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僅靠志願者營運,大資料文摘20萬粉絲,如何煉成?

僅靠志願者營運,大資料文摘20萬粉絲,如何煉成?

大家好,我是汪德誠,大資料文摘的創辦人。

對很多朋友來說,我們沒有見過面,但是我們并不陌生,因為我們已經通過文摘“交流”2年多了。從2013年7月25日大資料文摘發了第一篇文章後,我們一直專注大資料,每日堅持釋出優質文章,從未間斷。在這兩年間很多朋友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有讀者問我們文摘如何營運、盈利模式、大資料行業及未來的判斷。我想通過今天的文章,盡量回答大家的問題,抛磚引玉。

有希望和我交流的朋友可以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 或加我微信2027671925(這是第二個微信,第一個已經加滿好友了)。

選擇今天發文,因為上周對于文摘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2015年8月12日,大資料文摘的讀者達到20萬,對于很多大v來說,20萬并不是很大,因為幾十萬甚至百萬粉絲的公号也有不少,但是20萬對于一個隻發幹貨、高度垂直的自媒體來說非常不易。我願意與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和教訓,此篇文章将覆寫如下内容:

文摘是個什麼組織?現在有多少粉絲?都是什麼人關注?

文摘如何營運?真的完全依靠志願者在營運嗎?

怎樣看“大資料”,是否有泡沫,未來有哪些機會?

大資料文摘的現狀

一如既往,保持大資料文摘的風格,隻發幹貨,用資料說話,先看圖。所有資料均為文摘背景截圖或資料導出後作圖,絕無虛假。

訂閱使用者累計情況

今天,文摘有訂閱使用者(粉絲)204720人。

僅靠志願者營運,大資料文摘20萬粉絲,如何煉成?

從文摘成立(2013-7-25)到現在,文摘漲粉全圖

僅靠志願者營運,大資料文摘20萬粉絲,如何煉成?

每新增1萬讀者,所需天數

僅靠志願者營運,大資料文摘20萬粉絲,如何煉成?

活躍度(閱讀量),每天有多少人在看文摘

僅靠志願者營運,大資料文摘20萬粉絲,如何煉成?

上圖是近1個月的圖文閱讀資料,平均每天超過3萬人、5萬人次在閱讀大資料文摘。

誰在讀大資料文摘?

文摘的讀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也非常關心,但是微信背景并沒有更多資料可以判斷,隻能看到讀者的:昵稱、性别、地區、簽名,其他資訊都無從活動。但有些統計資訊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地域資訊:北京、廣東、上海三地已經聚集了超過43%的讀者

性别比例:其中男性占61.43%,女性占30.22%,未知占8.35%

不過評價一個公衆賬号的定位和讀者的品質,要看這個公号什麼文章“火”,這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讀者的喜好,進而判斷公衆賬号的品質。這裡我列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火爆文章

大資料文摘的營運

文摘的營運完全依靠志願者,沒有任何薪水,所有人都有本職工作,包括我自己。文摘經曆了2個階段,正在象第3階段邁進。

一個人的文摘

2013年7月~2013年11月

隻想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分享價值幹貨給讀者,我相信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隻要你用心做,就會有人懂你,欣賞你,甚至加入你的團隊。就這樣,我一個人做了5個多月,沒和任何人說,發了文章也沒請别人轉發,隻想看看文章自身的傳播力有多大。經過幾個月的測試,效果不錯,閱讀量、粉絲逐漸增加,堅定了我繼續做下去的決心。但是我也意識到一個人的精力和視野都是有局限性的,為了能給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文章,我需要有更多人加入。

一群人的文摘

2013年11月至今

很多高科技産品、人才都在美國,是以我自然想到翻譯優質文章給國内讀者。在之前的《大資料文摘及志願者簡介》(給大資料文摘背景回複“志願者”可得)一文中,我寫到“我們是一群對資料充滿激情、有能力、願分享的專業人員。團隊成員全部是志願者,目前已有成員80多人,都是華人,分布在美國、法國、加拿大、德國、芬蘭、日本、瑞典、中國,涉及金融、電信、醫療、生物技術、傳媒、航空、網際網路、it等行業。”。2015年初我們又成立了醫療、金融、可視化、原點(一個針對創業團隊的原創采訪欄目)等欄目,均由業内資深從業人員擔任欄目主編。

“日不落翻譯組”,一個美麗的願望

但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從一個人做到一群人做,有太多需要溝通、磨合、妥協,也走過很多彎路。比如我們曾希望成立一個“日不落翻譯組”,希望我們的翻譯志願者遍布全球各個時區,但是後來發現,這對于科技類媒體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家希望讀到最新文章、咨詢,而這些資訊基本都在美國,其他國家的資訊甚至都不如中國資訊來得快,是以嘗試之後,發現這個想法并不适合。

志願者是萬能的嗎?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發現志願者團隊居然能做這麼大,而且沒花一分錢,是以專程來拜訪我,甚至從外地過來取經。這裡有幾點,和大家分享

(1)志願者成本低:的确志願者不必支付薪水,但是這裡有3點需要考慮清楚

(a)志願者為什麼來

打動志願者靠的是行動而非言語,在調動大家積極性前,你得先做效果并“廣為人知”,才有可能有志願者加入,以文摘的資料看,這些“有能力、願分享、有時間”的志願者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不足0.5%。

(b)志願者來了之後怎樣協調

志願者來自五湖四海,從未謀面,而且未來有相當一部分人也不會見面。是以,我說文摘志願者團隊是最難管理(或“服務”更準确)的團隊,因為大家都是進階知識分子,都在異地,而且不拿薪水,不爽就不發言,随時可以消失。志願者可以節省成本,但前提是你要花大量時間、投入大量精力打造出一個高價值平台去吸引志願者,然後還要搭建出一個适合這種分布式的組織結構,使志願者團隊運轉起來。自從我做了文摘,2年來,平均下來,每晚睡眠時間不會超過5個小時。

(c)什麼樣的人适合志願者

我覺得做志願者和做慈善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不圖回報的做有價值的事情,隻不過一個捐錢,一個捐時間。是以,就像慈善一樣,做志願者也不是适合每一個人的。前提就是要有東西可捐,而且願意捐。是以我們希望志願者是有能力、願分享且有時間分享的朋友。說來也比較有趣,我們要求志願者的付出是每周3小時,持續3個月。實際情況是,入群後志願者會分化成2類,一類志願者的投入越拉越少,他們覺得不過如此,沒什麼意思.....最後退出或被清退;而另一類志願者的投入卻越來越多,遠超3小時每周,而且都說收獲遠超想象!為什麼?記得有句話特别貼切——大海中,沒有航行方向的船,任何風向都是阻力!是以,隻要你有目标,很多朋友可以幫上你。文摘就像放大器,如果你是1,通過文摘的平台,你可能變成10;如果你是10,就有希望變成100;但是如果你是0,無論如何,還是0。

(2)志願者的承諾和效率

首先我會認為,願意加入志願者團隊的朋友,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意奉獻的願望,但是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這份願意付出的時間隻是ta的一小部分時間,而且可能随時被其他事情擠占。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多備援”設計,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但是更多人加入也意味着溝通成本的增加。

(3)志願者持續性

這是個難題,甚至是個問題。志願者該持續付出嗎?是不是付出一段時間,就應該有所補償?坦率的說,我也在思考。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不符合要求的、長期沒有付出的志願者要不要“勸退”。我的觀點很明确,要勸退。因為我們在共同搭建一個公平付出平台,就好像讀書會一樣,每人都要讀書,都要分享,如果有人長期不讀隻聽分享,大家不會同意他繼續留在讀書會的道理一樣。

如何激勵?這個小故事,很有啟發。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于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可是不久,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在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出去對這些年輕人說:”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進制錢。“年輕人當然高興,既玩了還能得錢,何樂而不為呢?于是他們更加賣力地鬧将起來。過了兩天,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是以,從明天起,每天隻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年輕人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裡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我的開支,是以每天隻能給你們一毛錢了。”“一毛錢?”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裡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這是金錢的副作用,會讓我們不再單純的享受自己的付出,一旦将“興趣”與“金錢”挂鈎,這就非常危險。

大資料文摘的未來

從“一個人的文摘”到“一群人的文摘”,未來,要做成“大家的文摘”,我希望将文摘做成一個更加開放的平台,彼此付出,彼此收獲。

首先,因為我認為,“資料分析”行業值得投入。随着電子裝置的增加,資料采集手段更加豐富,科技的發展使得資料的存儲、計算、網絡帶寬的成本效益越來越高,是以未來資料一定是越來越多。大資料與傳統資料的差別是什麼?我認為,從分析角度看,大資料是進階的資料分析,隻是分析的對象變了,之前做的是結構化資料,是在單一系統、行業内,而現在資料的形态、次元、速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以對資料的存儲、分析、展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資料”一詞可能過熱,很多媒體在報道時,已經變成了逢資料必加“大”,這确實有些誤導,不過權當“資料思維”的引導罷了。一個新事物出現時,大都會有泡沫出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做出正确判斷。

其次,我更認為“大資料文摘”是值得投入的。記得電影“道士下山”中,師傅對即将下山的小道士說“不擇手段非英豪,不改初衷真英雄”。我們真心希望為中國的“普及資料思維,傳播資料文化”出一份力,也歡迎同樣有能力、願分享的朋友加入!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8-17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