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子學Linux之硬碟分區篇

本文在上篇《讓女孩子更快學會linux的方法與建議》基礎上,筆者将着重為女孩子們介紹硬碟分區的知識,以及如何在linux系統安裝中如何進行手動分區(以虛拟機安裝為例)。

<a target="_blank"></a>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c盤,d盤這樣的說法。現在請打開你的windows桌面上"計算機"或"我的電腦"圖示,就會出現"本地磁盤c"、"本地磁盤d"等一系列圖示。那麼,這些圖示都代表着什麼呢?又為神馬從c,d開始,a,b盤又去了哪裡?筆者接下來會進行詳細介紹,姐妹們不要着急哦!

大多數人都知道,硬碟是電腦中最大的資料存儲區域,它可以存儲海量的資料。你電腦上的作業系統,軟體,遊戲,電影等等全部存放在裡面。面對這麼多資料,需要一種有效的機制來管理它們。硬碟分區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硬碟分區,也就是用軟體方式,把硬碟分為數塊互相獨立的區域,每塊區域可以用不同的格式來管理檔案(稱之為檔案系統)。例如windows使用fat、ntfs檔案系統,linux使用ext3,ext4,btrfs,xfs等檔案系統。需要注意的是,由于linux系統的開放特性,它可以使用世界上幾乎所有種類的檔案系統。檔案系統可以通過作業系統内置工具來進行建立(windows下通常稱為"格式化")。使用方法請自行查閱資料。因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贅述。

有了硬碟分區,作業系統應該如何使用它們呢?常見的windows系統用拉丁字母c,d,e…對硬碟分區依次編号,稱為盤符。第一個分區定為c盤,第二個分區定為d盤……依次類推。

你一定會感到奇怪,a,b盤為什麼不存在?其實在電腦發展的早期,存在一種叫軟碟的儲存設備,其功能類似于我們現在用的u盤。隻是容量小得多,讀寫速度也慢的多…那個時候,a盤代表軟碟驅動器1,b盤代表軟碟驅動器2。c開始才代表硬碟。後來随着時代發展,軟碟退出了我們的視野,但以c盤作為代表第一個硬碟分區的傳統保留到現在的windows中。a,b盤便看不到了。

好了,現在我們進入正題,來講述一下linux的硬碟分區知識。

linux的硬碟分區排程方式有别于windows,沒有盤符的概念。而把所有的硬碟分區都"挂載"在系統的目錄樹上,方可進行讀寫目錄樹頂端的"/",稱為根分區,其作用相當于windows下的c盤,存放所有linux系統下的相關程式檔案。根分區下面,有bin,boot,dev,home等一系列目錄,存放的是linux系統中不同用途的檔案。這些目錄既可以依附在根分區下面,也可以映射到一個獨立的linux分區。建立或取消這種目錄與硬碟分區的映射關系的操作,便稱為挂載/解除安裝。

這裡筆者提醒大家一下:如果一個目錄中原來有内容,現将某個硬碟分區挂載到此目錄的話,那麼此目錄中隻會顯示挂載上去的硬碟分區中内容,原有内容須将分區解除安裝後方可顯示。

講到這裡,姐妹們一定很關心:我如何在安裝linux過程中進行硬碟分區操作呢?筆者以建立的虛拟機硬碟(其上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了解為一塊剛買來的硬碟)為例進行講解。筆者配置設定的虛拟硬碟大小為30gb。

嗯,現在啟動你的虛拟機。安裝程式開始之後,經過幾步無關緊要的步驟,一路“下一步”以後,出現了選擇分區方式的界面。

選項有“自動使用整個硬碟安裝”,“自動使用未分區空間安裝”,“進行手動分區”。雖然眼下主流linux發行版均提供了完善的自動分區機制,但我們為了學習,還是進行手動分區好了。

選擇手動分區,點選“下一步”。這時會出現一個提示,大意為在這塊硬碟上找不到可用分區表,是否清除所有資料來建立一個新的分區表?請放心地點“确定”,因為這裡的虛拟硬碟與你電腦上主硬碟是互相獨立的,不會妨礙到你硬碟上的珍貴資料。

接下來出現一個“未分區空間”的灰條,大小為30gb。請選中這個灰條,點選“建立新分區”,在“挂載點”欄選擇“/”,大小輸入15000mb(約15gb),檔案系統選擇ext4,其他欄目不用管,點選“确定”。好了,我們建立了一個大小為15gb的分區,作為linux系統的安裝分區。

接下來,請再次按以上步驟建立一個分區,大小輸入1000或2000mb(1~2gb),檔案系統選擇swap,挂載點不填,确定。現在建立的是交換分區,功能類似于windows下的虛拟記憶體,可以保證你一旦實體記憶體用盡,還能繼續使用電腦(隻是速度很慢)。

再接再厲,我們繼續建立一個個人資料分區,大小設為剩餘所有空間(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手動輸入),檔案系統選擇ext4,挂載點選擇/home,确定。大功告成啦!!分區步驟已結束,單擊下一步,按提示進行格式化分區。最後按提示完成所有安裝步驟即可!

關于硬碟分區的知識,筆者就先講到這裡。各位姐妹們是否明白了呢?不管怎麼說吧,筆者也是付出了辛勞的。各位是不是考慮給點掌聲呢!o(∩_∩)o~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07-19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linux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