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用戶端北京6月12日電 (左宇坤)在不少城市的繁華商業區裡,都能看到一家名為i.t的潮牌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這個品牌,但或知道它的老闆娘——女明星邱淑貞。
女神的光環沒能成為i.t永遠的護身符。近日,i.t集團公布的2019/2020财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出現了7.46億港元的虧損。
北京市一家i.t門店。 中新網 左宇坤 攝
一年虧超7億港元,“賺錢的團隊”賺錢難
不是“資訊技術”,更不是英文“它”。i.t集團的全名為“income team(賺錢的團隊)”,直言不諱道地出了每個人最樸素也是最永恒的願望——就是想賺錢。
不隻口号喊得響,i.t賺起錢來也是認真的。作為業内公認的“潮牌鼻祖”,i.t手握i.t和i.t兩條品牌線。
i.t的經營範圍為世界各地的高端奢侈品牌和一些價格比較高的設計師品牌,價格在幾千到幾萬元不等;而i.t主打年輕化産品,以售賣歐洲、日本、南韓年輕潮流品牌為主,大多商品在千元以内。
i.t品牌矩陣豐富,覆寫奢侈、輕奢、大衆等多個消費階層,商業版圖的布局不可謂不廣闊。然而這依舊不能阻止業績的下滑。
在i.t集團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年度末期業績中,2019/2020财年的表現并不理想:總營業額同比減少12.6%至77.194億港元,包括地區分部收入和品牌分部收入在内的多個重要名額資料下滑,淨虧損達到7.458億港元。
i.t集團表示,多個主要營運市場遭受重創,系因去年香港社會的不穩定局面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中美貿易糾紛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
i.t集團目前的全球店鋪數量有800多家,本财年在中國内地淨增加5家門店,在港澳地區卻淨關閉28間店鋪。
一代人的潮流時尚啟蒙,到底經曆了什麼?
老闆白手起家,“代購”代出傳奇
i.t集團創始人沈嘉偉的經曆,不可謂不傳奇。
1968年出生于中國香港,家境貧寒,中學畢業後就開始打工。白天在銀行幹活,晚上開一家小店鋪,一個人幹兩份工養家。
就是這家小店鋪,日後搖身一變成為了鼎鼎大名的上市公司i.t集團。
北京市一家i.t門店。中新網 左宇坤 攝
小店的賺錢思路很簡單:沈嘉偉發現,香港對于時尚的概念很強,很多外國時尚品牌都受到了香港年輕人的追捧。但當時香港的時尚業尚不成熟,一些外國大牌在歐洲和香港存在巨大差價,想要買到國外品牌的服飾需要花高出原價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
沈嘉偉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憑借自己在銀行工作積累的人脈資源,找到了很多飛國際航線的空姐,托她們帶貨回來。通過這種轉買轉賣,沒多久沈嘉偉就大賺了一筆。
說到這,大家可能發現了,這不就是現在的代購嗎?
運作路徑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沈嘉偉比如今的代購早了幾十年。
1988年,沈嘉偉和妹妹沈秀惠在香港銅鑼灣伊麗莎白大廈開設i.t公司,成立之初僅是一間約200平方尺的小店,網羅衆多世界知名時裝品牌,一步步發展為港澳地區規模最大的時裝集團之一,也是亞洲曆史最悠久的潮牌集團。
迎娶一代女神,“帶貨”帶出巅峰
“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不得不說,讓沈嘉偉的事業和人生都迎來了新高度的轉折,就是迎娶“白富美”邱淑貞。
電影《賭神2》裡,邱淑貞坐在牌桌、口中銜牌的鏡頭,成為了香港影史的最經典的美麗瞬間之一,邱淑貞也成為了無數人魂牽夢萦的一代美人。
時隔幾十年,年過半百、息影多年的邱淑貞,仍能打敗一衆老牌明星和流量小花,成為虎撲社群直男心目中的第一女神。
圖為邱淑貞在《新少林五祖》的劇照。圖檔來源:icphoto
1999年,邱淑貞風光大嫁沈嘉偉,創下了明星嫁入豪門的又一紀錄。據悉,結婚時使用的婚車法拉利f50,香港隻有四台,當年售價500萬之上。
婚後的邱淑貞可以說是全力以赴幫助丈夫,為了i.t的上市不惜押上自己全部積蓄——i.t集團的招股書顯示,“邱淑貞女士之銀行存款”曾經是抵押品之一。同時,她還親自出任形象代言人,甚至常年飛赴歐洲、日韓為公司挑貨。
明星效應加上品味不凡,經過邱淑貞試穿認可的牌子大都符合香港人的口味,一引進就大賣。
說到這,大家可能又發現了,這不就是現在的明星帶貨嗎?
“代購+帶貨”雙殺,夫妻倆可謂在幾十年前就深谙賺錢之道。
而在上市之初就擁有25%的公司股份的邱淑貞,到2011年i.t集團股價巅峰時期,身家超過了20億港元,遠超同期很多明星的身家。
不過如今的i.t集團股價已跌至1.3港元左右,公司總市值不到16億港元,邱淑貞身家自然也嚴重縮水。正所謂,最是人間留不住。美人遲暮,一代“霸主”負收入。
“潮”水襲來,前浪咋就翻了船?
不隻是i.t,老牌潮牌的退潮似乎成為了近來時尚界的詛咒。
5月,曾被林青霞帶貨的esprit宣布将關閉中國所有門店;3月,gap集團旗下品牌old navy正式關閉所有銷售管道;2019年10月,forever 21申請破産并相繼在中國、日本等市場關店退出。
與老品牌的黯然退場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新的潮牌已經從小衆走向大衆,成為最賺錢的生意之一。
根據尼爾森釋出的潮牌大資料報告,近年來潮牌消費的增長速度達到62%,是非潮牌的3.7倍;麥肯錫釋出的《2019年度全球時尚業态報告》也顯示,中國年輕人2019年在潮牌上的花費在350億至380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時尚市場。
但i.t顯然并未吃到這波紅利。
在業内人士看來,數字化時代給服裝企業帶來更多接觸國外潮流的管道,從電商到衆多買手店的興起,靠國内外潮流時間差獲利的i.t近幾年遇到了艱難的挑戰。
如今,買手集合店層出不窮,海外代購快捷實惠,全世界各種新興小衆品牌都能友善地買到,過于依賴線下實體門店的i.t集團曾經保持的集合優勢自然不再明顯。
i.t當然意識到了自身的可代替性在不斷變強,近年來也在尋求新的号召手段。
2017年,i.t推出全新概念店,融合了時尚、餐飲、美妝、生活方式産品的店鋪概念受到香港當地消費者的歡迎,但在内地并未掀起很大水花。
線上方面,除了針對内地布局電商的正常操作,i.t還在2017年簽約明星吳亦凡出任全球代言人,希望保持品牌的“年輕化”,并吸引90後消費者。
但在一衆崛起的快時尚品牌和的洶湧的“國潮”勢力中,i.t的這些舉措如今看來仍收效甚微。
記憶中的美人,仍叼着牌斜坐在桌上,一襲紅衣灼灼。可這世上,從來都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前浪來不及留戀,後浪已滾滾而來。正如一位網友所言:這或許就是時尚的本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