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驅動教育:未來的教室應該是什麼樣的

數字驅動教育:未來的教室應該是什麼樣的

就像我們已經不再使用文言文,或許使用紙質教科書的日子也會一去不複返。2014年,大資料正在重塑學生上課和學習的方式,全新的工具加上數字化課堂,也正在改變如今的教育工作者。”資料正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eileen murphy buckley說道,她是thinkcerca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該公司涉足的正是資料驅動的教育領域。“無論是教師問責,還是安排學習時間,在我們的教育領域裡,技術和資料正在發揮着颠覆性的作用。”

在美國k-12國小教育時開展計算機課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而現在,學生們已經開始在移動裝置上學習basic語言,或是玩兒《俄勒岡之旅》這樣的遊戲啦。可以說,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體驗資料驅動的教育方式,而這種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已經完全整合進了後教科書時代之中。

如何運轉資料驅動的教室

你會發現,如今的科技對我們日常生活産生了巨大影響,算法可以全天候地分析人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他們可以指導我們如何處理手頭的事情,甚至還會控制引導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許多線上商店(比如亞馬遜),他們經常會把一些理念,建議,以及産品推送到你面前,而這些東西都是基于資料搜集得出的,他們會找到你的曆史訂單資料,浏覽習慣,以及其他各種資料,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教育也進入到了資料生态系統之中。在資料驅動的課堂裡,可以數字化收集、分析學生的功課,而且這種方式可以讓學校系統性的跟蹤、并報告學生表現。不僅如此,在每個獨立課堂上,數字化課程和資料也正在改變教師的工作和教育方式。下面我們就舉幾個例子,看看資料和教育是如何互動的。

l 打分和評級: 像bubblescore這樣的應用程式,使用起來非常便捷,來時可以通過移動裝置釋出選擇題測試,還可以通過移動裝置攝像頭掃描紙質試卷,并進行打分。類似的工具可以将評分結果輸出到評級冊上面,并且自定義參數來跟蹤相關程序。舉個例子,如果學校需要向美國《共同核心州立标準》彙報工作,那麼這些工具會非常有用。

l 個性化、自适應學習:過去的教育方式,就像是流水線一樣,給學生布置作業,然後升到高年級;而資料取得的課堂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knewton公司開發的數字化課程就得益于大資料,他們可以進行預測性分析,精确地了解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以及哪些課程計劃最适合他們。

l 問題管理: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比如學生讓别人代他們寫作業,等等。而資料也能幫助老師解決類似的難題。有一家名為iparadigms的公司,他們利用大資料,通過對公共資料庫和其他線上資源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哪些學生上交的作業是抄襲的,哪些是學生自己完成的。

不過,所有這些功能還需要一個關鍵要素支援,那就是老師。老師在數字課題轉型過程中,依舊扮演着非常關鍵的角色鍵。

人為因素:老師和資料

當課堂教育和資料的關聯越來越多,潛力就越來越大,老師對于學生體驗的重要性也顯得尤為明顯。那些希望将數字化整合進課堂的企業,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他們也開始将重點放在了“課堂上的頭頭”------老師身上。舉個例子,thinkcerca的軟體中有一個核心元件,當它在知道學生高效寫論文時,也會提供相應的分析功能。而thinkcerca算法的基石,其實就是依靠評估學生作業,以及和學生進行互動的老師。

“我想說的是,我們真的可以給老師提供一些資料,”buckley說道,“它可以捕捉一些學生行為,然後把回報推送給老師。就像是健身app和美食app一樣,使用者輸入自己吃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統計分析,把分析的健康結果推送給他們。這樣使用者就可以更好、更有意義的了解自己的行為了。”

圍繞教學去量化學生行為,thinkcreca的分析功能可以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告訴他們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以及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可以說是數字驅動課堂中最好的方法了。

“利用大資料,可以完全颠覆标準化的教育模式,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基于創造力和基于問題解決的教育方法,”justin lyon說道,它曾是一位高中數學老師,也是critical公司的創始人,“大資料可以給學生和老師更大的自由度,幫助他們去做真正重要的工作。”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8-23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