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大河報·大河财立方】(記者 陳詩昂 文圖)</b>“非遺傳承人大多很窮、很苦、很老,做的是情懷。”6月9日,鄭州,一場有關非遺的活動上,省級非遺項目毛布底鞋傳承人黃建華直言。
非遺,和其他文化符号一同堆積起了地方的文化厚度。但非遺傳承所面臨的諸如失傳等問題,又直接威脅着文化厚度的堅固程度。
一組較為陳舊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河南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2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13個、代表性傳承人84名,省級代表性項目728個、代表性傳承人832名。市、縣級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就更多了,是省級的數倍、十倍之多。
河南非遺家底有多雄厚,就意味着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有多迫切,壓力有多大。
如何讓非遺傳承下去,讓非遺成為帶動當地發展的引擎?作為河南省非遺購物街系列活動之一,“大河巧匠”抖音電商扶持計劃在6月9日正式啟動。這一計劃,計劃通過非遺産品更好地“買賣”,助力河南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
現象:國際奢品盯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毋庸多言。
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是,2019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進博會,首次為各地非遺和老字号專門辟出亮相的場地。
當時,鈞瓷、陝州剪紙、絞胎瓷代表河南非遺,登上進博會的舞台。據統計,共有171個非遺和中華老字号集中亮相第二屆進博會。
除此三項河南非遺外,洛陽非遺雀金繡也借着與英國珠寶奢侈品牌推出的“聯名款”,亮相進博會。
洛陽雀金繡織造技藝源于戰國,因其以孔雀翎和黃金制線、以高超缂絲工藝織就而得名。
為了傳承瀕臨失傳的皇家禦繡雀金繡技藝,洛陽雀金繡傳承人王麗敏組建了洛陽雀金繡文化創意研究院,對技藝進行研究、挖掘,對材料、技法進行創新,填補了高端刺繡研究領域和相關文化産業領域的空白,讓傳統材料與新技術融合,推動傳統文化藝術不斷傳承和創新。
這是雀金繡能與國際奢侈品品牌合作的基礎。
談及合作,彼時,洛陽雀金繡傳承人王麗敏受訪時說,中國非遺也是奢侈品,傳統非遺和現代奢侈品的結合點非常多。
就國際奢侈品牌紛紛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跨界合作的現象,在第二屆進博會浙江非遺展區,時任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公司營銷中心資深顧問的葉茂挺告訴記者,這源于消費更新後,中國中高端消費市場的增長。作為國際大牌,他們的國際化需要本土化元素的加持,以此借力造勢。
路徑:“買賣是最好的傳承”
并不是所有非遺和老字号,都像雀金繡一樣幸運。黃建華所說的“三很”,是現實,它指向目前非遺傳承中的失傳問題。
當時,在河南非遺展區,陝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黃亮娥說:“傳統手工剪紙瀕臨失傳,想找到一個關門弟子很難。”
她告訴記者,傳統手工剪紙剛開始學就能剪個小窗花,但出作品需要時間沉澱。“沒有30年,剪不出精品。”黃亮娥手指布滿的老繭,似乎在講述這一過程的艱辛。
而王麗敏,從5歲便開始學習雀金繡,30多年後才迎來與國際奢侈品合作的高光時刻。她說,雀金繡織法複雜,學起來異常艱難,“從染織繪刻繡嵌幾百道工序,需要用不同的技藝來完成”。
非遺傳承需要真功夫,但對多數非遺項目而言,傳承和市場無法接軌的情況下,傳承的難度便大大增加。
“非遺和老字号,承載着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深厚底蘊的标志,也是促進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河南老字号協會輪值會長李紅霞說,但目前的情況是,許多非遺和老字号企業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門庭若市”,對于最有消費力的年輕人來說,老字号還沒有找到當下市場的“爆點”。
在6月9日舉辦的“大河巧匠”抖音扶持計劃,就是更好助力解決這一問題。
這一計劃,意在通過河南省非遺保護中心與抖音電商、豫記的三方合作,在非遺資源的挖掘、非遺技藝的記錄和傳播、非遺傳承人的發展等方面合作,用多種方式推動老字号品牌化、産業化、高端化發展,助推黃河流域非遺保護與傳承。
“買賣是最好的傳承。”這是當天計劃啟動儀式上,抖音電商商務拓展總監邱爽分享時的ppt标題。
參與活動的河南省政府參事鄭泰森深以為然:“他(指邱爽)用最通俗的語言,指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一個最好路徑。”
鄭泰森在分享時說,非遺的傳承保護的基本路徑有“三見”:見人、見物、見生活。而隻有把非遺轉化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産品,才能實作傳承的可持續性。
“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黃河流域非遺發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鄭泰森表示。
據悉,“大河巧匠”抖音扶持計劃聚焦黃河流域非遺技藝傳播和非遺傳承人的發展。以河南為起點,抖音電商将參與河南非遺購物節的線下非遺市集。同時,抖音電商将進一步扶持豫記設立的“大河巧匠”平台,充分運用移動網際網路展現非遺魅力,利用短視訊、直播電商等手段,推動黃河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思考:市場化和稀有性的沖突
葉茂挺所在的公司,與非遺大師合作模式,類似于小罐茶。大師的作品由公司來做宣傳、推廣、銷售,雙方聯手打造産品。
在他看來,非遺傳承人在市場化運作能力上普遍欠缺,借助大型公司成熟的銷售管道可實作雙赢。“他們産出工期較長,一般跟大師合作的産品不跑量。對于一個品牌來說,更多需要的是技藝的凸顯和背書。”
無法大批量生産,是目前多數非遺傳承的一大問題。省級非遺項目毛布底鞋傳承人黃建華在分享時也談及這一問題,他曾去溫州的布鞋工廠參觀:“手工制鞋與機械化生産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對于這一問題,葉茂挺認為,非遺産品過深地市場化,也與其本身的稀有性有天然沖突。“如果能實作大批量生産,非遺傳承就簡單多了,但它的市場價值就會大幅下降,可能也就不能被稱為非遺。”他說。
快餐式的消費時代,非遺傳承需要一些耐心來沉澱。受訪時,多數非遺傳承人都這樣表達過。
其實,無論是亮相國際化舞台,還是被奢侈品品牌相中達成合作,抑或是創新銷售方式、推廣形式,都是對非遺傳承問題的“突圍”。
但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讓非遺活起來、傳播開來、流行起來,讓技藝不僅僅成為記憶。顯然需要更多探索。
責編:陳玉堯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