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嘴鷗
黃胸鹀
遺鷗
黑鹳
6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釋出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征求意見稿)》。很多市民關心,揚州有記錄的“準國保”有哪些?本報記者為您一一梳理。
揚州的“準國保”主要集中在鳥類、蛇類、蛙類和水生動物
揚州地處平原地區,加上人類活動程度高,野生動物尤其是獸類少。黃鼬、小松鼠、刺猬、狗獾、豬獾等,是本地常見的哺乳動物,但它們不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
揚州“準國保”,主要集中在鳥類、蛇類、蛙類和水生動物。尤其是鳥類,有記錄的“準國保”為數不少。
揚州這些鳥兒是“準國保”
揚州綠楊鳥類攝影藝術中心秘書長杭德泉告訴記者:“揚州現有鳥類記錄超過了280種,其中不少是‘準國保’。”
經過整理,杭德泉發現,一級(包括拟更新為一級)保護的鳥類有大鸨、黑嘴鷗、遺鷗、黑鹳、東方白鹳、黑臉琵鹭、黃胸鹀、青頭潛鴨等。
杭德泉介紹,大鸨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江都觀鳥人士記錄過,此後至今再沒有記錄過;黑嘴鷗,近10年來在揚州記錄到的次數有3-4次,第一次記錄是在城區的大明寺;遺鷗是野保站曹兆陽等人在邵伯湖上第一次記錄;黑鹳于2015年在潤揚森林公園記錄;東方白鹳在高郵、寶應常見;黑臉琵鹭2015年第一次在邵伯湖記錄;黃胸鹀過去是揚州冬季的常見鳥,但近10年來,隻有2016年在城北某地記錄過一次;青頭潛鴨是在長江邊濕地記錄過一次,“總體來看,揚州有記錄的一級保護鳥類中,除了東方白鹳比較常見外,其餘都比較少見或罕見。”
名錄中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揚州有記錄的有鴻雁、白額雁、小天鵝、鴛鴦、棉凫、花臉鴨、小鴉鵑、斑脅田雞、水雉、半蹼鹬、小杓鹬、白腰杓鹬、大杓鹬、大濱鹬、闊嘴鹬、白琵鹭、鳳頭蜂鷹、蒼鷹、灰臉鵟鷹、赤腹鷹、鳳頭鷹、雀鷹、松雀鷹、日本松雀鷹、蛇雕、紅角鸮、鷹鸮、長耳鸮、短耳鸮、東方角鸮、縱紋腹小鸮、黑翅鸢、黑耳鸢、普通鵟、灰臉鵟鷹、灰背隼、紅腳隼、紅隼、遊隼、燕隼、阿穆爾隼、黑冠鵑隼、草原鹞、白腹鹞、鵲鹞、鹗、黃腹山雀、雲雀、震旦鴉雀、紅嘴相思鳥、紅喉歌鸲、藍喉歌鸲、白喉石鵖、黃雀等。
這些國家二級保護鳥類中,震旦雅雀是揚州的地方珍稀鳥種,在高郵湖能觀看到它們;水雉等近年來也比較常見。
“揚州有記錄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4種,總共62種。”杭德泉說,“随着觀鳥的持續,揚州鳥類種類還會繼續增加,國家級保護鳥類也會增加。比如現在有記錄國家級保護鳥類中,就有不少是近年來新記錄的,除了黑嘴鷗、遺鷗、青頭潛鴨外,還有鳳頭蜂鷹、灰臉鵟鷹、蛇雕、縱紋腹小鸮、黑冠鵑隼、半蹼鹬、小杓鹬、白腰杓鹬、大杓鹬、大濱鹬、闊嘴鹬、白琵鹭等,都是近年來新記錄的鳥種。”
揚州這些蛇和蛙也是“準國保”
江都于先生說,蛇類中“準國保”揚州有幾種,分别是烏梢蛇、黑眉錦蛇。烏梢蛇,又稱烏蛇,體表呈黃色或黑黃色,無毒。一般在河流湖泊沿岸邊的蘆葦叢、荒草叢,或田野中近水源的荒地田埂上出現。“我見過最大的烏蛇有3斤重。烏蛇喜食青蛙和泥鳅,它們經常盤在茅草之上,呈蚊香狀。”
黑眉錦蛇,俗稱菜花蛇,兩頰有黑色眉狀條紋,大小同烏蛇,身體花紋為菜花狀,無毒。一般在住家房屋、廢舊建築物、荒窯附近等地活動。黑眉錦蛇尤其喜吃老鼠、蝙蝠、小型鳥類等動物。
蛙類中的“準國保”,揚州隻有一種,就是虎紋蛙。于先生說,得益于環境改善,在江都個别鄉鎮,近年來虎紋蛙數量還挺可觀。
江豚将升為一級“國保”
江豚,是長江中僅存的哺乳動物,數量少,在名錄中拟更新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長江揚州-鎮江段,常年活躍着一群江豚。在揚州,還有江豚保護志願者協會,每年都有專人負責巡查江面,以監測江豚的活動。
另外,“長江三鮮”之一的鲥魚,将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鲥魚曾是揚州常見的江鮮,但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已鮮有漁民捕撈過鲥魚。胭脂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幾年前,在萬福閘水域,有釣友還釣起過胭脂魚(後來放生)。
記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