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台灣人,十個有趣的曆史往事

作者:讀書人馮學榮
關于台灣人,十個有趣的曆史往事

疑問1:據說台灣女歌手蔡琴的出身很有趣,她的祖父就是在武昌起義當晚,向湖廣總督府打出第一炮的元勳,是不是?

答疑:是的。這件事鮮為人知,但十分有趣。著名的台灣女歌手蔡琴,她的祖父,也就是親爺爺,名叫蔡漢卿,人稱“蔡一炮”。蔡漢卿是湖北仙桃人,武昌起義的時候,蔡漢卿在武昌新軍南湖炮兵第八标當基層軍官,蔡漢卿身懷反清思想,武昌起義爆發當晚,蔡漢卿率部果斷參加起義,他帶兵把山炮推上高地,向湖廣總督府連發三炮,身在總督府内的湖廣總督瑞澂,當晚頭一回遭受炮擊,原本打算留在府内指揮反擊的瑞澂,遭到蔡漢卿炮擊之後,非常恐慌,叫人從後牆炸開一個洞,溜了,因為瑞澂當時是湖北地區最高統帥,他溜了,清軍群龍無首,一觸即潰,是以,蔡琴的祖父蔡漢卿打的這三炮,對武昌起義的成功,起了很關鍵的作用。由于這三炮打得好,後來黎元洪把蔡漢卿,破格升了好幾級。不過,雖然蔡漢卿在武昌起義期間,立下大功,但是後來在民國期間,蔡漢卿并沒有太大的作為。蔡漢卿其中一個兒子名叫蔡世駿,在國民黨時代學習海軍,後來随着國民黨去了台灣,後來蔡世駿做了遠洋運輸業的船長,并在台灣生下的蔡琴。

關于台灣人,十個有趣的曆史往事

蔡琴和她的爺爺:武昌起義功臣蔡漢卿

疑問2:台灣從1970年代起一直到1990年代,成為華語樂壇的中心,小小一個台灣島,誕生了諸如張雨生、齊秦、羅大佑、李宗盛、小蟲、陳昇、蔡琴、小虎隊、孟庭葦……等等一大堆的樂壇标杆,乃至于1990年代起中國内地樂壇,某種程度上,都是在模仿這些台灣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台灣?為什麼樂壇中心不在中國大陸?

答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1970-1990年代台灣唱片業的興旺,是台灣作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騰飛的必然結果。說得更清楚一些,不是因為内地沒有人才,也不是因為台灣人有才華,而是因為人家台灣經濟起飛得早,是以,人家的樂壇發展得早。在1960年代-1990年代,台灣是當時有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騰飛,人民富起來,自然萌生了對文化作品的渴求,是以,華語唱片業在台灣,随着百姓需求的興起,很快就崛起了,在功名利祿的激勵下,一些有音樂才華的台灣人,看到做音樂有利可圖,自然就會瘋狂挖掘自己的才華,拼命寫出好作品,這就是為什麼從1970年代末起,一直到1990年代,台灣的國語歌曲,尤其是情歌,傳唱海峽兩地,伴随了我們的整個前半生,但事實上你看它的本質,其實,台灣唱片業的興旺,就是密集型産業從國際上轉移到台灣帶來的一波造富,所必然萌生的結果。順便說一下,這個道理同時也解釋了同一時期香港樂壇的繁榮。

疑問3:台灣人講的國語,為什麼有獨特的台灣口音?

答疑:其實在1945年之前,台灣是沒有“國語”的,也沒有“國語”的,在1896-1945這50年的日本殖民管治期間,台灣人主要講日語和閩南語,還有小部分人講客家話。日本投降之後,國民黨接收台灣,開始以老北京話為藍本,教台灣人講國語,不過,台灣人本身有閩南語口音,加上,國民黨遷台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是以,我們今天聽到的台灣人獨特的國語口音,其實就是“老北京話口音+閩南語口音+五湖四海口音+70年封閉式演化”的結果,其中,後面這一點,至關重要,70年的封閉式演化。從1950年到2020年,整整七十年的時間,台灣和内地基本沒有發生語言文化交流,是以,台灣的國語有七十年的曆史,是在一個非常封閉的狀态下發展和演化的,那麼這種封閉發展,自然演化出獨特口音。

疑問4:台灣人的國語除了口音不同,還有一點很不同,那就是:語調較軟,也就是說,有點嗲,軟糯糯,甚至有點娘娘腔,例如“不是這樣子的啦”,酥軟酥軟的,這是怎麼回事?

答疑:台灣人講國語,确實語調比較嗲。造成這個現象,必然有原因,而且這事是複雜原因,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的。不過,學界比較公認的一個看法是,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受了江浙軟語的影響。當年在1949年前後,跟随國民黨遷到台灣的“外省人”裡面,僅僅江浙皖地區,就占了30%,我們都知道,江南地區的語言,語調比較軟,而且重要的是,這批1949年前後來自江浙地區的“新台灣人”,很多都是身居高職的,不是軍官,就是政府的官,是以,在後來幾十年的推廣國語的過程中,台灣人的發音,會潛意識地模仿這些社會高層人士,是以時間久了,台灣人講國語,就會受到江浙地區“軟語”的影響,逐漸變軟了。這是公認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就是閩南語,閩南語雖然不算“軟”,但是閩南語的語氣詞很多,是以,融合到國語裡面,也無意中使得台灣的國語變“軟”了。可能有疏漏,歡迎網友補充。

疑問5:國民黨遷台人員當中,哪些省份的人最多?

答疑:1949年前後,遷台人員當中,浙江、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山東、湖南、河南、江西、四川、湖北、河北,籍貫為這些省份的占了絕大多數。

疑問6:國民黨遷台之前,台灣人的血統構成大概如何?

答疑:大概74%的閩南地區福建人血統。18%的客家血統。8%是原住民。其中,福建人血統又以泉州、漳州的血統為主。

疑問7:當年國民黨軍政人員以及部分商人等,一共有多少人遷台?

答疑:日本投降之後,台灣有600萬人口,國民政府遷台,帶來200萬人口,這新來的200萬人,被叫做“外省人”。在1950年前後,外省人占台灣總人口的25%,不過,由于本省人基數大,生育更快更多,呈幾何級變化,是以到了1990年,遷台人員以及後代比例下滑,隻占台灣總人口的13%

疑問8:台灣人講的閩南語,又稱台語,和福建泉州、漳州地區百姓講的閩南語,是不是一樣的?

答疑:彼此都能聽懂,但是,口音也不一樣,台灣的閩南語(台語)混入了台灣原住民的一些詞彙和口音、荷蘭語的一些詞彙和口音、以及日語的一些詞彙和口音,是以,台灣的閩南語和福建省的閩南語,還是有一些詞彙和口音的不同。

疑問9:台灣人當中,有多少比例是1949年前後國民政府軍政人員的後代?

答疑:1990年台灣的“行政院戶口普查處”曾經調查過,當時查清的比例是13%,也就是說,每100個台灣人裡,有13個是1949年前後國民政府遷台人員的後代。

疑問10:有哪些台灣的名人,是1949年前後從大陸遷台人員的後代?

答疑:很多,張艾嘉、庾澄慶、李宗盛、龍應台、林青霞、李安、郭台銘、周傑倫、白先勇、秦漢、朱立倫、洪秀柱、高金素梅、南韓瑜、趙少康、張大春、王祖賢、胡慧中、蔡康永、周傳雄、張雨生、鄧麗君、任賢齊、蔡琴、齊秦、齊豫、李敖,都是,無法完全列舉。

關于台灣人,十個有趣的曆史往事