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編者按:一場無聲的“疫”戰還在繼續,食品安全現已成為大衆最密切關心的問題。上下五千年,中華兒女們利用勤勞的智慧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美味的食物,不僅内容豐富,其背後蘊含的文化也非常豐厚,無論是早餐類、還是精美小吃,無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與初心。現推出“舌尖上的文化 | 非遺美食系列”,旨在傳承中華飲食文化,體驗不一樣的上饒“美食”。

視訊加載中...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鄱陽蔥酥餅是酥皮類糕點(俗稱月餅)的一種,因層次分明,質地松酥而得名,與“西式”糕點的甜、油、雜相比,更顯得清爽可口,回味綿長。它既有廣式月餅的皮薄、松軟、香甜、餡足,又有蘇式月餅的松脆、香酥、層酥相疊、甜鹹适口,而且還有京式月餅的精美外形,皮薄酥軟,風味誘人。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中秋節臨近

讓我們一起來品嘗

不一樣的“鄱陽月餅”

曆 史 淵 源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南宋時期,鄱陽不僅是江南重埠,而且在京城臨安做大官的鄱陽人,洪皓及洪适、洪遵、洪邁父子,給鄱陽的飲食帶來改觀,月餅從此在鄱陽出現。到了明代,徽商的西下,鄱陽成了他們發展的中轉站。春節、端午和中秋,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慶也是鄱陽人必不可少的時尚,中秋吃月餅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吃月餅成了一種吃品和禮品。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傳承人制作蔥酥餅工作照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特 色 内 容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鄱陽蔥酥因層次分明,質地松酥而得名。蔥酥餅制作主要在酥皮,一般稱起酥,工藝上又名“開面”。是以水油面團包如植物油脂反複折疊,延壓加工,包入本品特制的風味餡料烘烤後形成的産品。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傳承人制作蔥酥餅)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重 要 價 值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在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一書出現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它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延續到現在,鄱陽蔥酥餅又走出了單純的“月餅”範疇,成為了一種“鄉食”,既是面對現實生活的美好展望,又是一種對“魚米之鄉”的特殊記憶。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原老子号鄱陽餅店)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市 場 前 景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目前,鄱陽餅點制作雖然經營者衆,但多以西式糕點為主體,不多的幾家傳統制作的“餅屋”,盡管也在分享市場,而尚未克服傳統配料上的短闆,加上資本不厚,工藝繁雜,勞動強度較大,後續乏人。“名将”因在繼承的基礎上注意了現代人的食品追求,已經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睐,蔥酥餅的銷量也與日俱增,顧客争相購買。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舌尖上的非遺 | 鄱陽蔥酥餅制作技藝

民以食為天,泱泱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食文化,食文化代表的不隻是食物本身,更是不斷傳承的制作技藝以及蘊含的曆史文化。

圖檔:部分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