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文/毛天哲

在呂祖謙研究中,有個無法回避也困惑人們多年的問題是,由呂祖謙創辦并被清代史學家全祖望所稱道的與嶽麓、白鹿洞、象山書院并稱為南宋四大書院的麗澤書院到底是創辦在金華城内還是在武義明招山。

複旦大學博導、哲學史研究專家潘富恩教授和門生徐餘慶先生1984年出版的《呂祖謙思想初探》中說:"呂祖謙和其弟呂祖儉在明招山創辦了麗澤書院……"。而這句話成了一批人和書講"明招山辦有麗澤書院"的所謂根據。我認為這隻是人們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真正的麗澤書院創辦于古婺城,有近500年的曆史而不衰。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呂祖謙創辦麗澤書院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講學會友之所,設于宋乾道初(約1165-1166)。呂祖謙這一講學會友之所,系其曾祖父東萊郡侯呂好問于建炎年間宋室南遷時攜全家自開封遷居金華時所借之官屋。

據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記載:"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後,今市内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于此"。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

"麗澤"之名取于《周易》"兌封"象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意為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

從《東萊全集》呂祖謙與朱熹交往的書信中考證,金華麗澤堂建立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秋。乾道六年春完工,是年潤五月初八,舉行竣工慶典。書信中明确說明,麗澤堂是呂祖謙為振興金華教育,多次敦促金華郡并由郡裡撥出公款興建的郡辦"塾齋"。朱熹來信建議命名為"尊賢堂",呂祖謙去信婉言謝絕,他以《易經》聚朋論道的典故,定名為"麗澤堂"。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呂祖謙為麗澤書堂制訂了學規,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為基本準則,學生中如有"親在别居、親沒不葬、因喪婚聚、宗俟訟财、侵犯公财、喧噪場屋、遊蕩不檢"等行為者,即令其退學。

他還為書堂編著了《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近思錄》(十四卷)等教材。書院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教學采用個别鑽研、互相問答與集衆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切磋、研讨之風甚盛。

書院每月授課2-3次,一年舉行一次考試。呂祖謙的嫡傳弟子即有呂祖儉、葉邽、樓昉、喬行簡、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89人。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呂祖謙_從祀孔廟

在宋孝宗乾道、淳熙時期,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齊名,被稱為"東南三賢"。呂祖謙是金華學派的創始者,并開南宋浙東學派之先聲。他除自己在麗澤書堂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外,還先後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張栻、陸九淵、陸九齡、薛季宜、葉适、陳亮等前來講學,以探讨學術、交流思想。後呂祖謙将此屋歸還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而講學會友之所麗澤堂也随之北移。

麗澤諸儒的理學學術活動,貫穿在整個"麗澤"的曆史變遷過程中。由于當時呂祖謙正在嚴陵(今建德)任職,麗澤堂的執教由朱熹門人潘叔度、潘叔昌和呂祖儉、呂祖泰及金華一批學者擔任。

至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呂祖謙死後14年),宰相韓侂胄,為排除異己,把南宋興起的理學誣作"僞學",嚴加禁止,史稱"慶元黨案"。被迫害坐罪朝廷大臣和理學名儒多達59人。呂學也在禁案之列。呂祖儉、呂祖泰均遭逐放。時隔10年,即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甯宗诏殺了韓胄。黨案也獲昭雪。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慶元黨案中宋甯宗當朝宣布道學為僞學,禁止傳播道學。

第二年,也就是呂祖謙逝世後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呂氏門人請求官府将位于光孝觀旁的呂氏舊居(屬官屋)之一半辟為一堂,以供祀呂祖謙。州官李大異同意此請,并出錢五十萬,于此重修麗澤書堂和呂祖謙祀室。共建屋十餘楹,其中外門五間,祀室及前軒各三間。前為一堂,上懸"麗澤書院"匾額;後為"遺書閣",即用來庋藏呂祖謙生前之作。

至端平年間(1234-1236),呂氏門人又将麗澤書院内的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主祀成公呂祖謙,配祀忠公呂祖儉。金華一批士代大夫和呂氏門人向郡裡呈詞,建議将呂祖謙祖父呂弸中租住過的位于金華城的公屋劃出一半,為呂祖謙建祠紀念。知郡李大異撥巨款并派得力官員主董修建,專藏呂氏著述,并設一書院,匾懸"麗澤書院",旨存"麗澤堂"舊名。

淳祐年間丙午(1246),婺州知州許應龍對麗澤書院進行了重建,并遷雙溪之畔,奏請宋理宗趙昀禦賜匾額。寶祐年間(1253-1258年),呂祖謙門人時少章(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書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請著名學者何基(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後著名學者王柏(金華人)任麗澤書院講席,當時金華城鄉的許多耆老碩德者亦來書院執弟子之禮。宋末鹹淳乙醜(1265),麗澤書院又遷至旌孝門(俗稱義烏門)外印光寺故址(今城東麗澤弄一帶),此後院址未變。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民國手繪金華城區圖

王柏逝後七年,南宋滅亡,麗澤書院則由金履祥司講。金履祥系何基弟子,為金華學派之中堅。宋亡後,他即隐居不仕,專心講學于麗澤書院,兼事著述,繼續傳授和發展"婺學",并積極培養後繼者,直至逝世。元代著名學者許謙(金華人)、柳貫(蘭溪人)即出其門人。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對麗澤書院進行了大修,并由王龍澤撰《修麗澤書院記》勒于石。大德年間(1297-1307),書院毀于大火,後至元年間(1335-1340)曾重建。元末又毀于火。明天順年間(1457-1464),呂代後裔呂濟晟、呂重濂重建書院,并追回被占學田。到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揮使司佥事辛訪又命金華知府李嗣負責重修麗澤書院,時人魏骥撰有《重修麗澤書院碑記》記其事。

嘉靖十四年(1536),巡按禦史張景又命金華府通判汪昉負責重修麗澤書院。并由麗澤書院供祀同創道學于婺州的朱熹、張栻、呂祖謙三位理學大師。時呂氏子孫又将原在光孝觀北的呂成公祠遷建至分守道右(清麗正書院後,今将軍路道前北)。至明末,麗澤書院終因遭兵燹而毀。自南宋始建麗澤書堂算起,曆經元明,麗澤書院共存478年。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呂祖謙創辦麗澤書院乃婺學之開宗,浙學之托始

南宋"婺學"文化精粹——呂祖謙的大量著述,一直珍藏在金華麗澤書院的藏書閣裡,到清乾隆年間,被紀曉岚征集,編進了《四庫全書》。當我們從事呂祖謙理學文化研究時,往往會見有"明招學者"、"麗澤諸儒"之分。"明招學者"指的是從學呂祖謙于武義明招山的學成弟子;"麗澤諸儒"指的是從學呂祖謙、呂祖儉、呂祖泰和活動于金華"麗澤堂"和"麗澤書院",繼承"金華學派"文化的理學名流。

由于呂祖謙"丁憂"期間,曾在武義明招山幾度聚徒講學。因呂氏世家在宋代曾有五代為相,一門17人中進士,呂氏家學聲望名揚全國。故此,呂祖謙在明招山服喪期間,弟子越聚越多,甚至出州、郡之外,盛況非凡。其學子多到什麼程度?門生鞏豐有詩說:"同門至千百"。另一門人陳良祐在詩中說:"門生數百人"。有據可考,明招諸生中成鴻儒名宦達20多人,嫡傳弟子80多人,有造詣者150多人,其中《嘉慶武義縣志》列名武義籍的明招學者有10人。這也造成了呂祖謙曾在武義明招山創辦了"麗澤書院"的假象。

然據我所了解,在武義明招山及明招寺均沒有過麗澤書院、麗澤書堂等名号。從《東萊呂太史公文集》40卷及呂祖儉撰寫的《東萊呂成公(謙)年譜》,以及呂公之友人、門生的來往書信中,均無說到武義有麗澤書院等字樣。如有,不可能這些人是不寫下片言隻語的。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武義明招山呂祖謙墓地

因為呂祖謙在明招山兩度都是丁憂而"守墓",守墓期間獨自讀書、做學問是自然無礙的。四方學子慕名而來問學,偶而講講學問也無妨。當時由于受朝廷綱紀所律,根本不能公然創立私立書院。況宋代理學本身就重孝道,呂祖謙是個極重孝節的理學儒者,經常在墓旁與人交往已屬不道。無奈學子們蜂擁而往,集之不去,講究事功的呂祖謙不忍心打消衆多學子的求學之志,于是冒着"開小差"的罵名和陸九淵等人的勸說與指責,堅持講學(潘富恩等《呂祖謙評傳》p28以及呂、陸之書信)。

在明招山講學是呂祖謙的私下行為,不能大張旗鼓地做,也自然不會打什麼"麗澤書院"等旗号了。其實這是連想也不會想的事,用呂祖謙自己的話說,是"稍稍送子弟從予遊"。

在呂祖謙去世後至1208年,先是婺學,接着永康學派和永嘉學派的學說均受到朱熹等人的批評,後又是全國範圍的慶元黨禁,把南宋理學稱為"僞學",貶谪和流放理學各學派的領軍人物和著名學者59人。呂祖儉及從弟呂祖泰和陳傅良、葉适、朱熹等人均遭此難。這是《宋史》上人所共知的大事件。是以在此期間,盡管武義和外地均有一批呂祖謙的門生和敬慕者,也均不敢貿然打出"麗澤書院、明招書院"等什麼牌子,以免自讨苦吃。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

明人薛瑄作呂祖謙像贊

明招山也不可能用麗澤書院之名稱。自1208年呂祖謙曾居住過的官屋被官府支援建成為挂牌"麗澤書院"以後,直至明末400多年的曆史中,婺州郡治官府專辟麗澤書院,郡下八縣自然是清楚的,誰也不敢把麗澤書院之牌号遷移到或讓給明招山,否則不但縣治觸犯了郡治官府及其學人百姓的衆怒,而且違逆了宋理宗皇帝1246年禦賜雙溪之畔的"麗澤書院"匾額的旨意。

再說同郡百裡之内,用同一名稱且事關同一人,也是對呂祖謙兄弟的大不敬。婺州内外使用起來也大不便。奪人所好,這是古代武義官府和學人共所不齒的事。到了南宋乾熙年間(1165-1189),書院已發展到私辦官助階段,南宋1208年以後官方已較多介入書院管理。到了元代以後,書院山長已屬官方委派了。是以在同一州裡,郡治與縣治之間各有一個"麗澤書院"是不可能形成的。

在清代以前,郡縣辦書院,無論大小,都屬當地的重特大事件,郡縣史志都會記上一筆,決不會遺漏其名稱的,這是屬于常識。如果武義明招山有"麗澤書院"等稱呼,武義縣志史家焉能不記。史家大多是儒者,一縣一郡之儒者不知本縣本郡之"書院"儒事,是不可能的。

據說潘富恩教授雖然是溫州人,但他卻不知道武義是金溫鐵路第一站,也不知道明招山就在武義縣城郊。潘先生可能把武義明招山當作古婺城郊的一個舊址所在地了,誤以為古代書院通常都建在山清水秀的山麓中,不料麗澤書院在金華府城老宅中,可見他也僅是個從事"故舊紙堆"内研究的人物。

據報載,有武義人王文政(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曾對潘富恩教授的《呂祖謙思想初探》中說:"呂祖謙和其弟呂祖儉在明招山創辦了麗澤書院……"這一論斷表示了異議,并求教于潘教授。潘富恩教授後來接受了這一意見,并回信說:"……拙著将來再版時當修改為'呂祖謙兄弟居明招山講學,并在金華城内創麗澤書院……'此作者疏誤之處,蒙你指正,深為感謝。"

潘老做學術胸懷博大,由此可見一斑。但"明招山"三字前未加"武義"二字,似乎潘老當時還是尚未弄清武義明招山與金華城分屬兩個縣域。

可見做學問是件非常嚴謹的事情,有些白紙黑字的論斷一經所謂的"專家教授"的染指就會被尊崇為"真理",人雲也雲,流傳甚廣,誤人子弟。但作為一個金華人,作為一個曾在"麗澤書院"舊址邊中學堂裡就學過的學子,我還是堅定自己的這一觀點,那就是武義明招山或者明招寺并沒有辦過"麗澤書院",真正的"麗澤書院"創辦于古婺城——我那美麗的家鄉金華。

金華"麗澤書院"考原标題:金華"麗澤書院"考作者:毛天哲,專注于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研究。本文發于今日頭條,覺得文章好請點關注,後續文章會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