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徹底改變社科研究過程,學者面臨道德考驗

[摘要]利用網際網路使用者資料搞研究,到底需不需要提前獲得使用者授權?當下這成了一個問題。

大資料徹底改變社科研究過程,學者面臨道德考驗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傑弗裡•漢考克

facebook、谷歌、亞馬遜和其他科技創業公司收集了使用者的大量個人資料,這些大資料讓學者們感到異常興奮,因為這足以改變他們研究社會科學的程序。

與過去必須通過田野調查和采訪才能收集到資料相比,現在學者們坐在螢幕面前就可以立即接入數百萬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資料。這已經成為目前社會科學的研究前沿:學者們借助網際網路使用者的資料進行研究,而這些使用者可能永遠也不知道他們曾經被當做研究目标,更别說征求他們的意見了。

美國康奈爾大學通訊與資訊科學專業教授傑弗裡•漢考克(jeffrey t.

hancock)指出:“這是社科研究的一個全新時代。這就好比顯微鏡的誕生對化學科學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facebook實驗引發争議

不過,這也已經引發了一些争議。facebook曾在今年6月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當時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對近70萬個毫不知情的使用者所釋出消息的算法進行了調整和處理,這樣人們就會看到一些不正常的少數積極或消極的文章。這份報告一公開就立即引發了争議。而漢考克恰恰是這份報告的創作人員之一。

現在,漢考克與其他大學和公司的研究人員卻面臨着又一個難題:如何為從事此類社科研究制定道德上的指導原則。漢考克在facebook公布研究報告後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将通過召集學者、企業研究人員和政府部門召開一系列讨論會的形式來幫助起草和制定相應的指導原則。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學者們正在圍繞上述議題籌備召開專題讨論會和大型會議,數本專業期刊也在忙着推出專刊研究資料使用的道德問題。作為微軟旗下的一個準獨立部門,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在此類讨論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研究院在上個月與漢考克共同就facebook的研究召開了一次專題讨論會,并向學者提供一套軟體工具,幫助他們針對一項研究在早期所遇到的道德問題進行消費者調查。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負責規範公司在隐私問題和公平對待網際網路使用者方面的行為。盡管ftc拒絕就facebook的研究報告發表任何評論,但ftc主席伊迪斯•拉米雷茲(edith

ramirez)卻對使用者資料使用規範問題十分關注。拉米雷茲指出:“當涉及到自身資料被使用的問題時,消費者應該處于主動地位。他們不想被遺忘在角落裡,也不想在獲知資料使用方式後而不寒而栗。”

facebook已經就其研究進行了道歉,但拒絕發表進一步評論。

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所進行的類似研究都在内部完成,而且目的是完善各自的産品,比如測試使用者是喜歡facebook消息源中的新聞,還是更喜歡收看視訊,以及如何讓谷歌搜尋結果變得更加精準。

然而,網際網路公司也經常與學術機構一起研究更具意義的社會問題,而且科學家們也非常渴望進行更具抱負的研究。

大資料徹底改變社科研究過程,學者面臨道德考驗

facebook在2010年向使用者發送美國總統競選投票提醒資訊

facebook所進行的情感實驗便是由企業資料科學家亞當•克拉默(adam d.i.

kramer)發起的,漢考克和另一位研究人員傑米•古伊洛瑞(jamie e.

guillory)也參與了這項實驗。在該實驗中,facebook的資料科學家們研究了使用者的動态消息,并得出一個結論,像快樂和悲傷之類的更持久情緒能夠在社交網絡之間進行傳播。

在另一項衆所周知的實驗中,facebook在2010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向其6100萬美國使用者發送了投票提醒資訊。部分使用者還看到了已經投完票的facebook好友清單。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特殊的社交提醒能夠讓更多的美國人參與總統競選投票。這項研究還讓一些科學家認為,facebook有能力影響總統競選結果。

美國約會網站okcupid也在近期展開了多項測試,包括将使用者的圖檔移除7個小時後,分析對話的深度。除此之外,該網站還暫時改變了資料評級系統,向使用者推薦一些與之比對度較低的約會對象,看看他們是否會影響使用者彼此之間的印象。

聯邦法律缺失

類似的實驗一直在引發着争議:什麼樣的實驗需要提前獲得使用者的授權呢?公司怎樣才能确定消費者對個人資訊的使用具有知情權呢?誰來決定其中的遊戲規則呢?

很多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紛紛表示,現有的聯邦法律并沒有涵蓋大範圍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研究,也沒有為此類研究提供合适的指導原則。對于由大學研究人員發起的網際網路項目而言,網際網路公司提供的使用者評論平台有助于他們完成項目研究。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希南•亞拉(sinan

aral)教授指出,任何新指導原則的出台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他表示:“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在不阻礙這些研究的前提下制定指導原則,因為這些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行為。”

麻省理工學院将在今年10月主辦以數字實驗為主題的大型會議,而亞拉也正籌備在這次大會上召開以網際網路倫理為主題的研讨會。

指導原則需循序漸進

大資料徹底改變社科研究過程,學者面臨道德考驗

微軟研究院進階研究員瑪麗•格雷

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媒體學院助理教授兼微軟研究院進階研究員的瑪麗•格雷(mary l.

gray)曾經對社會科學領域的倫理問題進行過廣泛研究。她曾多次表示,進行數字實驗的研究人員很少受到外部其他原則的制約。格雷和微軟研究院的其他研究人員花費了長達兩年時間成立了一個倫理咨詢委員會,并針對微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推出了倫理教育訓練項目。現在,格雷正與漢考克一起将這種倫理原則推廣至更大的研究領域。

格雷指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正确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就永遠都不會傷害到任何人。”不過她向研究人員推薦了一種簡單的檢驗标準:如果你在完成研究的過程中害怕征求受試者的授權,那麼你就必須得考慮深層次的倫理問題了。

而漢考克則認為,公司不願被牽涉入限制他們創新能力的活動中,是以任何指導性原則必須“有效、快速、易于了解且循序漸進”。一些研究人員指出,facebook所進行的研究存在明顯風險。但漢考克則表示研究人員并沒有意識到,對facebook消息源做出的微小調整也會讓一些使用者感到自己的權利遭到了侵犯。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8-14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