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動作頻頻,BAT欲瓜分10萬億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蛋糕?

動作頻頻,BAT欲瓜分10萬億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蛋糕?

當百度、阿裡高調涉足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時,三大網際網路(bat)巨頭之一的騰訊也不甘寂寞。過去的一個月,騰訊在醫療領域的動作頻頻,頗有與百度、阿裡瓜分10萬億元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蛋糕的意味。

3月25日,騰訊副總裁丁珂在貴州宣布啟動“騰愛醫療”戰略,即利用自身強大的社交基因和大資料能力,搭建“網際網路+醫療”開放平台,為醫療産業提供網際網路化的後端服務,發力打造醫療産業與網際網路的連接配接器。

◆ ◆ ◆

試水地方平台模式

3月25日,在“網際網路+慢病管理貴州模式”釋出會上,騰訊副總裁丁珂正式對外釋出騰愛醫療戰略及業務構成。

丁珂表示,騰愛醫療主要由三項核心業務構成:智能終端、醫生平台、定位于“健康基金+醫保”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通過與醫院、醫療機構及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建立包括電子病曆、健康檔案等在内的大資料開放平台。

這與騰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今年全國兩會中關于網際網路醫療的建議方向一緻,即希望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技術解決醫院資訊孤島、醫生多點執業和個人健康檔案電子化等問題。

丁珂指出,資訊孤島是目前國内醫療産業要實作網際網路化的最大障礙,“騰愛醫療”戰略的目的是要用網際網路技術實作醫療資訊共享,以開放合作的姿态幫助醫療産業實作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多輪戰略,都是選擇在貴州試點。早在2015年,騰訊推出了醫療智能終端—糖大夫血糖儀,并與貴州省衛計委、全國最大苗藥研制生産經營企業貴州百靈,達成了“貴州慢性病防控計劃”戰略合作,開啟網際網路+醫療“貴州模式”的嘗試。

騰訊的“貴州模式”也展現出其在醫療領域的核心思路:連接配接醫院、醫生和患者,通過大資料技術打造健康管理平台,實施疾病預防和分級診療計劃。

在騰訊的“貴州模式”之前,阿裡曾在河北省進行醫院電子處方的“河北模式”探索。今年1月,阿裡健康将目标選擇了武漢,其與武漢中心醫院合作共建網絡醫院。

據了解,目前網絡醫院已有13個專科,每天有8名醫生直接跟老百姓進行面對面交流。4月2日,阿裡健康相關人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合作的網絡醫院目前正在擴充到更多的鄉村,頗受村民歡迎,就診量也在穩步上升。

過去兩年裡,阿裡一直在布局醫療行業,已經布下了包括未來醫院、雲醫院、天貓醫藥館、阿裡健康app等“棋子”,而其構築閉環生态鍊的終極目标在于藥品銷售。

“我們要打造一個b2c+o2o的醫藥健康産品銷售平台,關聯醫藥健康産品生産企業、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為使用者帶來更多元化的醫藥健康産品購買體驗。”阿裡健康副總裁倪劍文稱。

bat中的另一位也不甘寂寞。3月16日,百度公司旗下重要的醫療健康服務平台百度醫生将合作對象也選中為武漢市,其與武漢硚口區政府、華科大同濟醫院舉行戰略合作。

百度醫生緻力于打造國内專業的醫患雙選平台,利用百度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有效降低預約就診的時間成本,實作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将百度“連接配接人與服務”的戰略在醫療領域全面落實。

百度醫療事業部總經理李政表示:“百度主要的優勢集中在流量、入口,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把優質的服務提供給搜尋這些資訊的人,這是我們重要的使命和戰略。”

與騰訊和阿裡一樣,百度公司試圖改變未來的醫療行業生态,“希望和政府、醫院以及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一起合作,共同建立醫療服務的生态系統。”

大資料連接配接是關鍵

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全國各家醫院似乎是一座座資訊“孤島”。

此次騰訊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探索,是基于對大資料的抓取。在與貴州的合作中,騰訊的智能“糖大夫”血糖儀作為資料終端,一方面對接患者采集血糖資料,并搭載遠端醫療服務;另一方面也對接政府、貴州百靈與騰訊三方共建的糖尿病防控資訊中心,通過大資料分析系統,為醫務團隊提供糖尿病管理的解決方案。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防控計劃所覆寫的貴州省糖尿病患者,血糖檢測次數、血糖達标率均有可觀的提升,同時防空資訊中心的資料也在助力貴州省内分泌醫院、貴州百靈做醫學研究,跟進後續對糖尿病患者的服務。

這種由當地政府牽頭監督、地方醫療資源開展診療服務,騰訊提供産品和技術支援的關聯模式,并證明行之有效,騰訊的社交基因與大資料技術能力也得以善用。

騰訊糖大夫負責人邱凱表示,與别人最大的不同是,騰訊做的是資料,讓資料來打通,而不是簡單地将患者與醫生攥在一起。是以,在“貴州模式”經驗和基礎上,騰訊把大資料作為騰訊自營網際網路醫療業務的支點,在慢病管理、醫生平台、金融醫保這三個方向作探索。

邱凱舉例說,從智能終端到醫生,需要資料的連接配接才能完成更有效的診療,另外金融的介入一定要以資料為基礎,不然簡單的疊加沒有絲毫意義。

比如騰訊投資的微醫集團,先于競争對手阿裡成立了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布局以醫療保險為終端的專業醫療服務集團。然而,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受微醫集團實際控制,相當于一塊自我閉環的私立醫院試驗田。

和阿裡網絡醫院欲做平台、破傳統醫療格局“理想”大相徑庭的是,騰訊在于做醫療閉環。“我們選擇糖尿病作為首個(慢性病試點),是因為從統計資料來看,這是在中國患病人群非常多的一個疾病,是以我們才嘗試去做。”丁珂指出,在做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要把一切事情紮紮實實做閉環。

在大資料方面,阿裡與百度各有特點。基于支付寶和交易平台的優勢,阿裡在大資料平台建設上,動作不斷,舍得砸錢。

最近一次是在3月28日,阿裡健康釋出公告,以2.25億元人民币增資華潤萬東旗下萬裡雲公司,以獲得萬裡雲25%的股份。

阿裡健康副總裁馬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現在存在着患者集中在少數三甲醫院,基層醫院難以發揮沉澱患者作用、醫療資源分布失衡的問題,雙方共建的醫學影像平台恰好解決了這一痛點。”

自去年以來,阿裡健康在醫藥電商、分級診療服務體系等領域頻頻有所動作,已有不少優質的三甲醫院、社群醫院入駐阿裡健康搭建的“雲上醫院”。

業内人士認為,阿裡健康的優勢在于其網際網路技術和資料技術層面的能力,是以,和提供專業醫療醫藥服務的傳統行業夥伴進行資源互補的合作,是其深入醫療醫藥行業的最佳路徑。

阿裡健康在年報中提及了未來的業務戰略,包括整合線上與線下交易平台、繼續投資軟體平台以及應用資料分析執行雲計算及大資料戰略。

與阿裡不斷完善并建立大資料系統不同,在大資料領域話語權強大的百度,仍在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大資料。2013年,百度即成立了dulife品牌,通過智能裝置和資料分析平台為使用者量身打造健康解決方案;2014年與北京市衛計委開展合作,通過大資料挖掘分析的關鍵技術,在公共事件、流行疾病爆發、健康服務業發展等領域提供分析預警,提供科學的管理決策。

釋放醫生資源

馬化騰此前向時代周報記者在内的媒體人士構思了騰訊醫療的戰略構想,即幫助客戶“網際網路化”。

“我們投資的卓健科技,針對的是大中型醫院,它有牌子(品牌),它的醫生很好。大家(看病)是奔着這個醫院的牌子去,但是它希望‘網際網路化’,我幫它網際網路化,什麼系統都是醫院的,我幫你運維、幫你開發app,你的雲端、遠端候診這些技術我幫你提供,反正(很多)都是你的,我隻是幫你做服務提供商,做着做着,我的雲端資料越來越全,我又可以誕生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打法又不一樣了。”馬化騰表示。

馬化騰的這種模式,試圖要改變以往的醫療生态,而在關鍵節點上,騰訊正在邁出第一步。

在此次貴州的釋出會上,騰訊副總裁丁珂還重點介紹了“騰愛醫療”戰略中服務于醫生群體的平台型産品“騰愛醫生”。

“騰愛醫生”是騰訊内部孵化的移動端網際網路産品,定位于為醫生群體提供專業的網際網路服務。在醫生端,主要實作幫助醫生打造品牌、管理患者兩大功能;在患者端,通過打造醫生公衆号,使患者找到相比對的醫生。同時騰愛醫生app也為醫患雙方提供了跨終端的即時通訊工具。

據騰訊内部人士介紹,騰愛醫生app打造了有嚴格安全和隐私保障的即時通訊功能,讓患者與醫生随時随地直接對話,“就診前,患者可向醫生回報病情、咨詢建議,醫患雙方進行初步溝通與了解;在就診後,醫生也可第一時間跟蹤患者病情變化,并在app上安排複查、預約加号、安排手術等,有效提升診療效率”。

其實在此之前,“騰愛醫生”已于上海首次亮相,并與國内9大醫生集團舉行簽約儀式。9大醫生集團是體制外的醫生,涵蓋腦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婦産科等各個專業領域。

在醫療領域,醫生永遠是最寶貴的資源,在業内人士看來,“騰愛醫生”是騰訊重要的醫生平台,通過這個端口,醫生可以快速聚集,并形成規模效應。

其實bat巨頭中,阿裡早在2015年年初即通過阿裡健康聯手新浪“愛問醫生”打造“問醫生”平台,在家中就可以圖文形式直接向醫生描述病情,獲得醫生的進一步指導。

有業内人士認為,相比阿裡,騰訊的優勢在于社交資源,其微信和qq兩大平台,數以億計的活躍使用者,或可為“騰愛醫生”帶來意想不到的規模化集聚效應。

據丁珂介紹,“騰愛醫生”釋出後,受歡迎的程度比預期要高,“我們現在正在思考後續做醫生準入,時間點有可能會是6月份左右上準入政策”。

騰訊在回複時代周報記者的郵件中表示,通過“騰愛醫生”app,患者可在微信公衆号上和醫生直接對話,醫患雙方在就診前就會有一個高效的溝通,建立初步了解,在這個階段,患者實際上掌握了對醫生的“評估權“與“選擇權”。

此外,“騰愛醫生”對于醫生或醫療團隊的公衆号,也有一套嚴謹的管理規範,最大程度上去確定醫生對患者所展示的資訊是真實、可靠的,“對于受好評和認可的優秀醫生或團隊,患者也能夠通過微信這個社交平台,去轉發擴散口碑”。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看來,騰訊的醫生平台多是“醫生集團+醫院”的模式,醫生集團發展仍受制于目前的體制。

有醫藥業内人士認為,受制于體制的牽絆,目前國内還不具備醫生獨立執業的環境,很多醫生集團淪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中介”,特别是“平台型”的醫生集團,幫患者找到想要看的醫生,醫生找到合适的患者。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04-08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