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飲菊花酒(晉):重陽習俗。
52、登高遊原(唐):重陽節習俗。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
53、冬舂(宋):臘八習俗。江南至臘八日,家家舂米。因臘月米較堅實,舂時可少損耗。
54、喝臘八粥(清):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55、饋歲(宋):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56、賣春聯(清):據《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闆,“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于桃符,而多貼于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觀。”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并真正成為“春聯”。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挂,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
57、祭竈(宋):我國古代奉祀的竈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認為竈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之。晉葛洪《抱樸子·微旨》:“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竈門上,謂之醉司命。”後來祭竈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
58、吃竈糖(清):在祭竈時,用饴糖塗竈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稱膠牙饧,或稱竈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後,街市便有賣用麥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
59、跳竈王(清):人們要“跳竈王”主要是讨好竈神,保佑來年賜福。
60、燒火盆(宋):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61、照田(宋):臘月二十五習俗,同樣是為了迎得來歲好收成。
62、驅傩(唐):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
63、貼門神(明):新年習俗。
64、鏡聽(唐):《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于竈門,注水滿铛,置勺于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蔔者之兆。”又《琅環記》載:“先覓一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竈,勿令人見,雙手捧鏡,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兇。”
65、兒童賣癡呆(宋):南宋範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滞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招人買。……栎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66、打灰堆(宋):新年祈願。《荊楚歲時記》雲:元日“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南宋範成大《打灰堆詞》雲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将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
67、壓歲錢(清):新年習俗。
68、索羅杆(清):滿族新年習俗,家中皆立“索羅杆”,又稱“神杆、得勝杆、祖宗杆、媽媽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下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長一丈左右,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杆頂之處,套一錫鬥。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一群烏鴉落在枯樹上,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努爾哈赤是以得以逃生,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據考“立杆祭天”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在清建國後,才附會種種傳說。
69、新婦不跪(唐):武則天所立規矩,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渤海國記》雲:“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後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70、展示嫁妝(清):嫁女習俗。有炫耀攀比之嫌疑,非好風俗。
71、抓周(宋):慶祝小孩滿百日或滿周歲習俗。
72、折柳(唐):古人離别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
73、步障(唐):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74、驿站送信(元):秦漢已有驿傳制度。相當于現代的郵局。
75、茶販(宋):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雲:“有老妪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宋人有《鬥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76、貨郎擔(金):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古代的一種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
77、磨鏡(明):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與磨刀工相似。
78、拉車賣酒(清):古代重要的商品流通方式之一。
79、騎驢打球(唐):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民間則以騎驢為主,蓋因馬少的緣故吧。
80、相撲(唐):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将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于百戲一類。
81、蹴鞠(宋):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
82、捶丸(宋):《樸通事諺解》中有關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
83、婦女踢球(明):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84、放紙鸢(明):春天常見的戶外活動。
85、打陀羅(清):冬天常見的活動,多在冰上進行。
86、六博(漢):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87、雙陸(唐):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88、弄劍與踏杯舞(漢):雜技。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這些可視形象證明: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準。
89、西域歌舞(唐):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
90、瓦子内說書(宋):說評書,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91、傀儡戲(宋):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92、酒樓唱曲(金):露天賣藝,也稱“打野火”。
93、高跷(清):常見的民間活動之一。
94、子弟書(清):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調,填詞演唱。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演唱這些俗曲以頌武功,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以鞭擊镫,邊行邊唱天下太平,謂為太平歌詞,京城為之轟動。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八旗子弟書”。八角鼓為滿族樂器,傳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好木料鑲嵌而成。清末,子弟書由盛轉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采用;部分曲調亦被借鑒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
95、太平鼓(清):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漢族很早即有,宋代稱打斷,明代稱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或呈圓形,鼓邊綴以絨球,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一是源于滿族薩滿祭祖跳神時用之單鼓、呈橢圓形,蒙以馬、驢或羊皮。
96、盲人走街賣藝(清):舊社會常見的一種生存方式。
97、刺青(唐):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迹,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發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間特别流行刺青,當時稱為“劄青、點青、膚劄、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水浒傳》中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繡,說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後便少見。刺青唐代傳入日本,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
98、鬥雞(晉):傳統民間搏戲之一,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
99、猴戲(明):傳統娛樂方式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裡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曆史甚早。
100、鬥蟋蟀(清):傳統民間搏戲之一,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