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資料的本質是“資料驅動的工業更新”,即通過大資料分析激發研發創新、服務創新和制造創新,推進産業更新。目前全球制造業都在面臨轉型,對于中國來講,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制造2025全面落實最重要的一個戰略點,那麼工業大資料在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道路上,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3月10日,無界傳媒智能媒體實驗室聯合制造業國際聯盟打造工業大資料應用智造沙龍“制造企業如何做到心中有‘數’”(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3月10日,無界傳媒智能媒體實驗室“無界·智造”欄目聯合制造業國際聯盟、三一重工,打造工業大資料應用智造沙龍彙。無界傳媒智能媒體實驗室負責人、首席資料新聞官商豔青主持沙龍“制造企業如何做到心中有‘數’”,獨家對話中國企業家和國内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讨了工業大資料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性和提高企業生産力和創新力的實施路徑。
▲三一重工進階副總裁、首席流程資訊官賀東東(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工業大資料是中國制造業轉型更新的重要路徑:首先,中國和整個全球的制造業轉型都處在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影響下,一緻的起跑線對中國制造業更新非常有利;其次,中國有最多的人口資料,中國也有最多的機器資料,如果把大資料看做資産,那中國是一個最富有的資源大國。收集資料、利用大資料去做事,是制造業轉型更新非常有益的手段。
未來,一家工廠企業已經無法在圍牆之内制造,一定會打破企業、工廠中的房間邊界,一個客戶的需求可以調動全社會的機床協同制造,包括以後購買裝置,可能購買的就是使用權。不管未來商業模式走多遠,從現在起,把所有的經營對象、過程、産品等盡可能地數字化,無論未來是談物聯網還是智能制造,本質上都是利用計算機的儲存技術。
▲制造業國際聯盟秘書長、愛波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楊征(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所有活動都能夠以資料的方式積累下來。我們要像經營企業那樣去經營資料,資料本身也是企業。但我們不是為了資料而資料,而是為了經營去運用資料。比如現在經濟增長放緩,制造業不景氣,在轉型的過程中,怎樣利用技能的優勢來實作增值?增長點在哪兒?這都是企業家要思索的一個問題,可以運用資料輔助思索。是以企業未來發展到一定層次,一定要對資料進行積累。
智能制造要在中國一步步實作,工業大資料的架構現在就要開始策劃實施,這是制造業企業更新轉型鋪墊的根本基礎。國内有很多像三一這樣工業大資料落地的優秀案例,制造業國際聯盟接下來也會進一步組織探訪,實地考察應用實際案例,幫助更多企業找到自己的落地實踐方案。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美國智能維護系統(ims)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白宮資訊實體系統專家組顧問李傑(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一個國家要過得好,制造一定要做得好。做好制造需要經驗、制造、知識、傳承,把經驗變成知識,也就是傳承。中國在制造業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下一步是将其變成智慧傳承下去,而大資料可以輔助制造業的傳承。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識别哪些是好的知識,這光靠經驗不夠,要用資料來說話。
工業大資料和大資料相比更有目的性,而大資料更有效率性。對知識傳承來講,僅靠經驗是不夠的,經驗會有錯誤,使用資料的目的,就是要辨識哪些是好的經驗,把好的再加強,不好的再完善。
▲清華大學資料科學研究院工業大資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原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陸薇(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中國制造2025強調兩件事情:一個是現代制造業制造更新的問題,另外一件是發展相關生産性服務業,而這兩件事情都離不開大資料。
我們實體制造從高耗能高成本向綠色低耗能轉變,這個過程中需要資料,從什麼地方下手來做到更降本增效;從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依賴于智能聯網産品,搜集周邊的環境情況,進行經濟資料分析,更好地應用于産品。大資料是中國制造更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要素。更新一方面是要掌握這個手段,一方面是要配合其他的技術手段,包括生産裝置人性化、自動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手段都隻是技術手段,都要用于實作企業自身業務發展的目标。最關鍵的是,企業從自身發展的規劃來看,選擇從什麼方向切入來更新,把重點放在哪個角度,提升品質還是降低成本,這是企業第一步需要做的決斷。在決斷之下再配合相關的技術手段,來實作企業的業務目标。
▲長安汽車首席專家馬軍(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我們經常說用資料說話,但是真的在企業裡實踐起來很難。今天技術的新突破讓我們收集、處理和分析資料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應該對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提升、管理和運用。首先,中國制造業要提升裝置使用率。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先進裝置很多,但是裝置使用率基本上是40%到5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到了80%左右。
第二,把産品的資料化做好。發動機的線圈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要使用價格更昂貴的電子線圈。但今天來看,其對于安全駕駛很有價值。每年死亡人數最多的是交通,是以我們非常希望智能駕駛技術能夠讓人更安全。智能駕駛很簡單,到路口的時候預定裝置發出信号,車輛接收到信号就會減速,你要想闖紅燈都是非常難的。而資料對于我們的采集和處理技術,甚至包括數學模型意義重大,都給我們的經營管理帶來很多空間,給新産品的開發帶來了很多想象空間。
▲美國國家儀器有限公司工業自動化産品經理崔鵬(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更關注資料是怎樣産生的。首先,工業大資料要有資料采集平台,去幫助實作廣泛的智能感覺。通過一個靈活的平台去實作生産過程中不同裝置、不同資訊信号的資料采集。
其次是如何搭建這樣的網絡。對于工業資料,假設一秒鐘采集十萬或者一百萬個點,如何将這樣多的資料傳遞出去。我們是做資料采集的,資料采集和測量過程中很多回報是無用的,是以希望利用新的資料,把資料傳遞到伺服器或者資料庫當中。是以第二點就是資料的價值。
第三,資料通過已有的基礎,比如有線或者無線網絡、物聯網技術,收集、傳遞了資料之後,進一步對資料進行挖掘,就要用到大資料、雲計算甚至是人工智能技術。而對一些可靠、高效的資料進行分析創造,對企業來說,也有意義和價值。資料的品質是很關鍵的,這一點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無界傳媒智能媒體實驗室負責人、無界傳媒首席資料新聞官商豔青主持沙龍(無界新聞攝影記者原麗陽 攝)
商豔青在各位嘉賓發言後做了總結,她提到,第一,大資料是一種生産要素、資産和能源,也是知識、經驗、傳承的量化和提純,是以制造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有大資料的意識和思維;第二,大資料帶給企業變革和創新,我們可以實作低成本傳感、高速移動連結、分布式計算、進階分析等,當資訊技術和工業體系充分融合,對企業研發、生産、營運、市場、管理等方面都會帶來好處,進而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産效率,提高企業核心競争力。
本次“走進三一重工”是由制造業國際聯盟聯合無界傳媒智能媒體實驗室“無界·智造”欄目舉辦的工業大資料應用智造沙龍彙系列活動第一站,之後還會攜手更多中國優秀的制造業企業,陸續推出走進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系列沙龍,敬請關注。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03-13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