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電影海報,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們都是票房成績相當不錯的商業片,并且都是出自同一位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之手。
盡管執導過大量賣座的電影,但從《大白鲨》開始,關于影片粗俗、血腥、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指責聲此起彼伏。斯皮爾伯格深深地體會到“欲帶其冠,必承其重”的道理,為了證明自己,他一直把獲得奧斯卡獎項作為自己的宿願。
醞釀了十多年之後,1993年,斯皮爾伯格推出了一部黑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這是迄今為止制作最昂貴的一部黑白電影。正是這部電影讓他終償所願,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壓抑的氣氛,凝重的呼吸,黑白色調之間一閃而過的紅色,坐在電影院裡的觀衆都不敢相信,銀幕上這個如紀錄片般的黑白電影,竟然出自那個酷愛科技與童話的斯皮爾伯格。《辛德勒的名單》包攬了1993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7大獎項及第51屆金球獎的7項大獎。
這部讓斯皮爾伯格發了十成功力的電影,在最初上映時他自己并不看好票房,但同樣也創造了票房奇迹,是史上票房最高的一部黑白電影。
一般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很大程度上是去追求感官的刺激,去放松、去娛樂,沉悶壓抑的黑白電影早就被主流所抛棄了。在這種環境下,斯皮爾伯格為什麼還要耗費巨資去拍攝一部黑白電影?而觀衆又為什麼會如此的買賬呢?這部電影究竟講的什麼?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侵占波蘭,大肆迫害猶太人為背景,講述了德國投機商人奧斯卡·辛德勒在波蘭雇傭猶太人當廉價勞工,大發戰争财。但在目睹了猶太人被屠殺的慘劇後,經曆了劇烈的心理變革。之後,辛德勒巧妙周旋在德國軍官之中,傾家蕩産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
電影裡的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但這部電影之是以會成為經典、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頭戴“救世主”光環的主人公辛德勒,可不是編劇坐在家裡幻想出來的“全民英雄”,而是确有其人。
真實的奧斯卡·辛德勒
1982年的一天,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辦公室裡看到了《紐約時報》關于一本名叫《辛德勒名單》的小說的書評,斯皮爾伯格被辛德勒傾家蕩産拯救1200多名猶太人的的故事感動了。
當看到書評上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後,他難以置信,他想不出“是什麼驅使一個男人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無辜的生命”。
斯皮爾伯格對這本小說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的促成下,環球影業買下了小說的改編拍攝權。大半年後,斯皮爾伯格與小說作者的助理費佛伯格見面了。直到這時,他才完全相信了小說主人公奧斯卡·辛德勒所做的一切。
斯皮爾伯格與費佛伯格見面的時候,費佛伯格問道:“請問你準備什麼時候開拍?”此時的斯皮爾伯格的大名早已憑借《大白鲨》、《e.t.》、《奪寶奇兵》等影片響徹全球。可面對眼前辛特勒的故事,他卻有些猶豫不決了。他回答道:“10年後。”
那麼,面對如此好的題材,斯皮爾伯格為什麼把時間推的那麼久呢?一個在26歲就已經挺進好萊塢名導演之列的“神童”導演,為什麼對于這樣一部電影會望而卻步了呢?
其實,面對如此有曆史使命感的題材,斯皮爾伯格根本不确定自己能不能駕馭這部關于大屠殺的電影,于是找來了法國大師級導演、曾執導《水中刀》、《唐人街》等經典電影的羅曼·波蘭斯基,希望他能執導此片。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波蘭斯基居然直接拒絕了。這是為什麼?
原來,波蘭斯基是一個猶太人,他的母親就慘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裡,而他本人也是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的幸存者。童年的陰影成為了他“揮之不去的痛苦”,以緻于難以面對這樣的電影題材。
随後,斯皮爾伯格又聯系了幾個當時的知名導演,但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拒絕了。兜兜轉轉,《辛德勒的名單》又回到了斯皮爾伯格的手裡,他反複的閱讀揣摩小說,最終決定自己擔任導演,10年後再拍攝。
轉眼間,10年過去了。1993年的春天,随着劇本的敲定,拍攝任務被提上日程。如何標明男主角?其實早在之前,好萊塢很多“大牌”找到過斯皮爾伯格,表達想要出演辛德勒的意願。後來在《與狼共舞》中擔任導演、制片以及演員的全能藝人凱文·科斯特納;後來執導《勇敢的心》、出演《愛國者》的梅爾·吉布森等找過斯皮爾伯格,但都被婉拒了。
凱文·科斯特納
梅爾·吉布森
斯皮爾伯格婉拒大牌,是因為不符合心目中的辛德勒?還是不想讓演員的名氣影響這部紀錄片式電影的表達,怕觀衆過分關注演員而非電影和電影人物本身呢?那麼,到哪裡才能找到知名度不高但演技又好的演員呢?斯皮爾伯格想起了美國百老彙的音樂劇在當時風靡一時,劇目聞名遐迩,但劇中演員卻鮮為人知。
有了這樣的考慮,斯皮爾伯格沒事就到百老彙去轉悠,希望能遇到他心目中的奧斯卡·辛德勒。1992年12月,百老彙舞台劇《安娜·克裡斯蒂》在劇院上演,台上演員酣暢淋漓的激情演繹一如往常,可這一次,台下有一雙眼睛卻死死的盯住了台上的男主角。
沒錯,斯皮爾伯格在看完舞台劇之後,對連姆·尼森的印象在腦海裡與劇本中的人物重疊定型,認定連姆·尼森是扮演辛德勒的最終人選。
連姆·尼森以他1.93米的高大身材、結實的身形和風度翩翩的舉止、帶着花花公子式的玩世不恭,眉宇間卻透露出優雅、憂郁、悲天憫人的慈悲,讓斯皮爾伯格認定了,他就是奧斯卡·辛德勒。
主角确定了,剩下的就是其他一些台詞不多,但卻是電影的另一個“主角”群體,那就是辛德勒所營救的猶太人。
拍攝期間,劇組共雇用了三萬名臨時演員,其中兒童演員全都是“辛德勒猶太人”的後代,扮演幸存者的演員也都是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
1993年3月1日,《辛德勒的名單》在波蘭克拉科夫正式開拍。片中場景除了奧斯威辛集中營,其餘都在真實地點拍攝。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的一個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這裡建立了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是以聞名于世。集中營内部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布,設有哨所看台、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屍爐,多達300萬人喪生于此,可謂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大魔窟。這裡現如今已經被建成博物館,為了不打擾命喪于此的亡靈,劇組人員被禁止進入,他們就在離集中營不遠的地方搭建了複制品進行拍攝。
奧斯維辛集中營
為了讓電影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更為了象征那個黑暗而又令人恐懼的時代,斯皮爾伯格決定用黑白膠片拍攝。但他動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象征含義的效果陪襯,就是穿紅衣的小女孩。
這個紅衣女孩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也是斯皮爾伯格的點睛之筆,在影片之中成為辛德勒思想轉變的關鍵。她象征着無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戰勝邪惡的勇氣與力量。
盡管拍攝進行的十分順利,但斯皮爾伯格在拍攝《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時并不開心,甚至幾度陷入了崩潰的邊緣。這是為什麼?
其實,斯皮爾伯格也是猶太人,他在童年時期曾飽受反猶太主義者的歧視和欺淩。《辛德勒的名單》的拍攝讓斯皮爾伯格回想起童年時的不快經曆。在拍攝納粹醫生讓猶太老人裸奔的場景時,斯皮爾伯格刻意拒絕觀看。多位女演員在拍攝淋浴場景時幾近崩潰,她們其中就有人出生在集中營。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有一個“金牙打造戒指”的橋段,這是真實存在的,獲救的猶太勞工們在送給辛德勒的戒指上所刻寫的那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成為了整個曆程的終點:“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電影在這裡結束,然而真實的奧斯卡·辛德勒與他所營救的猶太人之間的故事還在繼續。
奧斯卡·辛德勒夫婦
由于身為德國納粹黨成員,辛德勒有被以戰犯逮捕和處決的危險。為了逃避蘇聯人的抓捕,辛德勒乘坐一輛隻有兩個座位的轎車向西逃亡。1945年秋,辛德勒夫婦搬到了巴伐利亞生活。
1974年10月9日,奧斯卡·辛德勒逝世,享年67歲。他的遺體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這裡的前納粹黨成員。
辛德勒和家人
人們在辛德勒去世之後,發現這個“救世主”一般的英雄窮困潦倒到隻留下了一隻塵封的皮箱子。皮箱裡塞滿了辛德勒寫于40至60年代發往各地的幾百封信件,成堆的剪報、照片、保險單據、抵押證明,辛德勒工廠的位置草圖等等,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這份“辛德勒的名單”。“辛德勒的名單”不隻是一件遺物,它更是一種象征,是人類精神遺産的一部分。
《辛德勒的名單》于1993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在美國上映,影片長達195分鐘。二戰中德國納粹種族滅絕的屠戮一直是猶太人心中的夢魇,也是現代人類史上最慘痛的悲劇之一。辛德勒的故事多年來一直備受争議,如同一個“謎”一般的存在于曆史長河之中。
而在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還原下,這段真實的曆史震撼着每一個觀衆的心靈。這是"一位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導演拍攝的一部洋溢人道主義氣息的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導演,以一顆虔誠和謙遜之心,成功運用色彩和聲音,把一部幾乎接近完美的影片獻給這個世界。
災難過後,宛如新生。世人應謹記猶太人為了感恩而送給義人辛德勒的戒指,還有上面那句古老的希伯來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鎖定5月16日6:30播出的湖北衛視《大揭秘》電影經典《辛德勒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