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寫作
現在人們談論中華民國國旗,給人的印象是紅旗裡滿是綠天,以至于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五色旗(仿制)作為閱兵物品在北京大學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出, 感覺很新奇。當時不會想到,他後來有機會經常看到五色旗,當然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國旗,而是銅元上的圖案。

圖:北京大學紅色樓内展品(網絡版)
這枚銅元,顧名思義,被稱為"中華民國紀念币",與中華民國的成立息息相關。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中華民國軍事首都,作為中央政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成為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退位, 中華民國統一了南北。
共和國已經取代了皇制,不可能繼續使用刻有龍、年、銀等舊币的舊币,再加上前清朝各地不分青紅皂白地鑄造銅币,劣币猖獗,價格高昂,以至于臨時政府必須發行新币,創國紀念币就是其中之一。
圖為來自兩個不同省份的光緒元寶(開封藏語)
1912年3月,孫中山按照财政部的建議,頒布了臨時總統令,确定新銅元以"紀念币"的名義,一般圖案為"五谷模式",表明"取富人老的意義,勸說農業規則"。在這裡,臨時政府沒有規定銅元格局的另一面,可能是因為湖北第一軍政府已經向南京送出了新貨币的初步設計,并得到了準許。
設計被定型為所謂的"雙旗币",一面是面值,另一面是嘉裕,"18星旗"和"五色旗"交叉在一起。在每個省份鑄造時,在細節上存在許多差異,例如英語,嘉裕風格,雙旗尺寸等。
圖:兩枚來自不同省份的紀念币(西藏開封)
十八星旗,又稱"鐵血18星旗",旗上18星代表漢族人民居住在大陸18個省份,具有濃厚的"飽滿"氣息。共産黨發動了武昌起義,并建立了軍政府,使用18星旗。五色旗代表漢族、滿族、孟族、回族和藏族,分别意為"五族共和國"。江浙兩國的革命黨人使用五色旗。
這兩面旗幟并沒有出現在所有新鑄造的銅元上,比如四川鑄造的銅元,一面寫着"四川銅币",另一面是十八顆星星包圍的書的"漢"字;
圖為四川銅元鑄造(開封藏語)
圖為湖南銅元鑄造(開封藏語)
我猜孫中山可能不會喜歡這些創始币,因為他在想藍天旗。看過黃飛鴻系列電影《自強之人》的朋友,可能還記得這面旗幟是烈士陸延東自己設計的,孫中山看到的不僅僅是眼淚。真實的曆史也是如此,孫中山自死後上司的起義中堅持使用清天節旗。1911年12月孫中山回國時,五色旗被廣泛用作事實上的旗幟,他對此公開提出異議。
圖為:"自我強化時的男人"中的藍天旗幟
孫中山在給省代表會議(擔任臨時參議院)的答複中指出,"首先,清朝舊時期,海軍以五色旗作為一兩名官員的旗幟。今天滿是清旗,并帶着它的官方旗幟,也不能幸免于身體的損失。其次,它的意圖是五大民族,但其色彩分布、定義不真實,如黃朝等。第三,都說五族是平等的,上上下下,還有階級。"
在孫中山看來,合格的國旗要符合三個條件,"一面旗的曆史,兩面旗的含義,三面旗幟的美麗也",清天天旗由"漢共民利用南方起義軍十多年",其"像洪梅一樣,中國是遠東的大國"。日出東,為星星最",而藍天日則展現了光明與光明的自由與平等的意義,寫在紅色,也為三種顔色。總之,陸衛東設計的藍天天與紅旗,成為滿是紅旗的藍天天,擁有18星旗和五色旗都不可能有的優勢。
圖:湖北軍政府使用的18星旗曾經被認為是一面國旗,因為它曾經是事實上的中央政府。
在國旗問題上,孫中山直到讓位給袁世凱才放手。1912年4月,臨時參議院北上後,最終同意五色旗為國旗,18星旗為陸軍旗,藍日旗為海軍旗。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削弱18星旗的"完整"含義,維護國家平等和領土完整,參議院臨時決議又增加了一顆星,使其成為19星旗。
是以,創始硬币上的兩面旗幟被明确定義為國旗和陸軍旗幟 - 沒有海軍旗幟。各省繼續鑄造這種銅元很多年,從十、二十、到五十、一百,甚至二百,走上了與晚清鑄造銅元相同的老路。大約在1919年之後,社會各界要求北洋政府停止鑄造銅。
圖:四川黨百銅院、四川當50銅元、湖南當10銅元(開封西藏)
貨币體系的全面整頓要到1933年才能實作,即國民政府的"浪費兩元"。此時,建國紀念币與五色旗、18星旗一起載入史冊,象征着滿天紅旗的革命精神,也終于為國旗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