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到四個省級委員會任期
1936年1月至1942年8月
正當東北反日遊擊戰興起之際,出生于1935年初的王明、康正以中共中國共産黨駐華國際代表團的名義向滿洲省委發出緊急電話,要求各省黨上司人到蘇聯讨論滿洲工作。省委常委楊光華、譚國福、蕭羅三人讨論順序,決定楊光華、譚國福到蘇,小羅劉主持工作。4月7日,以省委的名義,向各地區黨組織發出臨時通知,要求他們按照中央的訓示獨立開展工作。1936年1月,韓守奎(後因兵變被捕)、傅景勳(後因兵變被捕)、張德三人派往哈爾濱與滿洲省委小羅接交關系,轉達了中國共産黨在中國共産黨關于廢除滿洲裡省委、四省委的分裂和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成立的訓示。之後,蕭羅于6月18日離開哈爾濱前往蘇。至此,滿洲省委的工作已經結束。
1936年3月12日,中國共産黨國際代表緻函珠江黨、盟縣委和三軍軍事政治事務負責人同志,信中還提到要改組東北黨組織,即:"取消滿洲省委, 曆屆冀東、東滿、南曼特别委員會将改組為省級委員會","以唐原、宜蘭、玉川、方正、密山為工作基礎,成立松江省委"。東北各地的黨組織按照中國共産黨派駐中國共産黨國際代表團的訓示,結合因地制宜,分别成立了東曼、南曼、北滿、冀東、哈爾濱四個省委。除東滿省、南滿省委活動外,還有四個省委和一個特别委員會在吉林、遼甯省、北曼省、冀東省委和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的活動都在黑龍江省開展活動。
北滿、冀東省委、哈爾濱市專委會等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情況如下:
(1)中國共産黨北滿省委
北滿洲地區(包括珠江、唐園兩個中央縣委、佳木斯市委、宜蘭縣委、反聯邦軍、第六軍委)的黨組織在滿洲裡省委主任調往莫斯科後失去了上級上司權。這些地區的黨組織按照1935年4月《滿洲省委臨時通知》的精神,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1936年春,珠河中央和三軍委接到中國共産黨國際代表的訓示信後,于9月18日在湯原附近舉行了珠江、唐沅中央、第三、六軍委聯席會議, 1936年,為了解決北滿區黨的統一上司問題。會上成立了臨時省委,選舉趙尚志、馮忠雲、張守軒、金澤、張蘭生、朱新陽、李福林、許恒志、夏雲迪、白江旭、魏昌奎、劉海濤、蘭志元(兵變後)、于桂林、張福林等15人為執行委員會成員,執行委員會主席趙尚志, 省委常委由馮忠雲、李福林、張蘭生三名成員、馮忠雲書記、組織部長李福林、宣傳部部長張蘭生組成。
1937年7月,北滿省臨時委員會擴大會議改組了省委常委書記張蘭生、組織部長魏昌奎和宣傳部長馮忠雲。
1939年4月,北滿省臨時委員會二中全會改組為北滿省委。常務委員會的分工;金澤書記、組織部長張守霖、宣傳部長馮忠雲。
北滿省委各部門黨組織的情況是:
(1)河東特别委員會:1936年12月成立,特别委員會設在渭河邊,張福林書記下轄三個縣委員會。
竹河縣委;1936年春成立,書記劉世武,13名黨員。在珠江縣委上司閻(壽)黨(積極)專支部之初就建工。
方正縣委:1937年春,方正特支部改為方正縣委書記劉興亞,下屬四支,黨員19人。
魯河縣委:建立于1936年4月,書記于福貴,下屬廬河、亞布力四個區委,有黨員80餘人。
(2)下江特别委員會:1936年9月,塘沅中央縣委員會改組為下江(松花江下遊地區)特别委員會。特别委員會位于賈姆斯馬褲郊區。秘書由白江旭、高為民擔任。下屬一個市委、五個縣委。
佳木斯市委:建立于1936年,書記董賢橋,黨員30餘人。
唐園縣委:1936年9月組建,書記劉山義,隸屬于葛節河、華台港、鞍鋼河、河同、唐淳、鴨蛋河、河立根等七區委和同河專區支部。黨有七十八名黨員。
宜蘭縣委:1937年4月成立,主要負責上司宜蘭縣附近的農村工作。肖偉書記.八月改組,丁世賢書記。
福錦縣委員會;1937年2月,在安幫河區委的基礎上,書記劉忠民。下屬組織有一個區、一個市場區、英國區、新區四個區委員會。
玉濱縣委:1937年7月成立,書記王永昌。下屬機構下設連區、魯東區、魯濱區、羅碑區等四個區委員會。
還有玉川縣委員會。
(3)上江特别委員會:1936年9月,北滿省臨時委員會決定成立上江特别委員會,上司青城、海倫地區的工作。趙景福書記,特委會機關設在海倫縣山區。在沒有與當地組織建立關系的情況下,由于敵人的"森林砍伐",這項工作沒有進行。
(4)納河縣委:1939年2月成立,書記于子奎。内河縣委員會是在北滿族委的河嫩平原抗日遊擊隊區開放後成立的。其作品分布在嫩江、科山、釜西、德都、納河等縣。
(5)招遠縣委:1939年4月,北滿省委派高仁傑、徐澤民、劉海、張文蓮、高繼良到趙州開工。1941年10月,縣委正式成立,書記高繼良成立。
此外,由北滿省委上司的軍黨組織有反聯盟軍和第六軍委。
(2)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冀東省委
1936年2月冀東特别委員會被毀後,成立了下遊(烏蘇裡河下遊)、道南和北部(中東鐵路東段)特别委員會。1937年3月,冀東黨組織了一次擴大會議,按照中國共産黨駐中國共産黨國際代表關于成立四個省委的訓示,決定在道北特别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冀東省委。省委書記宋一夫,《周刊》寶忠、唱(即于華南)、劉淑華、關淑凡(因敵被處死)、王光宇等。1938年8月,宋義夫叛逃到敵人手中。同年12月,冀東黨召開臨時會議,決定将冀東省委改為冀東省委執行部、董事長周寶忠。1940年4月,冀東省委再次當選。東北抗日聯盟第二條道路軍第二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周寶忠、崔世權、王一鳴、王光宇、黃玉清、陳漢章、侯國忠等七人為冀東省委常務委員,周寶忠為省委書記。
冀東省委上司下的黨組織的情況是:
(1)下江特别委員會:1936年3月,在饒河中央縣委的基礎上改組。特别委員會機關設在饒河18号,樸元彬秘書。1937年夏天,鄭魯炎(1941年叛逃,解放後被處決)擔任代理秘書,年底寶林成為秘書。1938年6月,按照冀東省委的訓示,改組了下江特委,成立了反聯邦七軍黨專委,書記波林,專門委員會沒有固定位址,經常駐紮在軍隊後面或有軍事活動。七軍黨專委會上司七軍黨組織和原下江特委的地方黨組織。同年8月下旬,根據冀東省委的訓示,成立了抗日聯盟第四、五、七軍臨時黨組(下遊三人組),由紀青擔任書記。1939年底,臨時黨團被廢除,成立了新的七軍黨專委,崔世權、王義明擔任書記。
下江特别委員會下屬的地方組織有:
饒河縣委:1936年春,中央縣委成立。李永軒書記.領小南河、大葉溝、縣街南、富源四區委。六十多名黨員。
呼林縣委,1936年7月從區委轉縣委,書記徐鳳山。上司窯營、虎林兩區委。黨員五十七人。
此外,寶應、福建、賓濱等地也有黨組織。
(2)道碑特别委員會,1936年春成立,書記宋義夫。特别委員會機關設在林口縣缺席的地方。冀東省委成立後,道碑專委會的組織機構就不存在了。特别委員會各組織有三個縣級委員會
馬倫縣委:劉光田書記。下屬有八方中央區委。
伯利縣委員會:成立于1936年7月,秘書Pauline。下屬縣城區、小五站、四區委等。
宜蘭縣委:1936年5月成立,主要負責城市工作,書記先後由劉才、劉震擔任書記。下屬組織有佳木斯、沿河小鎮、三區委、70多名黨員。
(3)甜甜圈委員會,1936年4月成立,張中國書記。1937年3月冀東省委成立後,保留了原來的大南特委。1939年12月,冀東省委訓示紀青、陳玉章負責大能委的工作。1940年10月,特别委員會改組,由書記紀青改組。1941年3月,冀東省委訓示姬青、×××和安吉組成甜甜圈委員會三人小組。多南特委員會下屬的地方組織有甯安縣委員會和黑龍江省東甯區委員會。吉林省有望清、玉春、延吉縣委、沂木區委。
甯安縣委:1936年後,甯安縣委機關與反聯邦五軍組織活動,1937年重建縣委書記田仲軒。1938年6月,冀東省委派王尼欣接任縣委書記。
此外,冀東省委直屬的黨組織有:
密山縣委:書記由俞景陽、翟志遠任命。
寶清區委;王名洲書記。
易(蘭)方(鄭)區委:于俞書記。
林高區委;劉彤(交通官員)。
由冀東省委上司的軍隊黨組織有反聯盟五軍黨委。
(3)中國共産黨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
1936年1月,中國共産黨國際代表團派韓守奎前往哈爾濱會合滿洲省委代表肖洛,1月9日,滿洲省委解散,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成立,特别委員會機關設在哈爾濱,書記韓守奎,組織部長張志恒(張瑞林)。下屬機構有三個市委、一個縣委員會、四個專門支部。
哈爾濱市委:1936年4月,在原來的兩個區委的基礎上,書記先後有張景文、陳印、張志恒。
奉天市委:1934年冬,奉天市特别委員會改組為市委,由滿洲省委上司。1936年初滿洲省委廢止後,由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上司。肖翠部長。
大連市委:1936年後,他回到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上司,書記由張福增(夏尚志)和王慶志(王群)任命。
海倫縣委員會:1936年初,它從海倫泰特改為縣委員會。秘書由王清志和張福岑任命。三個中央分支。二十多名黨員。
巴彥分公司:書記趙洪順。
胡蘭特分部:劉書亨書記。
賓縣分部:孫寶泰書記。
陶來昭:于洪斌書記。
以上是四省委期間黑龍江省黨組織的發展變化情況。在此期間,各省黨組織上司了抗日武裝鬥争:
1936年初,滿洲省委被廢除,失去了黨的統一上司,我省黨組織按照中央關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訓示,獨立上司了各地抗日武裝鬥争,使東北抗日遊擊戰有了新的發展。1936年2月,根據《第八個宣言宣言》和《東北抗日軍統一宣言》,在黨組織的上司下,我省内各種抗日勢力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盟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軍。第三軍總司令趙尚志、第四軍總司令李豔祿、第五軍總司令周寶忠、第六軍總司令夏雲迪、第七軍總司令陳榮舉、第八軍總司令謝文東、第九軍總司令李華堂、第十任軍總司令王亞臣、第十十軍總司令翟志忠。部隊總數約為兩萬人。抗日遊擊隊擴大到四十多個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在全國抗日戰争的鼓舞下,省黨組織率領全省人民和東北反聯盟部隊,主動進攻、抗敵、毀壞敵的運輸和通訊設施,打亂敵的後方,進而遏制敵人,與國家的抗日戰争相抗衡。
随着抗日鬥争的蓬勃發展,敵人對黨組織和反聯盟隊的攻擊愈演愈烈。從1937年11月開始,反日鬥争最活躍的僞三江省(今合江地區)實施了為期三年的"治安鎮壓",并動員了日軍第4師團和25000人的大量僞軍事編隊,瘋狂對抗聯合部隊進行"包圍"。與此同時,地下黨組織對我瘋狂破壞。1937年,"四一五"對哈爾濱市特别委員會和哈東特别委員會進行了大逮捕,逮捕了480多名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1938年,"三一五"大逮捕了下遊特别委員會(松花江下遊)及其下屬組織,逮捕了380多名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嚴重損害了全省黨組織。
由于強大敵人的猖獗進攻,我省黨組織和反工會力量缺乏統一上司,黨和軍隊損失慘重。黨的組織的毀滅,上司地位的喪失和對反聯盟部隊的依賴,以及活動的困難。1938年5月起,反聯盟軍四、五路主力遠征哈東舊區,遭到敵軍的抵抗,損失慘重。三路軍于1938年夏分批開始西征,曆經艱辛,抵達海(倫)北(安)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活動。在艱苦的鬥争中,許多重要幹部相繼犧牲,基本抗日隊伍損失慘重,統一戰線部隊瓦解,不可動搖的分子叛逃到敵人面前,形勢急劇下滑,抗日鬥争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東北黨委時期
(1942年9月至1945年10月)
1941年,日本關東軍增至70多萬人,關東軍進行了"特别演習"和"滿洲戰時動員",頒布了《戰時法治法》,以加強法西斯統治。結果,我國地下黨組織的活動更加困難,反聯軍往往與比自己大幾倍或幾十倍的敵人進行頑強的戰鬥,在沒有長時間的休息和補給的情況下處于極其困難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東北反聯盟部隊與蘇聯遠東邊防部隊進行了接觸,經蘇方同意,反蘇部隊已進入蘇境。1941年2月,冀東、北、南滿省委員會的代表在蘇聯伯利舉行會議,決定東北反聯盟部隊進入蘇聯領土進行訓練和小部隊活動。
為了促進統一上司,統一東北黨組織,由周寶忠、崔世全、張守軒、馮忠雲、金澤、王一鳴組成東北黨代表團,并由崔世權、周寶忠、張守軒組成三人團,負責統一上司東北黨組織和反聯軍。
1942年4月,周寶忠、張守璇發表《關于成立東北黨和反聯盟統一上司機關的意見》。1942年9月,在北滿、冀東、南滿三省黨委的基礎上統一了黨的組織,成立了中國共産黨東北黨委(初稱中國共産黨東北黨組織專支部),即周寶忠、崔世全、張守軒金澤, 馮忠雲、×xx、王一鳴等12人,以周寶忠、崔世全、張守謙、×xx、陸東生為常委,由崔世權任書記。
在成立東北黨委的同時,接受蘇方的建議,将跨境反蘇部隊納入東北抗日軍教學大隊。旅長周寶忠、政治旅副旅長張守軒、參謀部參謀長芬奇泉。東北坑日本聯軍在東北黨委和教旅的上司下,主要進行政治和軍事訓練,為抗戰的勝利做準備。與此同時,一些小部隊被派回東北部開展活動。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後,由于大部分北韓同志回國,東北黨委改組,書記為周寶忠,成員有:馮忠雲、張守璇、盧東升、蔣新泰、金廣滿、王一鳴、彭士魯、王明貴、王義志、劉蔚來、沈泰山等。
1945年9月,東北光複、東北黨委成員進入東北7個地區的57個市縣,開拓了黨的工作。我省黨組織有:
黑龍江省委,由王明貴、王偉、陳磊、張林領銜,下屬:齊齊哈爾市委、北安市委、韶華委、克山縣委等縣委。
松江區委,張守軒的主要負責人。下屬機構有:
哈爾濱市委、竹河、阿城、方正、賓縣、延壽、雙城、渭河、武昌、安達、巴彥、木蘭、通河等縣委。
佳木斯區委,一直負責彭士祿、劉偉。下屬:宜蘭、塘沅、福建、玉川、通江、饒河、寶清等縣委。
牡丹河區委、金廣滿書記、陶玉峰委員、喬淑貴委員。下屬:牡丹河市委、林口市、伯利市、宜蘭市、甯安市、木所市委、密山市等縣委。
1945年11月,東北黨委與中共中央東北局結成。此後,東北黨委委員和反聯盟戰士在中共中央、東北局的上司下,參與了解放東北、解放全中國的戰鬥。
黑龍江省委有着悠久而輝煌的革命鬥争曆史。
在中國共産黨滿洲省委的統一上司下,同吉林省、遼甯省黨組織一道,上司群衆在反對帝制和反封建軍閥統治的鬥争中,為收複失地、解放東北作出應有的貢獻, 特别是在東北14年的艱苦抗日戰争中。1948年1月,東北局在《關于原東北地下黨組織黨員和反工會幹部的決定》中,高度贊揚了東北地下黨組織和反聯盟幹部的英勇鬥争,指出:"東北抗日聯盟黨組織的黨員和同志,因長期殘酷地同日本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鬥争而受到東北人民的熱愛。 黨中央總體政策和人民黨抗日救贖下的僞滿洲。在東北第815軍初期,與蘇聯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合作,日軍最終被擊敗,東北軍被解放。它是中國共産黨光榮曆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革命鬥争中,我省許多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為共産主義的偉大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哭泣的英雄主義值得我們永遠的贊美;他們高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他們不屈不撓、來之不易的革命傳統,值得我們永遠的傳承和發展。我們要珍惜我省黨組織和人民長期艱苦奮鬥的曆史,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教育乾部群衆了解黨的曆史和黨的革命傳統,為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