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咱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每天都會被動地接受各種聲音的滋擾。對于某類聲音,比如,用指甲劃黑闆,每個聽到的人都會起雞皮疙瘩,感覺頭皮發麻。但是,有些人,卻會對大家習以為常的聲音産生憎惡,比如,聽到别人吃飯時吧唧嘴的聲響,就想動手打人。這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同樣的聲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讨厭,甚至無法忍受。是以,有學者把那些對于特定聲音産生的憎惡感,稱為恐音症。相關研究發現,恐音症患者,大腦額葉結構存在明顯變化,大腦活動也發生改變。通過腦成像研究發現,患有恐音症的人,額葉存在不同連接配接模式,會因為特定聲音而觸發大腦過度活化,并且出現心率加快和出汗。深入的研究發現,恐音症患者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灰質中,具有更高的髓鞘形成。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恐音症現象,也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有學者認為,因為聲音而産生的厭惡,是1種特殊的情緒,并且引起獨特的生理反應模式。西班牙語中,有1個特定的詞彙,grima,專門形容這種感受,表示厭惡,以及頭皮發麻、脊柱驟然發涼、不寒而栗、想逃跑等體驗。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團隊,經過研究後認為,恐音症的生理基礎,是由于令人不愉快的聲音觸發了強烈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在該項研究中,通過3組聲音測量大腦活動,比如雨聲、繁忙的咖啡館、水壺沸騰等中性聲音;嬰兒哭泣、尖叫等令人不快的聲音;呼吸聲、咀嚼聲等觸發恐音症的聲音。測試表明,恐音症患者會在聽到觸發聲音時,出現額葉區域和前島葉皮質區域活動上升;正常人,隻有前島葉皮質活動上升,而額葉區域活動下降。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科學家認為,咱們人類的耳朵對聲音的感覺,主要與聲波的頻率有關。耳道能夠對特殊頻段的聲音起到共振放大作用。這樣,有些聲音,就成為有毒的聲音,比如,耳朵對1000到5000赫茲範圍的聲音最為敏感,指甲劃黑闆的聲音,就在1000到4000赫茲這個頻段;嬰兒哭泣的聲音,也在令人抓狂的頻段内,這種聲音類似警報,是嬰兒的求救信号。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這類警報式頻段的聲音,印刻到了大腦中,聽到類似聲音,大腦中杏仁核的活躍程度就會增加,而杏仁核主管負面情緒,會引起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恐音症,于2001年命名,但是,目前既不算聽覺疾病,也不算精神疾病。恐音症,也被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征,是指對于某種特定聲音的強烈憎惡感,少數人,會對某些聲音異常敏感,并且産生暴躁,甚至誘發攻擊行為。觸發恐音症的聲音,多種多樣,有人聽到嚼薯片的聲音會發怒,有人聽到吸鼻涕或者吧唧嘴的聲音會動手打人。是以,聽到特殊聲音勃然大怒,不是矯情,而是大腦結構或反應引起的症狀。不過,這類症狀,還沒有劃入疾病範圍,也沒有特别的治療方法。隻能通過耳塞等回避式措施,幫助平複情緒。

讨厭别人發出的聲音,是情緒作怪,還是疾病影響?

恐音症研究,近期獲得了大獎。3位精神醫學研究者,因為調查恐音症,而獲得202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3位學者調查了42位恐音症患者,發現其中81%的人不能忍受别人吧唧嘴;64%讨厭别人的呼吸聲過大;59%受不了别人敲鍵盤的聲音。這些患者的情緒,會上升到想打人的程度,而且,患者會感受到痛苦,甚至是以喪失社會功能,無法參與社交活動。學者們認為,恐音症的本質是1種強迫症,越是不想要的東西,越會占據思維。由于對某種特定的聲音過分在意,具有強烈的願望去忽略這種聲音的存在,結果卻讓聲音以更加強烈的方式占據了注意力,進而引起情緒反應。看來,恐音症的産生機制,還需要更深入探讨,希望科學家有朝一日能借此獲得真正的諾貝爾獎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内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鍊及轉載,否則将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排位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