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金融撬動征信行業,大資料驅動信用經濟

網際網路金融撬動征信行業,大資料驅動信用經濟

多年來不溫不火的征信行業正在被網際網路金融的浪潮所推動。電商供應鍊金融、P2P(網貸)平台、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都在倒逼征信業的進步。

近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七屆科博會金融論壇上,專家紛紛表示,健康、繁榮的征信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政府應出台相關配套政策予以支援,鼓勵征信行業的市場化。同時,在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将網貸資訊納入央行征信系統。

行業騷動:網際網路金融倒逼征信

央行釋出的《中國征信業發展報告(2003-2013)》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有征信機構150多家,征信行業收入20多億元。

而如今,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為征信行業創造了新的“發展視窗期”。

成立于2007年的P2P機構拍拍貸就是被“逼”着建立了征信體系。拍拍貸CEO張俊說,公司通過采集借款人各個次元的線上資料判定其違約成本,給出可貸額度和風險定價。截至2013年底,拍拍貸共有200萬注冊使用者,交易規模16億元。

一些P2P公司将征信業務外包。北京安融惠衆征信有限公司的9成客戶都是P2P企業,公司總經理常勝表示,征信缺失是P2P機構很頭疼的問題,借款人多重負債、拖欠還款和逃廢債務等信用風險問題突出,是以,需要第三方機構考量借款人風險。

試水征信的還有電商。2010年,阿裡巴巴成立小額貸款公司,依據資料分析為小商戶提供小額短期信用貸款。截至今年2月,阿裡小貸累計發放1700億元貸款。

征信監管環境的不斷完善也為行業注入了動力。去年3月,《征信業管理條例》實施,明确中國人民銀行為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征信行業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軌道。當年12月,《征信機構管理辦法》施行,詳細規定了設立企業征信機構和個人征信機構的準入門檻。

立足資料:三類主體掘金征信

目前,網際網路金融帶動下的征信活躍主體主要有三類,背後的動力都是資料挖掘。

第一類:電商企業,利用平台沉澱的商戶資料,考量借貸風險。除阿裡巴巴,其他電商也紛紛出手。京東商城2012年起與銀行合作,向合作夥伴提供基于交易資料的貸款;同年,蘇甯電器宣

第二類:P2P企業,自行建設征信資料庫。拍拍貸、人人貸、信而富等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征信體系。“網上沉澱的大量資訊碎片,都是有價值的資訊。”張俊舉例說,在社交網絡上粉絲數量50以上的違約率可能隻有50以下違約率的1/3;淩晨兩點後上網客戶的違約率是兩點之前上網者的兩倍多。

第三類:專業征信機構,受網際網路金融大潮推動,開展相關業務。如安融惠衆、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上海資信有限公司等。中誠信的業務範圍以企業征信、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授信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征信為主,針對網貸平台風控需求量身定作風控模型、貸前資訊采集的業務品種,阿裡巴巴就是其客戶。

如今,安融惠衆已有207家會員,9成是P2P機構,會員間可共享資訊。截至今年4月底,安融惠衆的征信平台具有信貸記錄的自然人數量近60萬、日資訊查詢量約5000次。

藍海機遇:商業模式待探索

作為新興行業,面向的網際網路金融的征信仍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政府資訊孤島林立,收集資料困難。政府是掌握資料的“大戶”,但是,其往往不願意公開資訊,或是各部門資訊散落,沒有聯網,加大了征信機構搜集資料的成本。

其次,各家公司“自立門戶”,遊離于央行的征信系統資訊之外,缺乏整合。央行的征信系統是指2006年建成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截至2012年年底,已為8.2億自然人和1859.6萬戶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但資料主要是傳統金融機構,網貸機構的資料未被納入其中。

第三,商業模式尚不清晰。中國的征信環境發展尚不健全,很少有企業單純依靠個人征信業務實作盈利。

業内人士表示,健康的征信行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政府應出台相關配套政策予以支援,鼓勵征信行業市場化。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征信管理處處長袁新峰建議,有必要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将網貸信貸資訊納入征信系統。

至于商業模式的問題,專家表示,美國成熟的征信業無疑為中國同行樹立了标杆。美國征信業經過多年的市場競争,形成了三大機構即全聯公司(TransUnion)、艾貴發公司(Equifax)和益百利公司(Experian)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公司收集了美國1.8億人的信用資料。三家大巨頭均使用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費埃哲”(FICO)開發的評分模型,消費者的信用卡資訊、購車、犯罪資訊等都與之關聯。

“很多中國企業和個人還缺乏征信的意識,這個市場仍在培育階段,這正是未來的商機所在。”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雙波表示。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5-19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