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與普通列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列印機内裝有液體或粉末等“列印材料”,與電腦連接配接後,通過電腦控制把“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這列印技術稱為3d立體列印技術。近年來,3d列印技術在各個領域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醫療界也開始廣泛運用。近日,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骨科分部脊柱外科借助3d列印技術,精确完成一例高風險枕頸部嚴重畸形手術。
李大叔今年53歲,從一出生他的頸椎就是畸形的。這半個世紀以來,他的頸椎畸形是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形象,生活中也是處處受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曾四處求醫,可是效果一直不理想。今年年初,更是出現了手腳麻木無力的情況,連生活都難以自理。在台州醫院經過一系列的診斷後,李大叔被确診患的是營養不良性神經纖維瘤病。
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骨科分部執行院長骨科主任洪正華:“原本應該是頸1貼在頸2的前方的,現在頸1突然跑到後方去了,把脊髓嚴重壓迫,導緻他左側手腳都沒有力氣。”
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脊髓的壓迫會越來越重,最後危及到生命。目前隻有進行及時的手術複位脊髓減壓手術,才能阻止脫位進展。方案是定下了,但卻碰到了一些問題。
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骨科分部執行院長骨科主任洪正華:“頸椎有7節,排列成一條弧度線,這個病人有一個嚴重的後突畸形,再加上很多骨結構的缺損,沒有的發育,當時看到這樣的病人之後,就無法下手,正常的頸1.2手術我們做的很多,相對來說風險不大的,但這個病人我們無從下手。”
為了能夠更清楚、直覺地了解李大叔的脊椎彎曲情況,制定詳盡的手術方案,洪正華決定利用3d列印技術輔助手術。3d列印是術前的一個“助手”,能夠幫助醫生精準定位手術區域。
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骨科分部執行院長骨科主任洪正華:“通過ct做起來,放到3d列印起來,按1比1列印,就把骨頭結構打的一模一樣,我們可以在上面先做一個模拟手術,我們正常的能夠打釘的地方怎麼打,這個病人右邊全部缺損,根本沒有打釘的機會。”
洪正華通過在3d标本上預手術,終于在頸2的椎弓根及椎闆部位找到了一絲置釘的機會。
手術的程序都在3d模型的指導下進行,每一個動作都極力精确。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奮戰,手術順利完成。
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骨科分部執行院長骨科主任洪正華:“手術之後,他左邊的肢體的力量明顯就恢複起來了,下次應該可以走着回來複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