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經濟第一次進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同時,大資料已經是第三次出現在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這也足以看到大資料對于我國未來新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而在過去的2015年,無論是聚焦大資料發展的《促進大資料的行動綱要》出台,還是十三五規劃中都深刻展現了政府對大資料産業和應用發展的重視。那麼,到底為何大資料會如此受到政府的關注呢。
阿裡研究院旗下的阿裡資料經濟研究中心(adec)認為,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雲計算成為公用基礎設施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使用,資料的生産要素角色愈發明顯,從it到dt的變遷成為現實。
大資料發展四階段
我們認為,大資料發展會經曆四個發展階段,目前中國發展還是處在第二和第三階段,資料與傳統産業的融合還處在起步階段。
第一階段(擴散期):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帶動了資料這種生産要素的快速擴散,而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新業态承載了業務資料化的過程,影響的首先是離消費者最近的一些行業,比如零售、媒體等,這時網際網路公司主要營運的是自己本身業務産生的資料,同時,大量的傳統企業和行業使用者處在建設it系統建設的階段,以積累内部資料為主,資料主要用于查詢及報表類應用。
第二階段(加速期):網際網路公司開啟資料業務化的實踐,比如以螞蟻微貸為代表的源于大資料的新業務模式出現并快速發展;擁有重度線下資料資産的傳統行業對資料的商業價值加大重視力度,比如金融、電信、政府這類行業,開始加大網際網路化力度,注重線上線下資料、内部外部資料、結構化資料與非結構化資料的融合。
第三階段(轉型期):在傳統工業化進入尾聲,在即将到來的工業4.0時代,資料通過各種物聯網裝置産生并滲透到各行業中,離消費者最遠的行業比如制造業加速資料化程序,資料帶動傳統産業的更新轉型,實作對主要傳統産業的解構、重構和再造,基于資料的傳統産業變革成為主流;
第四階段(成熟期):最後是資料價值全面滲透到所有産業之中,資料開放、共享、交換、交易的願景實作,通過資料的多重融合實作資料商業化、證券化,傳統産業的業務模式、組織架構、管理制度、文化和人才都适應新經濟發展進行改造,完成範式轉移過程。
新技術為大資料發展奠定基石
在谷歌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中不僅僅展現的是谷歌的人工智能水準,更重要的是谷歌後端的雲計算基礎設施以及雲分析技術實力。雲計算技術的日臻成熟奠定了資料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分布式資料處理、大規模計算、認知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帶動着雲端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從最早2005年的雲計算概念出現到今年10年間,雲計算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雲計算技術的成熟使得更多使用者從網際網路相關的邊緣業務上雲,已經逐漸把雲計算作為實作大資料應用的平台甚至是關鍵交易類應用平台。
以2015年阿裡巴巴雙十一912億交易額的大場景為例,其背後是雲計算技術能力成熟的展現,阿裡巴巴首次把雙十一的應用場景運作于混合雲平台上再次驗證了雲計算對于大規模并發使用者交易場景的能力,而oceanbase這種自主研發的資料庫支援支付寶峰值高達8.59萬次/秒的能力也驗證了其所具備的金融級交易資料庫的技術水準。
以hadoop、spark、storm、r等為代表的開源大資料技術不僅應用在網際網路公司,在傳統的行業使用者中應用愈發廣泛。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别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的智慧化水準獲得快速提升,進而開始進入到更多應用場景之中,比如人臉識别技術已經在新版支付寶錢包成為身份識别的一種方式。
大資料新模式為網際網路+創新創業注入新力量
網際網路+資料的創新創業模式成為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的主要方向之一,為經濟創新帶來新增量。目前在大資料營銷、大資料信用與風險控制類應用方向有了不少成功的實踐。
資料從産生、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到展現整個生命周期會産生各種新的商業模式,目前是資料相關技術領域的業務模式比較清楚,基于開源大資料技術的創新和服務是主線,但圍繞着資料本身如何提供服務,産生商業價值的模式依然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
大資料+營銷或大資料+信用風險控制類服務有不少有益的探索,比如阿裡媽媽的營銷服務通過利用消費者大資料為企業提供精準營銷閉環服務,提高品牌商家到消費者觸達效果,而芝麻信用是基于大資料的個人信用評估,将服務場景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從商業和城市服務跨越到政府治理創新,探索了大資料創新業務模式。
我們相信未來的創新模式将會圍繞着資料的跨界融合衍生出資料服務新産業,企業内外資料、線上線下資料融合産生化學反應,基于資料的創新模式給我們無限想象空間。
大資料帶來新問題值得關注
目前基于資料的全新商業模式依然還處在探索的初級階段,資料交易、交換及服務的商業化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應用場景和價值不易标準化,資料定價及資産評估問題,安全和隐私的問題,政府資料開放和商業化問題等。
由于資料的應用場景和價值不容易标準化,就如同挖金子的初期一樣,真正賺錢的還是賣鐵鍬的,如今還沒有到真正賣金子的時候。資料與工業時代的商品有截然不同的屬性,工業時代的商品是實體物品為主,基于一定成本的原料生産後,基于工廠相對标準化的大規模生産模式生産出來;而目前的資料應用水準和程度有限,資料标準化程度很低,無法按照傳統的商品銷售模式進行銷售。同樣的資料,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也展現出不同的價值。
工業時代的商品經曆了上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形成了大家都認同的标準化定價模式,比如基于物權的定價模式,基本上是成本加上品牌定價;而資料産生的邊界成本基本為零,顯然這種模式不太适用,但從資料加工的成本出發,針對源資料進行加工後再以api或資料集的方式銷售給使用者,比如以資料堂為代表的第三方資料服務公司正在嘗試這樣的模式。
大資料帶動存量變革新趨勢
大資料開始帶動存量變革,傳統企業和行業使用者開始圍繞着資料進行業務流程重構和再造,以資料為核心開始嘗試業務創新模式,比如c2b/c2m模式實質是以消費者資料為核心倒逼傳統産業的更新轉型。
大資料對傳統産業的影響與網際網路對傳統産業的影響很類似,目前資料在傳統産業的角色依然還是輔助角色,大部分傳統産業還處在以自己部署實施erp、crm、scm等應用的階段,對資料的沉澱還有限,資料還無法真正貫穿到整理業務流程之中,但有些先進的制造企業已經開始進行了有益嘗試。
比如,海爾、紅領等企業不僅在營銷領域利用大資料,開始嘗試利用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資料倒逼業務流程變革和再造,比如紅領以全程資料驅動生産為核心,人機結合作為輔助,充分發揮智能制造的威力,以工業化手段和效率生産個性化産品,實作個性化定制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産。
我們認為未來大資料将會在某種程度上驅動主要傳統産業的解構、重構和再造,基于資料的傳統産業變革成為主流。
大資料助力政府治理新時代
政府部門以利他分享的dt思想考慮政府資料共享開放的發展将會加速《促進大資料發展的行動綱要》的快速落地,為智慧城市、政府治理創新變革、大資料創新創業奠定基礎。
目前很多政府部門的資料實際上是資訊孤島,資料由于沒有與其他部門進行共享,也沒有實作開放,使得資料的價值發掘非常有限。而很多政府部門的上司把自己部門的資料看做是部門利益的基礎,認為資料的共享開放輸出就意味着利益的輸出,這種現象在資料能力強的部門展現的尤為明顯。我們認為,政府各部門的資料如果不流動起來,不與其他的外部資料進行融合,就會成為死資料,而真正發揮價值的是活資料,資料的外部性說明資料的價值不是隻存在于内部,站在更高的層次和角度考慮政府資料共享才能使得資料的價值最大。
不少政府部門以資料安全為由,或多一事兒不如少一事兒的心理對政府資料開放持拒絕或者消極态度。但縱觀國外政府資料開放的曆程,基本是從資訊公開起步,在資料開放方面本着開放為預設,不開放為特例的原則才使得資料開放成為建設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的重要基礎。我們認為政府的資料開放其實是在利用社會力量基于大資料實作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目标,是以把與民生相關的經過脫敏的政府資料開放給群眾以及企業會促進基于大資料的創新創業發展,才能讓資料通過流動和融合發揮更大社會和經濟價值。
大資料發展呼喚新政策新法規
資料安全相關政策與法規的不完善是影響我國大資料發展的挑戰之一,尤其是我國個人資訊保護相關法律規範以及跨境資料流動政策需要盡快完善才會推動我國大資料的健康順利發展。
随着個人對隐私保護的關注和重視,個人資訊保護相關的法律規範面臨我國針對個人資訊隐私保護的法律規定尚不完善,目前隻在一些法律中有零散規定,仍然存在效力層級低、法律法規協調性弱、保護内容片面等立法不足,有待于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改善才能對大資料的發展起到更有益的作用。
随着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企業走出國門,變成全球化企業,跨境資料流動的問題會日益凸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企業在跨境業務面臨國外資料流動政策法規的挑戰。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03-16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