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重申禁止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美重申禁止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修改,但随即陷入倫理争議漩渦——這會“制造”出轉基因嬰兒嗎?科學研究的底線在哪裡?

相關論文先是投給《自然》《科學》兩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被拒,繼而在國際上引發廣泛質疑。

4月29日,進行這項研究的團隊所屬的中山大學告訴早報記者,論文引發的争議屬正常學術争論。中國科學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則認為,該研究符合中國的醫學倫理規範,國外科學界的質疑源于觀念上的差異。

論文在國内刊發引争議

完成上述研究的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該校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員黃軍就帶領的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均來自中山大學。

研究論文最初向《自然》《科學》投稿,但因存在倫理争議被拒,随後投稿給中國教育部主管的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4月18日線上發表。

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表聲明,重申其禁止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改造的長期政策。《自然》第一時間在其網站對此進行報道,并标注“爆炸新聞”。在聲明中,該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陳述了該機構不會對上述研究提供科研經費的法律原因和倫理考量。

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生物學家大衛·巴爾的摩說,“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論文也的确負責任地顯示出進步,但美國國會的意願是,不支援任何關于人類胚胎基因改造的研究,我認為,包括畸形的胚胎。”

事實上,針對該研究的争議一個月前已經開始。3月5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首先披露稱,該技術實驗成功率較低,更多是為了博人眼球,而非為了真正的科學。

随後,《自然》、《科學》、《紐約時報》等著名期刊和媒體均報道這一研究及引發的争議,有的甚至呼籲停止這一研究。

據《自然》網站報道,《蛋白質與細胞》主編、中科院院士饒子和表示:“我們慎重地讨論了這個研究的倫理問題,也預料到其他人會有不同意見,需要刊發這一文章來引起讨論。”

中大:屬正常學術争論

發表在《蛋白質與細胞》上的研究論文顯示,黃軍就帶領的研究人員使用crispr這一新技術,對86個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修改,希望測試crispr技術修改人類基因組的效率和副作用,并對人類dna的修複機制進行研究。這些胚胎中被修改的基因是血紅蛋白β-珠蛋白的基因。在地中海貧血遺傳病患者體内,β-珠蛋白基因異常失去正常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51.9%的存活胚胎被crispr技術“命中”,基因被修改,但“脫靶”問題明顯,換句話說,一些不想被修改的基因也被修改了。

國外科學家及媒體質疑的焦點在于,他們認為這一研究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是在“制造”轉基因嬰兒。

4月29日,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負責人蔡珊珊稱,相關争議屬于學術上正常的争論,中大及研究人員都不會對該事件發表回應。

科學研究的底線在哪

中國科學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幹細胞領域資深專家告訴早報記者,黃軍就的相關研究符合中國有關倫理規範,“沒有一點問題”。研究人員采用的是三原核(3pn)——正常的受精卵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一個精子後形成的,但三原核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兩個精子,它不能正常發育,而且相關實驗終止在48小時,包括神經系統在内的各個組織器官還未開始發育。

該專家稱,質疑者的顧慮是這些胚胎被“轉基因”後獲得完整發育、出生、成為人,甚至有下一代。但黃軍就的研究一開始就避免了這一點,整個研究中沒有轉基因嬰兒出生。黃軍就的研究中,被修改基因的胚胎本身就是畸形的,是試管嬰兒臨床治療中的廢棄胚胎,本來就不能正常發育,不會發育成胎兒或嬰兒。

他表示,對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基因修改,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成為正常操作,利用基因修改技術糾正人類疾病也是再生醫學研究領域今後重要的方向。crispr技術隻是基因“修改”技術的一種,該技術被發明後,先後在老鼠、猴子等物種上成功使用,但鑒于倫理障礙,一直沒有在人體嘗試,也沒人敢做,“黃軍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通過三原核的實驗系統‘巧妙’地規避了這一障礙。”

不過,他也強調,部分國外同行“保守”的聲音代表了國外科學界對生命和科學的敬畏,這可以了解并應該得到足夠重視。

類似争議曾多次出現,如1970年代的試管嬰兒技術、1990年代的動物克隆技術、2013年的胚胎dna轉移等。

反對方觀點

發表在《蛋白質與細胞》上的研究論文顯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帶領的研究人員使用crispr這一新技術,對86個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修改,希望測試crispr技術修改人類基因組的效率和副作用,并對人類dna的修複機制進行研究。國外科學家及媒體質疑的焦點在于,他們認為這一研究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是在“制造”轉基因嬰兒。

支援方觀點

黃軍就的研究一開始就避免轉基因嬰兒出生。研究采用的是三原核(3pn)——正常的受精卵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一個精子後形成的,但三原核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兩個精子,它不能正常發育,而且相關實驗終止在48小時,神經系統等組織器官還未開始發育。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5-07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