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我識中藥 | “吸血鬼”水蛭——破血逐瘀功效強

▶本文為《跟我識中藥》專欄第290期内容,感謝您的支援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水蛭,又稱螞蟥,不過不一定生活在水中,是環節動物門蛭綱的一類動物,雌雄同體。和其他寡毛綱相比,螞蟥體外無毛,而且體腔的結締組織更密集,是以身體更結實。被發現的螞蟥約700種,約100種生活在海洋中,約70種生活在陸地,餘下都生活在淡水環境。螞蟥是吸血動物,頭尾各有一個吸盤,前段有口器,可刺入皮膚吸血,并有釋放麻醉劑,是以不易被宿主察覺。吸血量非常大,是其體重的2-10倍。能耐饑餓。在野外草地中螞蟥有時會被誤認為蛞蝓。

跟我識中藥 | “吸血鬼”水蛭——破血逐瘀功效強

螞蟥曾用于醫療,其唾液中有血管擴張劑,可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減低因血液積聚所引起的高血壓。在西方使用螞蟥來醫療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且一直沿用到19世紀。現在已經很少用螞蟥做這種用途,但在整容手術或接駁手術中仍有使用。在德國被用來治療骨關節炎。

敦煌石窟勾道興本《搜神記》記載有一則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惠王與群臣共餐,腌菜中有一條水蛭,本想挑出棄之,但怕廚官是以而受罰,便用酸菜裹而吞食。惠王原因寒邪而引起的冷病,由于食水蛭而嘔吐,病卻好了。南北朝醫家陶弘景也記載了這一故事:“楚王食寒菜(即酸菜),見蛭吞之,果能去緒積,雖有陰佑,亦是實體兼然。”《賈誼新傳》也有類似記載。東漢王充《論衡》解釋:“蛭乃食血之蟲,楚王殆有積血之病,故事食蛭而病愈。”

古醫家雲:“水蛭最難死,雖以火炙,亦如魚子,煙熏經年,得水猶活。散曆代醫家主張火炒或油炸至焦黃,方可使用。”

水蛭生命力特強,将其切斷飼養方可生出新體,若誤食之,則在腹生其子,吸人肝血疼痛萎瘦而亡。晉代葛洪雲:“蜞針法,取水蛭令嗜去惡血。”

宋代陳自明《外科精要》記載了蜞針法,13世紀日本采用蜞針法。

張錫純雲:“水蛭最宜生用,甚忌火炙”,“凡破血之藥多傷氣分,惟水蛭味鹹,專人血分,于氣分絲毫不損,而瘀血默消于無形,真良藥也”。

【臨床應用】

1、血瘀經閉,癥瘕積聚。

水蛭鹹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強,主要用于血滞經閉,癥瘕積聚等證。常與虻蟲相須為用,也常配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等藥用,如抵當湯(《傷寒論》);若兼體虛者,可配人參、當歸等補益氣血藥,如化癥回生丹(《溫病條辨》)。

2、跌打損傷,心腹疼痛。

取水蛭的破血逐瘀之功,亦常用于跌打損傷,可配蘇木、自然銅等藥用,如接骨火龍丹(《普濟方》)。治瘀血内阻,心腹疼痛,大便不通,則配伍大黃、牽牛子,如奪命散(《濟生方》)。

【用法用量】煎服,1.5~3g;研末服,0.3~0.5g。以入丸、散或研末服為宜。或以鮮活者放置于瘀腫局部吸血消瘀。

【使用注意】孕婦及月經過多者忌用。

跟我識中藥 | 艾葉:溫經絡,逐寒濕,暖子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