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分析,"人"比"技術"更重要 —— 安永資料研究所

大資料分析,"人"比"技術"更重要 —— 安永資料研究所

“大資料”和“資料分析”的人本因素

機構群組織一直以來通過分析資料來幫助企業制定戰略、經營決策,以及進行風險管理。但今天,情況在發生變化,資料的數量、速度、種類在改變,計算機技術也在改變,而這正是讓數以萬計的商業應用成為可能的技術平台。

然而,技術僅僅是方程的一部分。企業必須将“資料分析”嵌入到由人類參與的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這才是“資料分析”展現其價值的時刻。

安永和福布斯一起開展了一系列調查,并舉辦了分析顧問董事會會議,參與者是來自金融服務、生命科學、醫療衛生、日用消費品、石油能源方面的執行主管們。

當讨論到由“資料分析”做主導的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時,與會者們一緻認為投資和管理的焦點過于着重科技,卻忽略了人和分析流程。

他們還一緻認為,“資料分析的試點階段”已經結束,他們有個兩年開放計劃,讓企業具備分析能力:旨在将之前由一小批資料科學家和商業分析師才能接觸到的“資料分析”,推廣到企業範圍。

“這不僅僅關于技術,也不僅僅關于進階的分析技能。”安永首席分析師chris mazzei提到,“這關乎組織的流程、文化、人本因素、以及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其他方面。這些對于實作“資料分析”在商業過程中的關鍵價值才是重要的。”

我們的經驗表明,超過半數的分析方案未能滿足預期的投資回報。在安永最近一個更廣泛的調查中顯示,81%的進階管理人員認為資料應該是所有決策制定的核心。

然而,隻有31%的企業為了發揮“資料分析”的作用而重新制定了營運結構;41%的受訪者意識到“跨部門工作”對于成功運作大型資料項目的重要性;隻有23%的企業已經實施了企業範圍内的資料政策。

從“大資料”和“資料分析”中獲得價值的關鍵在于人本因素。一旦通過“資料分析”得出某種見解,改變商業決策、商業流程和員工行為來創造價值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人的手中。将“資料分析”得到的見解執行出來隻能由人來操作,我們都知道,政策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執行效果。

改變總是困難的,“資料分析”可以幫助企業做出顯著的改變:

為了在全新的協作式、數字化、以“資料分析為主導”的世界生存,人們被迫改變思維方式和技能。

然而“資料分析”并不是萬全之策。客戶服務代表、銷售代表、供應鍊專業人員、市場專員,他們從“資料分析”中獲得的資訊都是不一樣的,據此安排的活動和獲得的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當為商業問題提供一個“資料分析”解決方案時,需要将客戶作為考慮的和規劃優化使用者重點。

“資料分析”對于企業如何管理和共享資料是具有轉換性的。雖然從商業中收集資料以及将它轉為有效的商業洞察離不開統一的管理模式,但是本土模式也能讓企業獲益。

統一的管理模式確定在“大資料分析項目”中能有共同的标準、相同的方法和工具,這些資料推動着所有和要的決定,而本土的模式則能提高分析的速度,并確定商業決策者能獲得這些見解。

雖然本土的模式有效地支援整個“價值驅動”的決策過程,但它并不被廣泛采用。安永的研究表明,隻有27%的公司将統一管理和本土模式結合在一起。

“資料分析”将繼續以“科學”作為核心,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一門由人掌控的“藝術”。這就要求創造一種“将資料作為商業核心”的文化。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6-17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