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原本隻考取第三名,閱卷時皇帝大筆一揮:他字好看,狀元歸他

浙江當地有一句諺語叫做“始于史,終于鐘”,這是說的浙江當地的狀元,在清朝時是由史大成開啟,而最後一個狀元叫做鐘駿聲,正好貼合了“有史(始)有終(終)”這個詞。不過史大成一開始并不是狀元,而是探花;之是以能當上這個狀元,多虧了他的一手好字。

他原本隻考取第三名,閱卷時皇帝大筆一揮:他字好看,狀元歸他

史大成生于明朝末年,從小就頗有孝名,曾因為母親病重,效仿古人割肉和藥替母親治病,不僅被當地人所贊頌,還是以上報朝廷,得到朝廷所頒發的“孝子”之名,兼一批錢糧。自幼飽讀史書的史大成雖然年紀輕輕就成就非凡,16成秀才,19考取了舉人;但他深知明朝此時早已是風雨飄搖,是以斷絕入仕的念頭,安心在家鄉教書育人。

後來清朝入關,曾多次想召他入仕,他也都一應拒絕;等到清朝統治穩定後,父母接連催促,史大成無奈之下重新考慮入仕。因為清朝并不承認明朝的成績,是以還需他重頭再來,不過才學擺在那,史大成很快再次中舉。

他原本隻考取第三名,閱卷時皇帝大筆一揮:他字好看,狀元歸他

公元1655年,34歲的史大成赴京趕考,以第18名的優異成績成為貢士,得以面見天子參加最後一輪的殿試。在殿試中,史大成力壓一衆學子,以出色的才學被主考官判為殿試第三名。本以為探花郎已是不錯成績,沒想到竟還能再進一步。

考官批卷結束就到了皇帝複查階段,順治結果史大成的卷子一看,立刻就被他那一手漂亮的字迹驚豔到了,誇其“文氣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就是說史大成文采斐然,字迹嚴謹工整,必定是一個十分端正的人。龍心大悅之下将原為定下的第三名大筆一揮,改成了第一名,史大成是以成為了狀元郎。

他原本隻考取第三名,閱卷時皇帝大筆一揮:他字好看,狀元歸他

按照科舉一般的規矩而言,一甲進士一般都被留在京城進入翰林院繼續深造,史大成就被封為了翰林院修撰,留守京官需得六年後方能回家探親。順治十五年,史大成任修撰方才第四年時,接到了老家傳來的加急信,信中是一張父親的畫像。原來年邁的雙親在家思念兒子已久,又無法長途跋涉趕到京城來看望他,就隻能寄一張畫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史大成看過畫像後淚流滿面,當即就像順治辭官想要回家侍奉父母;順治聽後也大為感動,為他修改律法,規定以後進士隻需劉京三年,便讓他快馬加鞭回去探親了。但可惜的是,在史大成回去途中,他的父親就因病逝世,回到家的史大成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後,又擔憂母親的身體,遲遲不肯回朝做官。朝廷一氣之下剝奪了他的官職,将他貶為庶民。

他原本隻考取第三名,閱卷時皇帝大筆一揮:他字好看,狀元歸他

等到康熙登基,大赦天下,史大成也重新被啟用。這時他母親也已作古,他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為朝廷培養更多人才當中,始終恪盡職守,果然沒有辜負順治曾經對他的評價,是一位廉潔公正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