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母戊大方鼎(原稱司母戊鼎)是當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是中國商朝後期(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它的身上,寫滿了中國商朝的曆史文化,同時也裝滿了不解之謎。

殷墟的發現使河南安陽一夜成名,各國學者接踵而至,這讓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文物的重大價值,“探寶”一時間成了他們閑時最喜歡做的事情。1939年3月,武官村的一位村民吳培文在一次“探寶”中,發現了一尊巨大的方鼎。他偷偷組織了幾十個人,暗中把方鼎挖了出來。然而,方鼎出土的消息傳到了日軍耳中。
這之後,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裡。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僞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赝品青銅器。但由于日本人仍舊盯緊了吳培文的行蹤,要繼續搜捕他。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安陽。吳培文等鄉親為保護國寶,在吳家大院三次轉移埋藏地,最終将其埋藏在吳家大院東屋,免遭日寇掠奪。
直至抗戰勝利,1946年6月,方鼎才重見天日,作為蔣介石60歲的生日禮物被運往南京。這個巨大的方鼎,正是聞名世界的後母戊大方鼎。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3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于再次與大鼎見面。他一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别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一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呈長方形,上有兩隻豎直狀的耳,下有四根圓柱形的鼎足,鼎身多處布有密紋。據考證,後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商朝,這巨大的青銅方鼎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
有人認為,後母戊大方鼎不是整體鑄造的。工匠分别鑄造了鼎耳、鼎足和鼎身,然後再把幾個部分熔合在一起,形成最後的大方鼎。當時,工匠是用陶制的坩埚冶煉青銅,每個坩埚隻能熔銅十幾千克。鑄造後母戊大方鼎這樣的龐然大物,需要幾百人操作70多個坩埚同時熔銅澆鑄,難度非常大,失敗率極高。是以,隻能分開鑄造。
也有人認為,後母戊大方鼎是整體鑄造的。工匠們先用陶土制成鼎的形狀,然後燒煉銅汁,順着三個鼎足口将銅汁灌注到模子裡,隻留一個鼎足口排氣。待鼎身鑄好後,再從上面的口裡澆鑄鼎耳。考古工作者在安陽發現了一處巨大的鑄鼎遺址,顯示出商朝已具備整體鑄造巨大青銅鼎的技術,這也間接證明後母戊大方鼎是整體鑄造的。
「司」還是「後」,因為在鑄造司(後)母戊鼎的晚商時期,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況。
也就是說,銘文中這個看上去是「司」的字形,其實也完全有可能是「後」的異體。也正是以,司(後)母戊鼎的命名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争論。
1946 年古文字學家張鳳就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了《安陽武官村出土方鼎銘文考釋》一文,認為大鼎内的銘文應該釋讀為「司母戊」,這一觀點後來則被官方采用。
不過,盡管官方收藏機構一直采用「司母戊鼎」的名稱,但争論卻從未停止過。
反對者們質疑「司母戊鼎」這一名稱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釋為「後」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很多學者都認為從銘文含義的解釋來講,「後母戊鼎」也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
将銘文解讀為「司母戊」的觀點,普遍認為這裡的「司」同「祀」,銘文的含義為「祭祀母親戊」。但這樣的解釋卻不符合青銅器銘文内容的慣例,在商周時期表示作器者或者受器者的青銅器銘文制度中,并不存在動賓關系的句式。
但如果将其釋讀為「後母戊」就完全符合慣例。2010-2011 年國家博物館在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将原來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雖然國家博物館将「司母戊鼎」更名為「後母戊鼎」,但由于其更名的依據中仍然有很大的推測成分,尚不能視為确證。
是以,「後母戊鼎」的新名稱也并沒有被普遍接受,學術界内的争議仍在繼續。
鑄造如此巨大的青銅方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源。那麼,後母戊大方鼎的主人是誰呢?為什麼人們為其鑄造了如此巨大的方鼎?
後母戊大方鼎的腹内壁上有“後母戊”三字銘文,方鼎正是是以而得名。“戊”是人的名字,“後母戊”指的是名為戊的母後。考古工作者翻閱了大量的甲骨文資料,找到了四位配偶名為戊的商朝君王,分别是太丁、武丁、祖甲、武乙。經過初步考證,考古學家首先排除了太丁和武乙。那麼這位戊王後,究竟是武丁、祖甲哪一位商王的妻子呢?從業人員開始了進一步的考證。
司母辛鼎
考古學家在殷墟中發現了衆多的王族大墓。在其中的一座大墓中,同樣挖掘出了一尊青銅方鼎,被命名為司母辛鼎。司母辛鼎與後母戊大方鼎的合金配比極其相似,人們可以據此斷定兩者産生于同一年代。司母辛鼎的主人為婦好,根據史書記載,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以,有人認為,戊同樣也是武丁的妻子。
考古學家确定了後母戊大方鼎的主人,但新的謎團又産生了。根據甲骨文和有關史料記載,婦好是商朝極為重要的人物,她主持祭祀,組織打獵,甚至領兵打仗。但是,為她鑄造的方鼎隻有100多千克重。
陳列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的後母戊鼎
人們在甲骨文和各種史料中,找不到任何關于戊的豐功偉績的記載。為什麼為她鑄造的後母戊大方鼎卻有800多千克重?按照商朝鑄鼎的規定,戊對國家的貢獻應該遠遠大于婦好才會有此殊榮。是相關的曆史資料遺失了嗎?還是有什麼其他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謎團至今仍然等待着考古學家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