫的調查問卷、留下的微信賬号等等)。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您可以将這些資訊映射成為使用者的描述資訊(屬性)或使用者的行為資訊,并存儲起來形成使用者檔案(最終形成的結果如下圖示意)。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注意:從這一步開始,你就需要一個存儲了使用者資訊和使用者行為資訊的資料庫系統,它能夠支援你快速的進行接下來的各種分析和探索,直至形成使用者模型。如果您團隊的技術人員沒有時間為您搭建這樣的系統,您可以考慮引入類似于諸葛io這樣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幫您存儲使用者及行為資料,以友善查詢使用,您還可以在您的app或網站中內建諸葛io的sdk,友善的記錄使用者的行為資料。

然後,根據已獲得的認知和經驗對使用者分群,這些使用者群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比如,你覺得使用者也許可以分為孩子、媽媽、爸爸和祖輩等四類,或者你認為購物的使用者可以分為男女兩類,那就根據資料劃分好了。如果在諸葛io中,您可以通過定義使用者群實作(如下圖)。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接下來,您就要對上一步的使用者群逐個進行分析,并嘗試從中發現顯著的行為模式。

對于每個使用者群,分析步驟如下:

從使用者群中随機選取一些使用者(一般根據您的時間情況,可以選取幾十到上百個使用者,建議最少不低于30個);

逐個使用者解讀其屬性特征和行為記錄,努力通過這些資料還原出使用者的真實使用場景和過程,并嘗試推測其目标。在解讀的同時,随時記錄你發現的有趣的行為模式、以及不解之處。(注意,這一步的工作至關重要,對使用者及其行為的感性認識是後續工作的基礎。要記住:讀使用者如讀書,讀其百遍、其義自現!)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根據上面步驟中發現的典型行為模式和場景、目标的推測,對使用者群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比如,你發現一些使用者會定期采購大量的辦公用品(有趣的行為模式),并推測這些人可能是企業行政部門的采購人員,他們要根據其他員工的需求定期完成采購任務(場景和目标),那麼你就可以将這群人劃分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使用者群(候選的使用者模型),進行後續的研究。(如下圖示例)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對上一步形成的候選使用者模型(使用者群),對其屬性和行為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初步驗證您的猜想。(如果使用諸葛io,您可以通過使用者群的「群體畫像」、「行為(事件)概覽」等功能快速完成所需分析,如下圖所示)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接下來,對上面形成的每個候選使用者模型,進一步完成其目标和動機的推測。同樣,在過程中有任何不解之處,請記錄下來。

從每個使用者模型中選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者,進行訪談或調查,以消除您在前面研究中遇到的不解之處。在這一步,如果您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那麼可以多選一些使用者,并盡可能的做現場的訪談和觀察;如果您時間和資源有限,那麼可以少選一些使用者,或者采用電話、問卷等方式完成訪談,對于配合度較高的使用者,可以考慮采用錄屏或qq遠端協助之類的工具觀察使用者的真實行為。因為您在前面的步驟中已經對使用者的真實行為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以在這一步,您可以不必嚴格的執行alan cooper的使用者研究方法,進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但是,如非特殊情況,請盡量不要跳過這一步。記住:哪怕是與使用者進行很少量的溝通,也有助于發現未知的問題,這是非常值得的。

在完成了上面的工作之後,接下來,您就可以對候選使用者模型進行逐個的審視和修正。 合并相似的,補充不完整的,采用叙述的方式描述每個使用者模型,并為其選擇适當的照片,這樣就得到了本次疊代的使用者模型(如下圖示例,圖檔來自網絡)。您可以用這個模型指導界面設計、與團隊溝通……

為什麼很多PM從來不做使用者模型(Persona)?◆ ◆ ◆◆ ◆ ◆ 使用者模型建構的傳統方法 ◆ ◆ ◆ 基于使用者行為資料快速、疊代建構使用者模型的方法 ◆ ◆ ◆ 小結

最後,根據您的認知變化和産品需要,可以在合适的時機對之前得到的模型進行新一輪的修正。修正的過程和前面相同,可能您會在幾次産品疊代中穿插進行一輪使用者模型的疊代,時間越久,使用者模型就越接近真實的使用者情況。

我們提供了一種借助行為資料和工具快速、疊代的建構使用者模型(persona)的方法,這套方法與傳統的使用者模型建構方法相比損失了一定的品質但效率更高,更适合今天的網際網路團隊的工作方式和節奏。

值得說明的是,這套方法雖經實踐驗證是可行的,但還有進一步探索優化的空間,如果您想和我們共同探索實踐這套方法,可以通過[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系,來信記得簡要說明您個人以及産品和團隊的情況以及期望參與的方式。

另,本回答節選自諸葛io與pmcaff聯合打造的《産品經理資料分析實戰手冊》。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05-04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