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龍:從金融的本質和曆史,看未來

陳龍:從金融的本質和曆史,看未來

原文注:陳龍,原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現阿裡旗下“螞蟻金服集團”首席戰略官。本文是陳龍教授于2014年10月25日長江商學院畢業暨迎新典禮上的演講稿。在演講中,陳龍教授從銀行、投行、消費者信貸三個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對金融的本質進行了闡述。圍繞着網際網路金融和供應鍊金融,陳龍教授展開了細緻而又深刻的探讨,更結合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制度現狀,對金融産品在中國的未來做了展望。陳龍教授認為,基于網際網路、數字技術和平台的普惠金融大有可為,目前正是發展“不一樣的金融”的黃金時代。以下是微信公号“盈保倍”整理的演講全文實錄,轉載須注明出處。

演講稿全文:

各位尊敬的嘉賓,親愛的院長,各位教授們,陪伴我在長江過了幾年的同僚們,還有這幾年陪伴我在長江讀書的同學們以及新來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我的心情特别的複雜,我都不願想我即将要走的事情,是以一直都沒有宣布,因為我總覺得如果我不宣布的話可能就還是長江的一員,真的是這樣的感受。我記得非常清楚,三年以前,正好是三年以前在同樣的地方,我第一次在長江的,當時是第14、15期結業也是新生的歡迎的會上,我做了第一個金融的這樣一個演講。當時剛剛在emba上課,也就戰戰兢兢地做了第一個演講。那麼第一個演講的題目叫“中國廉價資本時代的終結”,當時我的主題是說,在今後的幾年,随着中國金融自由化的推動,股權和債券的融資成本都會上升,現在回過頭來看的話好像還是對的。那麼今天作為我的第二次的演講也許是最後一次了,那麼我想講的是另外的,但還是金融的主題,講的是不太一樣的東西,我想講的是在這個時代做不一樣的金融,這可能是一個黃金的時代。我會從金融的本質和金融的曆史來看,就像剛才這個片子講的一樣,我試圖把曆史融入未來,我還會從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的制度來看,幫大家去看,我如何來做這樣一個結論。

那麼我先從金融的本質和金融的曆史來看一下,我們在這個時代做不一樣的金融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我先給大家看一份唐朝的小貸的契約,在這個契約裡它說有一個居民在吐魯番,在絲綢之路上挖掘出來的。這個契約是這樣寫的:有一個居民叫龍會努從另一個居民左崇禧那裡收到30匹絲綢,它的月息是4匹絲綢,如果利息不能按月支付,則需每月多支付一匹絲綢;如果左崇禧在特定時候收回絲綢,龍會努必須立即歸還;如果借債人讨債,那麼他的妻子和孩子和其他列舉的人将替他歸還債務。如果用現代金融的語言去總結的話,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小貸呢?它的年化利率是160%;債務可以随時索回,相當于一個活期存款;若展期,利率上調為200%,如果違約有連帶的擔保。是以我們知道的現在的小貸、高利貸的霸王條款全部在這個裡面。這是唐朝的一份小貸。是以中小企業融資難是自古的一個現象。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現象呢?這就是金融的本質。如果金融要發展的話要克服三方面的問題:1、我們的商業是不是需要金融;2、金融産品是不是有一個管道,我們融資者是不是有這個管道得到融資,投資者是不是有管道找到合适的借款人;3、如果資訊有很大的不對稱的話,是不是有足夠的資訊能夠降低不對稱,增加可信度進而降低融資成本。

這三個方面正好是金融要發展的核心的内容,是以我就講到網際網路金融了,今天我們的網際網路金融為什麼能夠發展,第一是因為商業,新的一代的商業網際網路的經濟起來了,網際網路的經濟需要不一樣的金融,這是第一個和商業的結合即第一個需求。第二是網際網路金融能夠給我們兩個方面的貢獻,一個是管道的革命,一個是資訊本身的革命。前面的龍會努借錢的融資成本是如此的高,第一是他想借錢,他有這個需求但是他沒有管道,他不知道找誰去借錢;其次,别人都不相信他,是以他年化的利率是160%。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管道上在資訊度上給他打一個分,有一個征信度,我們就能夠提供新的金融産品,降低融資成本,是以這個方面的結合就是金融的創新。這就是網際網路金融的一個本質和它發展的一個邏輯。這個邏輯實際上是自古就有的,商業的邏輯不變,金融的邏輯也不會變,我們會發現商業對金融的需求,由于技術革命而帶來的管道和産品的創新貫穿了整個金融的發展史,那麼我相信這次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前景可能也是類似的。為了說服大家,我可以講幾個故事,你會發現最主要的金融創新是和我剛才講的幾個主題密切相關的。

第一個,我先講一個支付的故事和銀行的誕生。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銀行是阿姆斯特丹銀行,它是在1609年誕生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銀行?因為哥倫布航海帶來了遠洋貿易的商業需求,而荷蘭因為造船、物流比較厲害,許多的貨物會通過阿姆斯特丹進入歐洲。有了這樣一個商業和貿易的需求,它就需要金融去支援。第一個金融的需求是什麼呢?是支付和結算。是以阿姆斯特丹銀行在1609年就成立了,這個銀行隻做一件事情,就是支付和結算,它接受各個國家的金屬、貨币和金銀,同時它發放銀行的票據、轉賬、開彙票。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結算和支付的多邊中心,這個中心就隻做一件事情就是支付,一直做了70多年。

由于金融和商業的結合,它讓阿姆斯特丹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一個金融中心。大量的錢和貿易通過阿姆斯特丹進入歐洲,當它做了70多年支付以後,它自然從1683年開始為客戶提供貸款和信托,因為它有很多錢,它能夠給它的客戶提供更多的金融的服務,這就是商業——支付——信貸這樣一個整個的過程,最後的結果是阿姆斯特丹成為17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300多年後,有一個公司叫阿裡巴巴,它做了淘寶和淘寶商城,它做的是天上的貿易不是海上的貿易,它為了做天上的貿易需要天上的金融去支援它,為了做這個事情它被迫去做支付寶。它一開始是做支付寶,由于支付寶和貿易的結合,淘寶成為了今天的電商,全世界最大的領先的電商。今天阿裡巴巴之是以能夠去美國去上市及有着2000多億美金的估值,這和支付寶是完全分不開的。當你做了支付,就像阿姆斯特丹一樣,慢慢就會做各種信貸、投資産品,比如說餘額寶,比如說阿裡小貸,是以商業和金融的邏輯是不變的。

這個邏輯不隻是中國的阿裡巴巴,如果放眼全世界就會發現,很多非銀行機構都在進軍網絡的支付。谷歌在2011年推出了谷歌錢包;亞馬遜提供了基于kindle的支付和轉賬服務;蘋果這個月剛剛推出了基于iphone和ipad的apple pay——蘋果支付,當時它的口号:蘋果像用ipod整合音樂行業資源一樣整合支付行業。是以網際網路公司、非金融機構進軍金融是國際上的大勢。美國的一個零售的聯盟包括沃爾瑪、cvs、埃克森美孚(美孚也在做自己的移動支付的體系)等大公司正在建立一個移動支付體系;美國的三家電訊巨頭(at&t;、t-mobile和verizon)正在聯合建立自己的移動支付和虛拟錢包,這代表的是金融業做的一個支付和壟斷的終結。為什麼他們都要做支付,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精的金融産品。第一個重要産品是支付,不但是支付,而且它滿足了我剛才講的金融本質的幾個條件,它除了做支付,還提供了管道,提供了資訊,因為有了管道和資訊,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精準的服務,包括商業的服務和金融的服務,是以它是金融的第一步,以這個為基礎我們可以打造出一個金融的王國。

剛才講的是銀行的誕生,我再講一下投行的誕生。美國在18世紀建立以後,過了20多年,在1812年跟英國打仗(這個戰争可以說推動了加拿大的建立)。當時美國打仗需要錢,自己需要1600萬美金,但是隻能夠融到600萬美金。美國就像中國唐朝的居民龍會努一樣沒有管道,不知道找誰去借錢,也沒有很好的征信的記錄。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有三個紐約和費城的商人他們就說,好吧,我們來幫你做這件事情。于是,“承銷”這個詞就第一次出現了。這三個商人說,美國政府你可以發一個債券,1塊錢美金的債券呢,我以4毛錢美金買進,然後他們轉身8毛2就賣出去了。是以第一筆的承銷費用美國政府1000萬美金的面值隻融到了400萬的美金,而這個承銷費用是420萬的美金,是以美國當時和龍會努一樣,面對的是高利貸,是因為他沒有征信沒有管道,這個是第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投行的本質。大家都看到了,什麼是投行呢,投行就是承銷不定性的金融的産品,能夠有管道進行這樣的擔保,這就是投行的主題。

那麼又過了五六十年,到了1864年,這個時候美國又打仗,南北戰争。這個時候美國政府又需要借錢,借20年-30年的錢,但是它不好借錢啊。在這個一個背景之下呢,有一個叫庫克的小銀行家,他說我來幫你做這個事情。他為什麼做這個事情呢?在當時正好有一個科技的革命。在當時這個革命叫做“電報”,這就是當時的高科技。是以這個叫庫克的銀行家做了幾個事情,他把北方的大部分的小城市的代理機構都做了登記,尋找管道;第二他第一次通過打電報的方式去賣這樣一個金融的産品,去做銷售。他降低每份國債的面值,這樣的話屌絲也可以買國債,他也可以通過各種廣告通過各種管道去宣傳。他最後做的這個事情,因為電報的威力成果巨大,他賣了10個億以上的美金的國債,而且他隻是平價賣出,隻收了千分之一的承銷費,幾乎是免費做的。他需要達到的什麼東西呢,他隻需要每個人在購買美國國債的時候,通過他的銀行轉一道手,這樣他就得到了客戶,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叫導入流量,用一個免費的方式去做這個銷售。通過導入流量把自己的投資機構做大,這就是電報的威力。

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的進步帶來了金融的創新,帶來了投行的創新。我剛才已經講了銀行和投行,我現在再講第三個例子叫消費者信貸。在上個世紀初漸漸的有了消費者信貸就是信用卡,你如果想一下,信用卡這個東西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人類幾千年以來的信貸都是典當,如果你在我這裡壓100塊錢,給你50塊錢,基本上是不虧錢的,是以開發一個金融産品是無擔保的小貸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風險、很難做的事情,原來是完全沒有這個市場的。他們是怎麼做起來的呢?

當時是正好中産階級上升,需要消費者信貸,但是又沒有征信,因為有資訊不對稱。我們做不了這個金融創新,它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開始有了信用的評級——征信這樣的機構。在美國二戰以後,有大批的軍人退役,存在着消費者信貸這樣一個剛需,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第一個緻力于信用評級的公司fair issac——提供的服務叫做fico,到現在為止還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個人征信的評級公司——在1956年誕生了。

由于這樣的一個評級,就開始有了這個征信,所謂的征信,就是把各種各樣的資料,也是我們今天講的大資料結合起來,給你一個比較準确的評級,去降低資訊的不對稱。由于有了這個背景,到了1958年,第一張銀行的信用卡就産生了,但是在産生之後,規模還是很小,因為它當時很難去标準化,去适合各種不同的人群。是以,信用卡真正的繁榮是60年代,因為有了計算機的使用,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在收集資料和處理大資料的能力大大的提高了。由于這個背景,visa,還有master卡,這些信用卡聯盟的公司真的開始做大了,終于就産生了現在廣泛推行信用卡。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的産生推動了征信,推動了管道,推動了新的金融産品,這個就叫做消費者信貸,叫做信用卡。

那麼,把這些例子都講了之後,我們就不吃驚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會去做網際網路金融了。我們知道,在過去的幾年,現在的阿裡巴巴已經上市了,在08年的時候,其實淘寶隻有大概1千億美金的交易額,到12年就做到了1萬億美金,為什麼這樣去做呢?淘寶它後來總結了自己的經驗,他們發現,其實我們是做了一個事情,是全世界金融危機之後,把、沿海和東部的制造業和産業過剩的生産能力,中國西部和中西部三四線(城市)的80後和90後的剛需結合起來,我們通過這個管道,進行網際網路的革命,用這個管道把他們結合起來了。這就是淘寶做到了的事情,它其實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國構架出一個在網際網路上的、國内的、統一的大市場,這就是電商帶來的革命。現在在做電商的人都說,網際網路化下的電商的未來,是消費者推動零售、批發、品牌商生産和原材料,是c2b的構架。與此同時,大家想一想,如果産業鍊、供應鍊都是在網上,會大大的降低資訊的不對稱,那麼像唐朝龍會努這樣的一個居民,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基于征信的金融産品,是以供應鍊金融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景,就像當年的消費者金融一樣。

我們剛才講的是從金融的本質以及金融史的角度出發來看這個不一樣的金融的未來。我現在想從中國的經濟金融制度來看這個未來。那麼大家都知道,中國這個幾十年經濟就是資本的國有化,就是所謂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它當年就是取消市場,取消企業私人的産權,在宏觀的政策上是管制利率和匯率,那麼管制利率和匯率就是讓中國所有的資本和資源都向中國的國有資本傾斜,是去支援中國重工業發展這樣一個前景。當然,這樣一個機制是非常糟糕的,它最後的結果是讓中國成為消費短缺的經濟體,城鄉差距很大,因為它剝削農業。在金融體系裡面,中小企業融資難,金融消費者找不到融資産品的這樣一個現象。這是過去幾十年,建國以來一直如此,那麼到現在,依然是這樣的。整個中國市場的金融體系,還是向中國的國有資本去傾斜的,而且它也不會非常快地去改變的。

我們知道這個央行,周小川在推動中國私有化,他說兩年之内會推動,實作利率的自由化,但是它是不可能這麼快就實作的,為什麼呢,大家想一想,中國現在國企和央企是賺錢的,但是這個賺錢是實際上是因為它們對行業的壟斷以及對融資成本的低廉而得到的。如果中國的融資成本上升幾個點,它就可以抹平中國的國企和央企的利潤。是以中國的金融的自由化取決于中國國企的混合經濟的改革和中國城鄉統一的改革。是以這資源傾斜的改革如果不能成功的話,中國以市場為核心去決定這個要素的價格以及配置設定機制是不可能完成的。

那麼這說明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需要金融體系來支援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是沒有一個發達的金融體系的。但中國隻是一個落後的資源傾斜的金融體系,這樣一個金融體系不會很快地改變。如果它改變的話國有資本會出事的。是以它改變一定是以中國的國有經濟的改革為主,這也是十八大的主旋律。那麼這樣的話,由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給新金融消費者的服務——就是我說的不一樣的金融——它就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景。這就是中國經濟和金融的體系所決定的。

再給大家看一張圖畫,這我們知道,這個圖畫是什麼東西呢,這個圖畫的是過去的幾十年中,消費占gdp的比例。美國的話,大家可以看到現在大概是70%左右,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例隻是35%左右,這正好是美國的一半。這兩個國家正好相反,美國是消費太高了,中國則是消費太低了。消費太低它一定要上升,是以中國必須從投資拉動經濟向消費拉動經濟去轉型。是以我想講的是,中國長期來說一個非常大的未來是什麼呢,是消費更新、服務更新、體驗經濟、老年化、大健康。是以如果你還有錢要投資的話,一個非常大的前途應該是和服務業、消費和大健康相關的整個的産業鍊。包括相關的交通、物流和消費者信貸和金融的服務,再加上網際網路革命這樣一個因素。是以我覺得三個關鍵詞,一個是網際網路,一個是消費者,一個是金融。它們這個結合有一個非常大的未來。

那麼我借用兩分鐘講一下一些金融産品的未來前景。如果你看一下,你會發現美國人的金融資産大概隻有15%的錢放在銀行裡,中國可能倒過來,85%的錢放在銀行裡。如果一般家庭的存款會有一半從銀行裡跑出來,如果非金融機構、企業在銀行裡的存款能有20%的網際網路化的話,加起來就是三四十萬億的這樣一個市場的空間,是以理财,包括網際網路理财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方向。我剛才提到的消費者信貸,那麼中國現在人均持有信用卡大概是0.3張,美國的話,就是每個持卡人大概有7張,如果中國每個持卡人大概能有人均2張的話,大概5、6倍的漲幅了,那麼就是有十幾萬億的規模的消費者信貸這樣一個市場沒有被開發的。再看一下這個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對中國gdp貢獻大概是60%這樣一個份額,是以你看一下13年底的gdp的話,它們的貢獻大概有34萬億的這樣一個份額。但我們知道中國這樣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基本在銀行裡是借不到錢的,是以這是一個待開發的市場。但是你要去開發他的話一定是需要大資料的支援,那麼在這個時代是經濟的革命就會帶來這樣一個便利。還有保險,那麼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一點想提的就是這個網絡銀行。網絡銀行,下面第一個例子是荷蘭的ing,這個網絡銀行是,看它的數字是它的營運成本,可以看到它跟正常銀行相比是最低的,為什麼呢,因為它不需要線下的這些分店去攬存,是以它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我認為在中國經營以後的網絡銀行,我們知道現在騰訊的微衆銀行,還有阿裡巴巴這個銀行也申批下來了,那麼這些中國的網絡銀行更是由一個前景。為什麼呢,因為它線下去開一些分行去攬存的話,還有很大的一個商業和支付的場景已經作為基礎了,是以它不但是像國外的銀行是一個管道的革命,它還是一個資訊的革命。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很多人已經在用網絡支付去消費,進行電商的購買,是以我們以這個基礎,可以提供很多精準的金融産品的服務。是以我認為中國的網絡銀行也是非常有前景的。

我剛才已經從金融的本質和金融史的角度講了一下,那麼我想講的還是這三個點,金融的本質。第一個是新商業的機會将帶來對金融的需求,就像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新商業機會也會帶來新的對金融的需求,那麼技術革命它往往會帶來金融創新,帶來新的金融市場。就像我們當年無法想象的消費者信貸一樣,我們可能也無法想象一個新的金融市場的革命。由技術革命帶來的金融市場的産生,這個技術革命可以帶來管道的革命,也可以由于對資訊的大資料收集而帶來征信,帶來新的金融産品。是以中國的網際網路,尤其是由商業平台的網際網路,這個平台因為它有了管道和大資料,它能帶來很多的金融創新,是以在這樣一個創新的基礎上,基于網際網路,基于數字技術和平台的普惠金融,我認為,它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前途。大家想象一下,中國一般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買什麼樣的一個投資産品,在中國無數的中小企業和一般的消費者,他需要信貸,也沒有這樣一個金融工具的提供,是以在這個時代我覺得做不一樣的金融,就是網際網路金融,我覺得這是一個黃金的時代。那麼我們長江的校訓,來自我們項院長的“取勢、明道、優術”。我剛才的發言其實就像是“取勢”,如果我們是沒有翅膀的豬,想飛翔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知道風口在什麼地方,然後就是到這樣一個風口去。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對網際網路不一樣的金融的了解,謝謝大家!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10-28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