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欲望都市》嗎?
如果沒有忘記,還記得當初追劇時的羞怯、激動或放松嗎?
一不留神,《欲望都市》已經是一部開播20年的美劇了。

1998年6月6日,hbo開始播放這部至今依然帶有先鋒色彩的作品。
一直到2003年,總共播了6季95集。
再往後,《欲望都市》(2008)和《欲望都市2》(2010)這兩部衍生電影一解粉絲相思。
又過了3年,主打年輕觀衆市場的cw電視台推出了前傳《凱莉日記》(2013-2014),回顧了凱莉的高中生活。
隻是劇集口碑不佳,制作了2季26集之後便被砍掉。
在此之外,處在時尚尖端的《欲望都市》,也算得上是《绯聞女孩》(2007-2012)等時尚劇的探路者。
而在這漫長的ip開發中,最經典的仍是最初的劇集。
小萬今天就跟大家回顧下這部20年前的作品,也許老粉能找回一些共鳴,新客也能找到刷劇的動力。
《欲望都市》本是坎迪斯·布什奈爾所寫的一本書,輯錄了她在報紙上的專欄文章。
那時為了保護隐私權,她還用過凱莉·布雷蕭這個筆名。
當這本書被改編成劇集,凱莉(莎拉·傑茜卡·帕克 飾)自然成了主角。
這名頗有名氣的紐約專欄作家收入不菲,但身為一名時尚精,因為對昂貴的鞋上瘾,也有不少拮據時刻。
但怎麼樣都好,賣文為生的人,對于人情與世态,都有非常敏感的觀察力。
而她和三個姐妹的經曆與見聞,構成了這部劇的主體。
姐妹之一夏洛特·約克(克裡斯汀·戴維斯 飾)是一名藝術畫廊的經理,甜美,高雅,多少帶一點理想主義。
而米蘭達·霍布斯(辛西娅·尼克松 飾)則剛好相反,作為一名律師,常年留着短發的她幹練而強硬。
年紀最大的薩曼莎·瓊斯(金·凱特羅爾 飾)開了一家公關公司。
外向的她非常善于交際,也熱愛交際,而且她是姐妹當中觀念最開放的歡場老手。
她們關系相當密切,圍坐閑聊是經常的事,而性與愛更是自然而然地張口就來。
那麼多種形态與觀點,都被她們用言談與行動關聯起來。
而對于自我的認同,态度的包容,思想的革新,都建立在這種認知與交流中。
編劇達倫·思達有着非常敏銳的觸角,他知道這樣的内容吻合當代都市人的需求,卻無法在公共電視台盡情表達。
樂于探尋新鮮表達的hbo給他和《欲望都市》提供了一個大展拳腳的平台。
在那個熱捧情景喜劇的時代裡,思達等主創舍棄了爆笑的煽動性,而起用了一種诙諧卻深刻的喜劇形式。
這種形式很符合《欲望都市》的屬性,使它可以橫跨喜劇與正劇,有了更廣的接受度與更強的生命力。
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劇集等大獎拿到手軟,也足以證明它受到了業内的高度肯定。
在《欲望都市》裡,身為專欄作者的凱莉不僅肩負了叙述的責任,而且承擔了探索的作用。
她是紐約這座繁華大都會的深度參與者,熟悉這裡的一切規則與禁忌。
她也是一個深刻而敏銳的觀察者,通過自己和姐妹的情感經曆,還有延展開去的人脈,看到了情場的種種表現與走向。
有趣的是,正因為她們四個有着迥異的性格與觀念,于是對各種事情,天然地具有不同的見解。
但很可貴地,彼此的不同沒有引起假臉姐妹花般的狗鬥,反倒是催生了最大程度的包容。
反正沒有作奸犯科的勾當,許多抉擇與看法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由此,《欲望都市》讓人看到了多元的表達與需索,也讓人看到了共生的自在與剛強。
比如在第一季第六集裡,她們談到了約會多少次才該上床——
夏洛特覺得,如果在乎對方,就不會在第一次約會時滾床單,至少該在第五次後。
米蘭達對這種“約會守則”嗤之以鼻,但也覺得不該第一次就上手。
薩曼莎更是指斥提出這種理念的人,本身就找不到做愛對象。
而且假如對方因為第一次約會就上床而甩掉你的話,第十次同樣有可能。
這又涉及到真情與假意的命題——
夏洛特認為,到第十次了,人可能已經付出真情了。
薩曼莎則說,心碎前看看性趣是否相合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很多善意的争辯,放到今天看仍然頗有意思。
而許多看似禁忌的問題,我們直到今天也未必能夠自由酣暢地與朋友談起,但在她們嘴裡,并不存在這樣的困惑。
秘密的消解,讓許多值得探讨的話題得到了充分的發散思考,沒有誰要蓋棺定論,更沒有誰非要說服對方。
每個人都可以好好地做自己,可以自在地探索自己,取悅自己,而這樣的境界,20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讓人向往的空間。
特别是在大多數人所習慣的環境裡,幸福生活與美滿家庭是有範式的,而即便面對自己的身體與幻想,也有許多規矩。
于是在某種程度上,女性觀衆甚至男性觀衆都能從《欲望都市》中找到一種釋懷的力量。
無論從什麼時候開始看這部劇,你都能找到自己心中某扇大門的鑰匙。
而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以這些女人為主導的自由與先鋒,也未嘗不是一種平權宣言。
它可以尖銳,可以過火,但在相對壓抑的大環境中,它一定是有代表性、話題性,甚至有啟發性、革命性的。
是以男性觀衆也很應該看看,假如真正讀懂性解放表象下的平等和尊重,興許世上也就沒有所謂的直男癌了。
就像薩曼莎說自己是“試性戀”那樣,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嘗試一下。
或者,至少嘗試去了解一下甚至了解一下。
在這個和而不同的人際社會裡,大家都需要這樣的共情與距離。
說到底,在時尚與觀念上走在前沿的《欲望都市》,實作了物質與精神的高度融合。
哪怕過了20年,它非但沒有過時,反而騰出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而假如你曾經看過,是否還記得哪些台詞或事件觸動過自己嗎?
注:本文部分圖檔來源于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