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受民愛戴的東氏父子

作者:學習時報

在古代政德文化中,文武雙全是對為官能力最高的褒揚,也是最為百姓喜聞樂道的故事題材。明代中期,陝西華州的東思忠、東漢父子二人都是允文允武,在思想上以民為本,在職位上恪盡職守,将地方打理得井井有條,踐行了修齊治平的從政理想。

“西北長城”東思忠

據隆慶《華州志》載,東思忠精于《尚書》,在高中進士後,便被派遣至刑部河南司任職。受理案件時,東思忠從不避諱和阿谀權貴,即使嫌疑人有很大的權勢和名聲,他也堅持受理案件,對權貴和百姓一視同仁,用不偏不倚之心判決案件。東思忠的行為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認可,也得到了刑部的重用,不久便被調到情況複雜的雲南司任員外郎。

在雲南司期間,東思忠主要負責平反既往的冤案錯案。東思忠有着一套自己的審案理論,他主張用細緻嚴密的證據鍊來斷案,而不是用殘酷的刑罰來逼迫嫌疑人。他認為在嚴刑峻法之下,得到的不會是事實的真相,隻會是嫌疑人為了逃避酷刑而被迫認罪。他對下屬說:每個案件都有它的細微曲折之處,這是用鞭打等刑罰審不出來的。

對于難以斷定的案子,東思忠采用《尚書》中的“罪疑惟輕”精神,用良善之心對百姓推心置腹。在東思忠的努力下,雲南一地冤案大為減少,惡勢力嚣張氣焰得到了壓制,朝廷公信力和百姓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強。東思忠的寬仁之心被當時的雲南上下所看重,雲南官員兩次推薦他擔任府丞。

成化十八年,東思忠升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甫一上任,東思忠便整饬松潘一帶的兵備,操練士兵,聚集糧草,探尋當地的軍民利病,随時準備迎接戰鬥。兩年後,邊境外族入侵,其隊伍聲勢浩大,蜀地一日三驚。東思忠親率大軍前往征讨,因前期準備充分,征讨軍屢破外敵,聲威大振,敵軍或逃或降,就此東思忠穩住了四川的民心,安定了蜀地的秩序。士民親切地稱贊東思忠為“西北長城”,将其視為邊境的保護神。在民生工作上,東思忠也展現了以民為本、關愛百姓的一面。當時的松潘、孤寓、萬山一帶因運輸困難,緻使米價昂貴,再加上相關官吏上下其手,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了解這一情況後,東思忠雙管齊下,一方面嚴懲貪腐,減少吏員伸手的機會;另一方面則率領士民在大石佛嘴一帶鑿山開路,以便于糧食的運輸。在東思忠的苦心經營下,當地倉儲的糧食充裕,士民不再有饑寒之憂,百姓有了衣食富足之樂。因積勞成疾,東思忠病逝于任上,年僅四十五歲,蜀中百姓極為哀恸,追思不已。

“刻碑立像”的東漢

東思忠之子東漢,和他的父親一樣允文允武、愛民如子。在隆慶《華州志》的記載中,東漢先任池州府同知,在任期間,督造黃冊,剿滅盜賊,招收流民,政績斐然。池州有大盜召集亡命之徒占山為王,肆無忌憚地劫掠商旅和百姓,群衆苦不堪言。東漢到任後,主動選拔精壯前往平亂。他先在險隘之處擺好陣勢,與匪徒相峙于野外。而後令人趁機從後面夾擊匪徒,在匪徒慌亂之中擒拿住了匪首。接着東漢利用剩餘匪衆的營救心理,在關鍵之處埋伏,成功将所有匪徒一網打盡。因以一介書生多次主持剿匪、平亂等軍事事宜,東漢被時人譽為“書生而能負衛霍之略”。

東漢為官以清正廉潔著稱,池州糧長柯瑞将黃金藏在葡萄盒中,以送葡萄的名義将黃金送給東漢,東漢發覺後,立刻将此事公布出來,鄭重聲明自己對于行賄受賄的深惡痛絕态度。此舉震驚了池州的官吏,有效打擊了池州官場的不良風氣。不久東漢改任鎮江府同知,雖然換了一地擔任同知,但東漢的本心不變,仍然堅持以民為本、造福一方的理想。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東漢,在鎮江一帶為東漢刻碑立像。

因在地方任職期間的兢兢業業,東漢被調任至戶部為官。其間東漢嚴厲抵制當時官場上流行的“羨金”(下級給新到的上級送禮)劣習,他常常将下級送來的“羨金”原封不動地退回。并且,東漢還查出了江西一帶的糧政弊端,僅此一項,就為國家挽回了五百萬石的糧食損失。在王陽明平定甯王宸濠之亂時,東漢多方奔走,殚精竭慮地籌備糧食,為王陽明平叛提供了有效的後勤支撐。

再升任為九江知府,身為九江府的主官,東漢修繕文廟,打擊水賊,搗毀淫祠,為九江幹了非常多的實事。在任期間恰逢九江一帶發生災荒,東漢主動開倉赈災,并且對于其他郡縣前來進食的百姓一視同仁,不因他們不是自己治下的百姓就拒絕給糧。他對底下官員說道:我們救濟百姓時,為什麼要區分他們是不是自己轄内的呢?在其積極的救濟下,大量的百姓得到了一條活路。九江因是守禦重地,朝廷設立鎮守太監,負責監督九江一帶的官員。當時的鎮守太監嚣張跋扈,東漢不改耿介本色,敢于跟鎮守太監據理力争,對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做法絕不妥協,其行為令江南一帶的官員為之側目。

嘉靖七年,東漢遷任長蘆鹽運司運使。鹽運司在明代乃是賞功酬勞的美差,曆任鹽運司運使在利益的糾葛下往往沒有多少作為,而東漢抱着秉公之心,厘清了很多鹽政的弊端,打擊了胥吏的盤剝,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