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難稱完滿,有機會的話,最好不要錯過。在“逛吃貴州”的青綠山水、尋常巷陌,有一個看得見、遇得到、聞得着、吃得上的貴州等你來。看到眼饞處,便是出發時。
上周有銅仁宣傳部門的上司來訪,責我專欄文字裡,鮮少提及。想想看,批評得是,然我亦有所辯解,實在說,銅仁去得不多,記憶不誤的話,最近一次造訪,還是在十三年前。
銅仁市錦江河
但我對銅仁的印象,的确頗佳。尤其是錦江河,穿城而過,大增靈氣。上次去,朋友特地安排了一條小船,痛痛快快遊遍,兩岸風光亦好,不少河段甚至還保留了一點老樣子,河岸并未以水泥石頭修砌,愈覺有可人之姿。别來經年,不知現在又是何等模樣。
銅仁的美食,我大概沒有太多資格去說。倒是有一處牛肉粉别緻,至今不忘。具體位置已不複記憶,但肯定離城有一段距離,算是偏僻,特點是量大,肉和湯都狠命給,碗也大隻,不像貴陽城裡的粉店,技術好,切下肉來,真的不比紙厚多少。
硬要我講的話,銅仁乃至銅仁地區,有一味極有特點的食物,即鍋巴粉。我最早嘗到,是在思南,烏江橫穿縣城,江面架橋,橋頭便有一家粉店專營此味,且當地人也推崇,生意着實不壞。
鍋巴粉也稱綠豆粉,據說乃是用大米、糯米及綠豆磨漿,平底鐵鍋略刷油,倒入攤平,烤成薄餅狀,卷起切成細條即得。鍋巴粉的顔色微呈暗綠,不算勁道,更不耐久煮,好在本身就是熟食,滾水一燙便可撈起,濾幹,加入佐料,拌而食之。思南那家店的主打,是鹽菜肉末,淋上一勺豬油,好吃無比,我簡直贊不絕口。等到返程,當地朋友熱情,居然給我買了三十斤鍋巴粉帶回,自己留一點,放進冰箱急凍室,餘下的,遍送親友。
除銅仁地區外,黔北一帶亦喜此味,随處可見。此外,我還知道的有一個黔南甕安縣,毗鄰遵義餘慶縣,風俗相近,也吃鍋巴粉。小時父母在甕安工作,我也待過幾年,不知為何,卻從來沒有接觸過,詢問方知,爸媽都在貴陽長大,不喜也不擅烹饪此物,是以幾乎不會去買,是以錯過一嘗其味的機會。
前年到餘慶出差,當天的日記寫到,“這一帶好幾個縣都吃綠豆粉,我一向喜歡,早餐找了家小館子,配豆漿一份,可惜不好意思要第二碗。跟老闆打聽粉何處可買,答曰專供,不提前預訂便沒有,看我心誠,勻我三斤,三十元人民币”。以前工作的機關,有一位陳阿姨,待我如子侄,她是銅仁江口人,時不時會從老家帶來鍋巴粉,臨近中午,電話打過來,下班便不再去食堂,直接奔機關職工宿舍樓,敲門進家,等着吃就是。陳阿姨早就提前回去準備,簡單一點,便炒好鹽菜肉末或者糟辣椒肉丁,煮好粉,舀上一大勺,加豬油、醬油、醋、油辣椒、蔥花等等調料,拌勻便可吃。
鍋巴粉的一大特色是略顯粗粝,氣孔多,味道容易吸進去,是以吃來便倍覺入味。且鍋巴粉稍微煮的時間長些或者是在碗裡泡上一會,粉表面就有澱粉析出,不愛這一口者,覺得稀裡糊塗,不夠清爽,喜食者卻偏愛其口感。記得陳阿姨有時也會專門炖一鍋雞湯,大碗盛粉,舀入熱湯,吃來便更是痛快。不過,就我各地吃鍋巴粉的經驗,幹拌者多,甚至還有炒食,加湯的,似乎不是主流。
如今經濟發展,社會開放,人的流動頻繁,貴陽的菜市場裡,也不時能買到鍋巴粉,我買過多次,遺憾的是總覺得味道不正宗,大概比例有些不對,長煮不爛,吃起來不對路。說起來,我還是更懷念陳阿姨家的鍋巴粉,不單是滋味問題,裡面還有同僚鄰居的情分,疊加在一起,豐富了美味的層次。
撰文:周之江
編輯:蘭傑欣
責編:蘇暢
編審:李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