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皮尤網際網路項目本周四釋出了關于未來隐私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結果顯示,專家認為,目前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受到持續監控的時代裡,我們将大量個人資訊放置在網際網路上,而許多企業收集、追蹤這些資訊,并利用這些資訊賺錢。
皮尤與美國依隆大學“夢想網際網路”中心合作進行了這一調查。調查通路了2500多名專家,而問題則是他們認為到2025年線上隐私保護的狀況将會是怎樣。這些專家中包括大學教授、研究人員、未來學家、政治決策者,以及大公司的領袖。
關于“到2025年,是否會出現安全、被普遍接受并信賴的隐私權基礎設施”的問題,45%的受訪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另55%則給出了否定的判斷。他們認為,政府和企業缺乏自我監督的動力,開發可用的全球系統将存在挑戰,而個人使用者也不太關心自己的隐私權。
依隆大學“夢想網際網路”中心主管傑娜·安德森(janna anderson)表示:“大部分專家認為,企業和政府沒有動力去加強隐私保護。這部分是由于,有證據表明,個人使用者會為了些微利益,例如一杯咖啡,而放棄自己的個人資訊。”
未來10年,使用者分享的個人資訊将會越來越多。目前,所有線上購物、搜尋引擎搜尋、位置簽到、電子郵件收發和社交網絡内容釋出都意味着我們再一次放棄自己的資訊,而科技公司和資料掮客将會收集這些資料。
下一波的科技浪潮,包括運動追蹤裝置、智能家居裝置、智能汽車和面部識别技術的發展,将會擷取更多使用者的資訊。安德森表示,對這類新技術有更多了解的專家更不看好2025年時的隐私保護狀況。
一些受訪者預計,對于個人資訊的掌控,企業、政府和個人之間将發生激烈的争奪。不過,許多人認為,公衆并不會在這一方面投入太大的精力。而如果說發生了規模更大的“隐私戰争”,那麼将會是由重大事故引發的,一些分析師将這樣的事故稱作“隐私保護的切爾諾貝利事件”。
而目前,許多使用者才剛剛意識到他們個人資料的價值。安德森表示:“人們正在更好地了解,他們為谷歌、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熱門網際網路公司提供的‘免費’服務付出了什麼。他們提供了個人資訊,而這些公司以大宗商品的方式出售這些資訊。”
不過,即使政府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去監控普通人,而企業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去謀利,但許多使用者對此并不介意。在皮尤的這項調查中,少數專家認為,潛在的利益将使使用者願意做這樣的交易。
谷歌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瓦裡安(hal varian)表示:“基于雲計算的個性化數字助手将帶來很大的幫助,是以不會出現限制這些服務的問題。所有人都預計到自己被追蹤和監控,因為他們獲得的利益很大,這包括便捷性、安全性和服務等。”
如果使用者關注隐私保護,那麼可能需要犧牲便捷性。斯坦福大學顧問教授保羅·薩福(paul saffo)表示:“當美國人宣稱他們關注隐私保護時,他們實際上更關注便捷性。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美國人已經很高興犧牲自己的隐私,而未來他們仍将繼續這樣做,即使他們時而有所抱怨。隐私已經從一種權利變為了可以買賣的商品。”
其他一些受訪者也認為,未來,隐私可以被買賣,是以很大一部分人群将無力再保障自己的隐私。
那麼,如果隐私不複存在,又會發生什麼?許多受訪者認為,公衆将會很容易接受新的規則,尤其是年輕一代使用者。未來學家馬塞爾·布林加(marcel bullinga)表示:“我們将适應100%的透明以及隐私的丢失,接受秘密不複存在的局面。醜聞(秘密被曝光)的社會影響将會消失,因為在秘密持續曝光的情況下,人們不可能對持續的憤怒做出回應。”
谷歌副總裁溫特·瑟夫(vint cerf)也認為,社會準則将會發生改變。他表示:“在未經過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上傳并标記照片和視訊可能将不會被接受。與其他許多問題類似,社會懲罰可能需要伴随着立法,可以借鑒汽車安全帶和公共場合吸煙等問題的先例。”
受訪者還一緻認為,無論未來發生什麼,都将引發巨大的波瀾。微軟研究科學家丹納·博伊德(danah boyd)表示:“我預計,未來10年,安全和隐私的發展将帶來血腥的混亂,受困于肮髒的政治和企業的貪婪。”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12-22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