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
了解完威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後,我們馬上進入一個新的闆塊——曆史劇。
威廉▪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曆史劇,一共有9部,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内我們将一一品讀。今天,我們來談談《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主要寫亨利六世統治50年間(1422~1471年)的事迹。全劇共分為上篇、中篇、下篇3部,每部由5幕組成。上篇寫英國在英法百年戰争中由于貴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寫國内平民起義、貴族紛争、導向内戰;下篇寫紅白玫瑰戰争時期的封建内戰,紅玫瑰貴族集團一度戰敗,國王被殺。在整個劇本中,亨利六世被描寫成了一位心地仁慈但昏聩無能的君王。
曆史劇《亨利六世》整體充滿濃厚的政治色彩,展現了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2大家族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戰争。全劇中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反諷手法的運用。對人物形象、語言塑造、故事情節等的反諷,使《亨利六世》全劇高潮疊起、波瀾起伏,具有充沛的氣勢和豐富的内涵。
筆者選取了一個角度,來分析下作者對“聖女形象”的反諷。
在《聖經》中的瑪利亞,擁有貞女之身。她因為受到聖靈感應而懷孕,由此成為耶稣的母親,被後世信徒所敬仰。人們對其所崇敬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瑪利亞純潔的肉體,另一部分則是她對于上帝十分虔誠。不存私心完全效忠于、臣服于上帝,就是她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亨利六世》中的貞德,表面上看來她也稱作是貞女,但她的一舉一動顯然不能與“貞女”這一稱号相配。在遇到困難時,貞德竟然向各方的邪魔鬼怪求助,這無疑嚴重地違背了神意。為了苟且偷生,貞德竟然不惜謊話連篇、自毀名譽,還刻意用聖母的美名來刻畫自己的聖潔形象,這與《聖經》中聖潔的瑪利亞形象大相徑庭。
不論劇中有多少個人物出場,亨利六世的主角光環無法掩蓋。
亨利六世,登基時僅僅6歲,整個童年處于弱勢狀态,有權勢的對手已經利用攝政攫取了最高權力,亨利卻由于年齡、經驗的限制而束手無策。為了平息與法國之間的戰争,亨利六世成年時隻得迎娶法國公主,最後卻發現她與人私通濫交,狂熱地卷入了英國宮廷鬥争之中。
為了不“讓這許多蠢人喪生在刀劍之下”,亨利六世依據道德準則與凱德展開談判,但是這樣的做法并沒有打動殘暴之人的醜惡之心,而是帶來了一系列失敗。這樣柔弱求和的個性,已經超過了同情、憐憫的合理範疇,而是帶有了許多悲劇色彩。
在劇作的結尾部分,亨利六世被剝奪了他所擁有的一切,身陷囹圄之中。從橫向面上來比較,亨利六世與英格蘭社會各個階層那些毫無原則、不講底線的殺人者是完全不同的。亨利六世雖然既不能保全國外領地,又不能制止貴族内讧,但他内心還是有着善良、無奈的一面。
他年紀輕輕,可是卻明白治國安邦的道理;他閱曆尚淺,可是卻懂得擷取愛戴的方法。為了國家利益,他苦口婆心勸說二位大臣,讓他們明白團結一緻的重要性。随後,他又通過贊揚以及表達對大臣的寵信,來安撫他們躁動的心。最後,他因勢利導為2位大臣安排任務,讓他們将一腔熱血傾注在保衛英格蘭上,這無疑表明作為君主的他已經竭盡全力争取盡到治國安邦的本分。
《亨利六世》全劇充滿戰争與殺戮,卻也不乏對人性的細膩刻畫。合上書本,一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亨利六世仿佛在經曆了血雨腥風之後,頹然屹立在戰場之上。他的目光裡,有憂怨、有殘酷、有堅定也有淡然。 他唯一的信賴,是他的坦白的胸懷;問心無愧,就能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