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村煥發新生機 村民走向新生活

在90後村民張學強的眼中,“錢多、事少、離家近”是最完美的工作狀态,可他沒想到的是外出打拼多年,自己的這個“理想”竟然在老家新城區甲蘭闆村實作了。

作為大青山下的古老村莊,甲蘭闆最初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間。南鄰省道,北接敕勒川萬畝草原、東邊是“網紅村”惱包、西邊是大學城的甲蘭闆村,在今年4月初的時候,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村落,保持着一貫的安靜與古樸,村民們平靜卻也平淡地生活着。6月25日,馬頭琴草原文化産業園試營運,安靜的小村變得熱鬧起來,張學強也是在這個時候回到家鄉,開啟了自己“出門即上班”的打工生涯。

“我之前在城裡打工收入也不少,但是花銷大不說,還不能照顧家裡。”張學強對記者說,“後來我看到村裡一天比一天好了,這些年陸陸續續改造了全村,改善了咱村民的生活。前不久這個産業園也在家門口落了戶。我就回來打工了,現在我家的日子過得很滋潤。”

張學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在城裡打工他和妻子每年能收入大幾萬,但是房租、水電、交通等費用算下來也剩不了多少錢。回村打工後,房租省了,交通費用也省下來了,既照顧了年邁的雙親,又節約了許多開支,一年裡裡外外存個五六萬塊錢沒問題。

讓張學強有信心有底氣回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甲蘭闆村以“藝術+鄉村”為發展模式,文化為魂、旅遊為核,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就是以馬頭琴文化藝術産業為引領,從空間場景、功能業态、文化氛圍、體驗模式等多元角度打造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感覺與休閑度假産品。将村子打造成集住宿、休閑娛樂、藝術交流、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網紅藝術音樂小鎮、文化傳承創新基地、馬頭琴特色主題文化休閑旅遊目的地。

目前,産業園已經與國家非遺大師齊寶力高老師以及齊峰、呼斯楞等藝術家和工坊藝人達成了合作,名人帶動營造濃郁的文化産業氛圍,吸引更多的非遺傳承人、音樂人才等入駐園區。這個大青山腳下的百年古村依托持續向好的生态資源,憑借不斷更新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态優勢結合創意文旅策劃,催化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打造出适合本村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态。

“村内通公共汽車、建立高标準水沖廁所、完成戶廁改造、對村内的環境衛生進行提升、污水管道進行維修、重修蓄水池,這些年我們陸續把村容村貌進行了整體提升,在改善村民生活水準的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企業的關注。”甲蘭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文君說,“過去在外打工的村民很多,一戶人家就剩下些老人,有些連老人都走了。這幾年咱們村發展起來了,村民們也都回來了。有些村民就在村裡找到了工作,有些幹脆自己創業做些買賣,收入都很不錯。我們會帶着鄉親們通過産業更新、融合發展過上好日子。”

來源: 呼和浩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