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蟬的前世今生

蟬的前世今生

蟬的前世今生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早蟬》中這樣寫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裡。”

故鄉是個小山村,村前一條小河。村裡園子多,園子裡楸樹、香椿、梧桐樹多。村子周圍有東園、南園、西園,園中杏樹、梨樹遮天蔽日。河邊柳樹成行,柳枝垂地。樹多,夏季蟬也多。從麥黃到中秋,蟬聲不斷。故鄉裡的蟬聲,至今令人難忘。

麥黃時節。傍晚,夕陽餘輝灑滿大地,空氣中傳來輕微的“吱——吱”聲,聲音單調、尖細,穿透力很強,王維說:“蟪蛄聲悠悠”。家鄉稱蟪蛄為“哨氣兒”。蟪蛄是故鄉常見的幾種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土灰色,身體比大号的蒼蠅大不了多少。

哨氣兒趴在村頭的樹幹上,發出叫聲。叫聲在村中飄蕩,讓老人感到驚訝,讓小孩感到快樂。老人感歎,蟬又叫了,日子過得真快!孩子們興奮地尋找鳴叫的蟬兒。

哨氣兒的鳴叫聲越來越多,早晨、中午、傍晚都有哨氣兒的鳴叫聲,它們各自為戰,不一起合奏,這隻叫完了,那隻再叫,此起彼伏,然而,也是接連不斷。

忽然有一天,哨氣兒的鳴聲消失了,“蟪蛄不知春秋”,哨氣兒的生命很短,出土後,也就活幾天時間。夏至時,哨氣兒的鳴叫就消失了。不過,到了立秋之後,天氣轉涼了,蟪蛄又出現了。

夏至過後,蚱蟬開始鳴叫了。《詩經》裡說:“五月蟬鳴”。而《禮記》中記載:“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古人誠不欺我,剛過夏至幾天,樹上就響起了蚱蟬的鳴叫聲。

蚱蟬在樹上,高聲鳴叫着,像是對人們宣告着,我來了。确實,夏天,蟬是昆蟲界的主角,而蚱蟬是主角中的主角。開始是一隻蟬鳴,幾天後,是十幾隻、幾十隻蟬鳴。一場大雨過後,村裡的樹上都有蟬的叫聲。

老槐新柳,樹樹有蟬;水湄山巅,處處蟬鳴;茅店瓦房,都擋不住蚱蟬的叫聲。

一蟬鳴叫,衆蟬跟随,形成蟬的大合唱。一波剛停,一波又起。天氣越熱,蟬鳴越響,夜裡也不停下。蟬用自己的聲音歌頌着生命,歌頌者夏季。蚱蟬的鳴叫從夏至延續到中秋季的到來。

令人不解的是,蟬的身體并不大,聲音怎麼如此洪亮?

在蚱蟬的鳴聲達到高潮時,問應哇(蟬的一種)出現了。問應哇身體比蚱蟬短,寬和蚱蟬差不多,是蟬中的胖子。問應哇身體背面黃黑色,有綠色花紋,叫起來的聲音是問應——問應——哇,短而急促,村裡人稱之為問應哇。

問應哇在入伏後出現,天剛亮就開始鳴叫,好像是催促人們起床勞作。故鄉有雲:“問應問應哇,懶老婆發了麻”。一聽到問應哇聲,一些還沒有搓完麻線、納完鞋底的婦女就慌了。快要立秋了,立了秋空氣就幹燥了,就不大适合搓麻線納鞋底了,她們要趁着伏天、空氣濕潤抓緊時間幹活了。

天剛亮,問應哇就開始鳴叫了。問應哇在一棵樹上叫完了,就立即飛到另一棵樹上鳴叫。叫完了,再飛到另一棵樹上。村裡的人說,問應哇飛完一百棵樹就死。我小時候納悶,既然這樣,問應哇為什麼不慢慢飛,而是急急地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這樣,不是死的更快嗎?

後來明白了,問應哇的生命很短,它們急匆匆的飛來飛去,是在尋找着伴侶,完成交配的任務。

問應哇的地域性很強,河這邊有,河那邊就沒有。我們村子有,周圍村子就沒有。小時候,外村的表兄弟對我們村裡有問應哇很是羨慕,常常拉着我去逮。

立秋一到,問應哇就絕迹了,另一種蟬——伏涼出現了。

伏涼是寒蟬的一種,渾身黢黑,比蚱蟬體型小,身材苗條。

伏涼一般在樹梢上,喜歡在傍晚鳴叫,太陽西下,晚霞滿天,伏涼在樹頂上,發出薩克斯般的聲音,遠遠就能聽到,讓人産生思鄉的惆怅。

伏涼的鳴叫聲很動聽,古人把“幽泉漱玉,清聲搖空,秋蟬曳緒”稱為三妙音,秋蟬曳緒說的就是伏涼。

“寒蟬凄切”,伏涼的鳴叫有一種蒼涼感,時序畢竟是立秋了。

蟬的前世今生

夏日的晚上,屋裡悶熱,我家晚飯都在天井裡吃。小飯桌擺在天井的中間,馬蹄燈挂在牆邊的香椿樹上。

吃着飯,時常有蟬“吱吱”地叫着飛向馬蹄燈,“砰”的一聲撞到燈上,落到地上,在地上抖動着翅膀,“撲啦撲啦”作響。

常常,知了龜會順着桌子腿爬到桌面上,父親拿起知了龜給我。我有時把知了龜放到蚊帳裡。第二天早晨,知了龜已經成了硬蟬。蟬趴在蚊帳上,人靠近,蟬受到驚吓,在蚊帳裡“撲啦啦”飛來飛去。掀起蚊帳,蟬一下就飛走了。

蟬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每天傍晚,孩子們就三三兩兩在村裡的院子裡、村邊的果園摳知了龜。孩子們低着頭,仔細觀察,發現地上有不規則的小孔,且小孔邊的土很薄,這就是知了龜洞。孩子們就蹲下身子,手指在洞口一挑,小孔變大,露出知了龜的大腿和眼睛。輕輕捏着知了龜的前腿,就把帶着泥土的知了龜提上來了。有時知了龜會退下去,手夠不到,就找一截樹枝,插到洞裡。時間不長,樹枝晃動,知了龜就順着樹枝爬上來了。

一場大雨,知了龜被雨水沖出。孩子們不等雨停,就戴着葦笠尋知了龜了。知了龜有的沖出水面,在水裡爬動;有的還在沖開的洞裡。一場大雨,能撿幾十個知了龜。

晚上,很多孩子去摸知了龜。那時,很少人家有手電筒,摸知了龜就是在一棵一棵的樹上摸,順着樹幹,從上摸到樹根。時常摸到天牛、金龜子等。

大人把孩子們逮的知了龜放到碗裡,撒上鹽,攢着。多了,就炒了吃。有時孩子等不及了,就放到鍋底下,燒熟了吃。

那時,逮蟬的大人不多。如果一個成年人逮蟬、撈魚、摸泥鳅,村裡人會說他不務正業。

村中一于姓男子,逮蟬、捉鳥,是村中的另類人,年齡不小了也說不上媳婦。

于姓男子套蟬,長杆子的頂部用一馬尾結一野雞蛋大的活結,一根麻線拴在活結的一段上,細繩順着長杆到底端,攥在握杆子的手裡。發現樹上的蟬,舉起長杆,把馬尾結套在蟬上,一拉細繩,就把蟬套住。不過,于姓男子沒有駝背老人的定力,舉起的杆子不停抖動,很難把馬尾套在蟬上,套很長時間也套不了幾個蟬。

孩子們粘蟬。長杆子的一段插上一根細細的石榴條,石榴條的頂端纏上面筋,把杆子舉高,面筋粘到蟬的翅膀上,蟬聲嘶力竭的鳴叫,扇動翅膀,盡力掙紮,但也飛不了了。

那時,麥子少,白面很金貴,淘面筋費面,家中的大人是不讓孩子用面粉淘面筋的。孩子們就偷偷抓幾把麥子,放到嘴裡嚼,嚼來嚼去,嚼成面筋,用扁豆葉包着。面筋少,很快就用完了,孩子們也粘不了幾個蟬。

二哥獨辟新徑,做了一種箭。箭也綁在長杆子上,箭頭用鋼條砸成,有倒鈎,一端拴着彈簧。箭頭對準蟬的後背,拉緊彈簧射出,射中蟬。這種方式十分費力,二哥做箭花了不少功夫,卻沒有逮住多少蟬。

後來,村裡住了解放軍。我家新房子做了營部。我家新房子的院子裡有幾棵大梧桐樹,樹上蟬很多。幾個當兵的在晚上點上瀝青紙。瀝青紙帶着濃煙,熊熊燃燒,照亮了院子。當兵的一棵棵晃動梧桐樹。蟬們受到驚吓,鳴叫着飛向梧桐樹。很快,他們就逮了上百個蟬。

以後,我們幾個孩子也跟着學,在樹下點火,用力晃動周邊的樹。可是,我們點得火不夠亮,晃不動樹,也沒有幾個蟬飛到火堆邊。

蟬外殼很硬,有的尾部發苦,以前村裡人很少吃。

知了龜、蟬營養價值高。近十幾年,吃知了龜的、吃蟬的越來越多了。飯店裡,知了龜、蟬被稱為金蟬,價格不菲。收知了龜的、收蟬的也水漲船高。逮知了龜、逮蟬的也越來越多了。逮知了龜、捉蟬已不再是孩子們的遊戲,而是成了某些人賺錢的一種方式。

有果園的,在每一棵樹幹上纏上透明膠帶,讓蟬爬不到樹上,乖乖成為他們囊中之物。有院子的,養知了龜。秋後,尋覓帶着蟬卵的樹枝,放到院子裡,讓知了龜在院子加速裡生長。

而更多的人照知了龜、粘蟬。

夏至過後,每天晚上,我生活的礦區周圍樹林裡,燈火閃爍,人來人往,到處有用礦燈、用手電筒尋覓知了龜的人們。照知了龜的人你過來我過去,一棵樹要被搜尋五六遍,知了龜很難成為漏網之魚。

礦區周圍的知了龜少了,一些人開始去遠處照知了龜。每天傍晚,一群幾十人,騎着機車,外出摸知了龜。

有一次,我的一個鄰居小馬坐同僚的汽車外出摸知了龜。到達目的地,進入樹林,倆人分開,越走越遠。小馬迷路了,找不到同僚。附近又沒有建築物,兩個人電話裡誰也說不清楚自己在何處。小馬打電話告訴妻子,妻子急得坐立不安,但也無能為力。最後,費盡周折,小馬才找到開車的同僚。小馬折騰了整晚,隻摸了一個知了龜,讓人好笑。

還有兩個勞工,倆人是老鄉,關系很好。一天晚上,倆人騎一輛機車去遠處摸知了龜。回來的路上,迎面開來一輛大車。車燈刺眼,看不清前方,機車撞在路邊的一棵大樹上,坐在後面的那位當場身亡,兩家打起了官司,變成了仇家。

有人喜歡晚上照知了龜,也有人喜歡白天粘蟬。夫妻在家中,盆子裡倒上半盆子白面,一遍遍淘,淘出一大團面筋,用塑膠袋包好。拿上釣魚竿,帶着水和幹糧,騎上機車,外出粘蟬。

奔波幾十裡,到了野外樹多的地方,拉開釣魚竿,魚竿的頂端纏上大塊的面筋,走到樹下,看到蟬,舉起杆子,把面筋粘到蟬的翅膀上。

蟬被粘到,嘶鳴着,掙紮着。

面筋多,粘蟬就容易,半天時間,就粘幾百隻蟬。蟬放到袋子裡,一路“吱吱”地不停鳴叫着。

回家後,摘取翅膀,開水燙死,放到冰箱裡。

現在的鄉村裡,逮知了龜的人也越來越多。夏至之後,市場上,每天都有農村的人賣知了龜,每個人賣的知了龜,少則幾十個,多則幾百個。這些知了龜或自己照的,或在村裡收的。市場上的知了龜,不論多少,都會賣掉。

人們使用農藥、逮知了龜、逮蟬,蟬越來越少了。現在,麥黃時節,很少聽到蟪蛄的聲音了。

小時候,村裡的問應哇很多,每天早晨,老早就被院子裡的問應哇吵醒。現在伏天回老家,有時能聽到一兩聲問應哇的叫聲,叫聲很是孤單。而伏涼也有幾年沒有聽到了。

城裡蟬鳴更希,偶爾有一兩隻在高樹上鳴叫。

今年,蟬聲更少了,已經是快入伏了,卻幾乎聽不到蟬的聲音,我感到有些惆怅。

沒有蟬聲的夏季會是怎樣的呢?或許對人類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至少孩子們會少了一份樂趣,夏季也少了一份情趣。。

蟬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